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支柱;信用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格和通行证;信用更是一种财富。建立信用制度是造福社会、多方受益的良好举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更为迫切。为此,需要我们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彭志坚 《政策》2002,(5):7-8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任务。会议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增强信用观念,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从根本上改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各部门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诚信一直被国家和民众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修养而肯定和推崇。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在金融领域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加强金融领域诚信建设,要做到提升全民信用意识,打造优良信用环境;发挥金融机构在信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用,夯实银行信用基础;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系统,搭建信用数据平台;制定和完善金融信用有关法律、法规,提供金融信用制度建设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元 《前进》2002,(5):31-3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是市场和游戏规则的融合。传统低层次的游戏要让位于统一标准的国际规则,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有力推动。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信用缺损,信用体系不健全,这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金融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融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其自身存在天然的脆弱性,金融信用风险是金融信用脆弱性的集中体现.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向纵深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国内的信用安全常常被国际市场冲击,造成金融信用危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与开放发展过程中,金融信用体系的脆弱主要体现在银行体系的脆弱上,亟需进一步健全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金融信用制度环境的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杨胜刚  费婧蓉 《湖湘论坛》2009,22(5):76-80,99
自从人类社会从货币经济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完善的信用制度对于一国经济的贡献至关重要。然而,信用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维护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准则与规范,也是衍生和放大金融泡沫与危机的催化剂与平台。美国次贷危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信用风险”的内涵,给各国的信用制度建设敲响了警钟。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背景,全面分析信用制度与金融泡沫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表现,能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信用则是金融的命脉。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已远远落后,特别是失信行为已成为妨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开展由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信用环境治理,对创建金融安全区和促进金融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迫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国 《新东方》2002,(5):15-18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银行经营的根本,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当前,我国信用制度、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信用恶化已严重阻滞了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直接造成银行业务经营的萎缩、高险与低效。银行信用是社会信用的主导与核心,要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系统研究银行信用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立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要求。其核心就是“以诚实守信为重”,建设诚信社会。价格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格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探索并加快价格诚信体系建设,对于加强和改善价格管理,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200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朱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也提出“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今年向全国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加紧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孟桂英 《理论月刊》2003,(8):113-115
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诚实守信不仅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更是一种重要资源。要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就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并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在社会上创造出一种德行有用、德福一致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2.
建设税收信用体系 弘扬诚实守信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推动和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对于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努力,目前中国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建设税收信用体系非常必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衡量公民道德建设情况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我们在新时期搞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市场…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因信用缺失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信用环境的恶化,正严重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因此,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已刻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有的是国家信用,却缺少社会信用。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信用进一步膨胀,使得企业和个人有一种依赖国家信用的惯性。因为产权关系不清,国家与企业、银行的关系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乃至国家信用膨胀到了一种无法维持的地步,进而出现了信用危机。同时,虽然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加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但是,信用体系建设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任重而道远。因此,需要我们将制度建设与技术革新并举,尽快完善信用数据征集和开放系统,加强信用管理和监督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李亦博 《山西政报》2010,(16):36-37
个人信用制度是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对个人信用的有效管理和运用。来监督和约束个人信用行为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保障和监督个人信用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立规范的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是其晟基本的市场规则和重要制度.是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契约经济,市场体制的运行必须建立在一个良好的信用基础之上。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不仅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来说,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对改善我省区域经济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来自商务部的消息: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社会成员的信用一时还比较淡漠,信用制度和法规基础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契约经济,市场体制的运行必须建立在一个良好的信用基础之上.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不仅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来说,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对改善我省区域经济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游占芬 《前沿》2006,(2):30-31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加强信用建设,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秩序、推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因此政府、社会、企业和银行必须齐心协力,联手打造中国金融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公德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兴  林榕岚 《前沿》2006,3(7):104-106
“诚信危机”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与讲究信用的市场经济是不相吻合的。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中国传统的诚信观陷于一种个人修养的纯道德,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诚信已超越了纯道德的范畴,是一种有外部规则保障的公德诚信。公德诚信是一种相对方是社会公众的诚信,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立社会公德诚信体系是缓解当前“诚信危机”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