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正锋 《求索》2010,(7):204-206
孙健忠后期小说创作执着于表现土家族历史变迁和对土家族民族劣根性进行批判,具有深广的民族历史意义和人性深度,不仅是湘西土家族的民族史诗,也可以将之作为一部人类历史寓言来读。与此同时,孙健忠第一次在中国文学中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土家族远古的神话,传说,寓言,原始文化遗存,构筑起神秘魔幻的湘西土家族神魔艺术世界。历史将会重新评价孙健忠后期小说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鑫 《求索》2010,(5):189-191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至今都是学界较少涉及的领域。本文认为,沈从文通过叙事与对话的手段,建构起一个复调文学世界,《边城》、《八骏图》、《水云》等作品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本文还分析比较了沈从文的复调创作与其他作家的异同,并深入探究了他的复调文本中主体形象的分裂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原是“乡姑娘”。她从一族一乡的地方走出来,汇入世界文学之林,自然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孙健忠创作中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和土家族民族风味。作家说,他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文学与乡土》,载《湘江文艺》八一年第五期)他的  相似文献   

4.
贺亮明 《求索》2010,(9):217-218,57
沈从文在他的整个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这些构成他文学世界美与丑的两极。尤其是在与都市文明相对照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透过对种种都市"病象"的批判,表达了对复归湘西纯朴、自然、健全的人性的渴望,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的文化冲突中,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5.
湘西少数民族审美观念是湘西各民族关于生命的诗性之思,既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渊薮,又凸显了湘西文化的地域特征和审美个性;其间诸多的原生态文化事项,不少被誉为中华古文化的"瑰宝家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对湘西少数民族审美观念文化内涵、形态特征及美学诉求的深入探寻与现代审视,发掘其当代价值,对优化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丰富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与水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理论月刊》2010,(1):137-140
水崇拜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自然宗教,在沈从文的故乡湘西楚地尤其盛行。沈从文及其文学世界无不镂刻着湘西水崇拜的文化痕迹。沈从文的性格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出水的特质,渗透出水崇拜的文化气息。沈从文的创作大多以水为背景,讲述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并且形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水崇拜文化系统。云、雨、风、虹等水的衍化意象,鱼、船、碾坊、吊脚楼等水的周边意象,以及祈雨等民俗意象也参与了这一文化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任晓兵 《求索》2010,(10):219-221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写作流露出浓厚的民俗趣味。民俗趣味既是他审美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文化心态的曲折流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写作的题材择取以及美学建构。沈从文将文学与民俗融合同构,建构了湘西小说的民俗审美。回溯历史情境,文化语境、他者影响、个体体验三个向度的因素是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缘起的内外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小说观照了两个世界:都市和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这两个世界都是"他者",是沈从文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审美映照。正是在对"他者"的言说中,沈从文理想中的人性主体得以建构。都市和湘西不是纯粹的客体,它们互为"他者"。从整体上说,湘西世界是对都市世界的颠覆,但它的存在却是依赖于以都市世界为"他者"的审美观照,真正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起建构作用的正是现代都市世界。反之,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9.
湘西特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沈从文的自然人格,与自然契合的人性是沈从文的创作理想。但沈从文欣赏的自然人性是具有强健生命力的人性,沈从文希望湘西人性的自然纯朴能保留在民族的血液里,未来的人性既纯朴自然,又积极有为,能应对环境的挑战。为现代背景下的湘西精神寻求出路,乃至为民族精神的重建、为人类的远景凝目是沈从文创作的潜在意图。  相似文献   

10.
方静  王青 《前沿》2008,(1):211-214
沈从文一生坚持强调自己的“乡下人”身份,这是沈从文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早期的湘西世界中,他着力表现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力和自由的精神状态;沈从文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的异化进行深刻反思;而到3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又从集中于对乡村的写实,走向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拯救民族的思考,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新时期湘西少数民族作家小说创作情形,探讨了作家们对乡土的特殊情感、文学表现;他们回溯民族历史、描摹湘西现状、思考着民族的未来和出路,用小说展示着湘西明天的曙光。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犹太文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犹太文学是以犹太民族文化为土壤的,在美国当代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对美国当代文学产生不同的影响。犹太人自从来到美国之后,就希望能够融入到美国的社会中,但是美国社会并没有接纳他们,自此"身份困惑"成为美国犹太文学中突出的主题。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文学的多元化特征开始不断体现出来,犹太文学作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这种文学创作倾向在美国当代文学中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使美国当代文学呈现出显著的犹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实则采取了与正统儒家传统和现代都市文化不同的文化边缘取向,即开掘具有深厚楚苗文化传统的湘西文化资源,这一取向在其婚恋、性爱题材作品中尤为突山。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题材作品显现出湘西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作家凭借湘西文化对儒家文化土壤上滋生的国民劣根性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人性沦丧进行着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14.
黄书宇  张然 《前沿》2012,(15):192-193
沈从文是新文学启迪下的“爱与美”的信仰者和实践者,高唐女神即是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爱与美”之神.本文通过对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原型分析,解析高唐女神分别在湘西少女、妓女、情妇和寡妇形象上的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15.
孙英馨 《求索》2011,(3):198-200
中西比较视域下沈从文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20年代末至50年代、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及80年代后期至今。第一阶段的研究无突出主题,具有非系统性和碎片感,是印象主义式批评;第二阶段成为沈从文评论的重要历史时期,新批评式的文本细读所确立起的学理性以及人文主义批评思想是本阶段主要特征,夏志清、金介甫等人的研究极大提升了沈从文的世界文学地位;第三阶段的研究文化意味浓烈,关涉到弗洛伊德思想、尼采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基督教文化、卢梭的自然审美观和现代性等问题;平行比较主要在沈从文与福克纳和哈代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6.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与沈从文是不相同的,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的态度不同,对文学本身的意识也不同。他们相互之间的批评和反对,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要素。我以为,以小说为例,鲁迅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读过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还有着鲜明的现代特征。民族性与现代性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 ,其现代性借民族性来实现 ,其民族性在现代性中获得存在的理由。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小说 ,以其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高度的融合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追求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审美追求、艺术实践与胡适、新月派诸作家的理论主张有着深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这种联系的考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观念的接受、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20.
陈燕  张译文 《求索》2011,(10):205-207
文体艺术的嬗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一个鲜明标志。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中追求“现代性”的表现分支,其在文体艺术上呈现出的特征也尤为鲜明的代表了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沈从文湘西小说在文体艺术上的最大表征就是其呈现的诗化文体。本文从湘西小说诗化文体形成的异域影响源以及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具体表现这两个大的向度,阐释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因”与“果”,意图揭示诗化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被呈现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