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晓燕 《工会博览》2008,(10):80-81
避名讳就是对某些人的名字不能直接称呼和书写,要用其他方法代替。避讳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政治权力的介入,避讳日益地带有了反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2.
徐懋功,男,原名徐世绩,懋功为其字。生于594年,卒于669年,曹州伶山东菏泽璃狐人。降唐后,被李渊赐国姓。后为避李世民讳,遂单名“绩”。为唐朝著名的凌烟阁功臣。  相似文献   

3.
和珅原名善保,属于正红旗人,和珅的父亲叫"常保""避父讳"是汉人的老传统;清代建政以后,除了皇帝,普通满人、特别是早期的满人并不讲究"避父讳",所以父亲叫"常保",儿子可以叫"善保",并不认为有忤),有祖先的"世爵"可以承袭.  相似文献   

4.
日本人的姓氏沿革 日本人的姓名不同于欧美各国,而与我国极其相似。其姓名排列顺序是父姓在前,本人名字在后;妇女婚前随父姓,婚后随夫姓。由于本人所处的地位和社会习惯,除了本名(讳)之外,还有幼名、通称、字、雅号、浑名等等。如明治维新(1868-1873)时的西乡隆盛(1827-1877),其氏姓为平朝臣.家名(姓)西乡,幼名小吉,讳(本名)隆盛,通称吉之助,号南洲。  相似文献   

5.
《法制博览》2009,(19):51-51
在古代,一切有害的物质都被视为不祥的征兆。人们不可轻易使用它们,也不可说出它们的名字,甚垒不可想象它们的形体,否则将会被不祥的东西附身,并难以祛除。于是,人们以讳称替代事物原有的名字,保证自已不受它们的侵扰。因此,鸩鸟获得“文血”这个称呼。得名的原因是,据说因鸩鸟而死的人,吐出的鲜血凝结以后,会显现优美的纹理。  相似文献   

6.
语录2008     
震撼!——日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郊区的一处模拟场地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合练。演员们对节目内容的话题十分避讳,提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震撼。  相似文献   

7.
《工会博览》2004,(14):33-33
黄瓜名字的由来 黄瓜最初叫“胡瓜”,是因为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李时珍时,“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可见。我国引进黄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为羯族人的后裔赵石勒,反对把北方少数民族叫“胡人”,为了避讳,将胡瓜改称黄瓜。  相似文献   

8.
童云 《法制博览》2011,(11):18-20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字润之。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这个名字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命运,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作为《成就爱》一书的整理者,跳出来谈论自己工作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出于对本书每一个字的表面意思及其生活来由的了解,我打心底里相信本书的价值,因此不打算避讳。既如此,请读者把本文视为一则编辑手记好了。书的作者,是亡妻果子,本名柳榕,先后做过《女友》、《潇洒》、《希望》和美国《爱家》  相似文献   

10.
女儿出生,妻子对我说:你动动脑筋,给孩子起个好听的名字。我挖空心思,想了三天,最后给孩子敲定了名:千千。每个字只有三画,整个名字三个字笔画一共才十二画。我向妻子解释这个名字的妙处:十分简洁而不易被别的人名重复。  相似文献   

11.
越楚 《法制博览》2011,(15):45-45
在辛亥武昌首义风云人物中,有著名的“三武”——孙武、蔫翊武、张振武。他们三人的名字申均,有一“武”字,年龄地位大致相当,故人们常称他们为“首义三武”。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     
李承志 《法制博览》2011,(18):54-54
时下,人们都喜欢在名字或称谓前面加上三个字:“著名的”,这成为一种带文化味的时髦。另一方面,也有人愿以此三字慷慨奉送——反正自己也不损失什么。这构成一种世象,有时你随便走在哪个胡同口碰见几个人在一起闲聊,稍一驻足,钻到你耳朵里的就是:“这位是著名的诗人……”“这位是著名的企业家……”“这位是著名的……”  相似文献   

13.
孙玉祥 《法制博览》2009,(10):36-36
改革开放前,有一个词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那就是“反”字——不管是“反革命”,还是“反动”,或者“反社会”、“反人民”,都是些一沾上不死也得脱层皮的罪行。想想也是:人家都一窝蜂地往一个方向走,你却要出头逆向那么反一下,这不给大家填堵么?对你这种给大家伙找别扭的角色,那还不杀之也可,脱皮也可。  相似文献   

14.
周游 《法制博览》2008,(13):22-25
检阅历史,我们发现历代母仪天下的皇后大都是出身高贵的美女,惟独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丑而短黑”,而且阴险毒辣,“妒忌多权诈”,杀人不眨眼,简直可谓恐怖分子。出于以史为鉴的考虑,我们没有避讳的理由,还是揭露这个丑恶的女人吧。  相似文献   

15.
“自私自利”,大概每个人对这个词都不陌生。“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它是贬义,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 而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私自利”不再回避,相反有人还加以  相似文献   

16.
前卫字典     
拆:“文革”后,经官方允许,唯一可以堂而皇之上墙而又使平民百姓人心大快之谓也。想想看,与“拆”字有关的,几乎都是些不妙的事情:被人拆台、与人拆伙、谎言被拆穿、好姻缘被拆散……此等痛心疾首之事,令人避之则吉。如今要建国际大都市,老百姓旧居被书以一个个“拆”字,令人想到了现代化的希望:拆掉蜗居搬新宅、建地铁。伟人不是说过吗,“不破不立”!  相似文献   

17.
郦波 《法制博览》2008,(23):14-17
“扬州瘦马”柳如是 柳如是,原名杨爱,“柳如是”的名字,是这个女孩子给自己取的名字。 听起来,这个名字很美,也很女性化!但其实原来的意蕴倒不太符合女性。这个名字的典故出自辛弃疾的一首词,叫《贺新郎》。这首词上阙的最后一句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如是”的名字就取自这句词。  相似文献   

18.
车耳 《法制博览》2008,(10):27-27
野史少避讳,便有更多的真实。清朝官吏的腐败和舞弊,在野史里被鞭挞得淋漓尽致。清代,特别是晚清,已腐败得不可挽救,再歌功颂德显然不真实。这样一比较,就会让人感觉野史里有很多真实或者说是本来面目。满清的腐败,在野史中留下的史证极多,好多正史中的正人君子,到了野史中都显露了贪鄙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芳芳和红红都是小学四(2)班的学生,芳芳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红红是班上的文娱委员,平时,两人关系不错。一天上早读课,芳芳顿同学们读课文,红红却伏在桌子上没有跟大家一起读。按照老师的规定,不参加早读的同学的名字要写到黑板上。芳芳就照章办事,把红红的名字写上黑板。红红一看就来了气。她是班里的“名人”,又是班干部,让人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很是没面子。她就跟芳芳吵了起来,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擦掉。  相似文献   

20.
香榧 《法制博览》2008,(16):44-44
我的眼睛不大,这事是这—个月才渐渐知道的。 先是在博客上限时放送了关于新浪的一个东东,将之讳称:大眼睛网站。胖星没看明白,留言说:你眼睛又不大,往那里挤做什么?我一愣:啊,她怎么会把话题转移到这,我眼睛不大……而且这么刺激她的不大……刺激到无意识,随便都能让她把这事想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