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谦 《瞭望》1986,(31)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访问了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之后,紧接着从七月十日至二十六日,又几度飞越烟波浩渺的地中海,对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西班牙、土耳其和突尼斯四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关系是赵总理同四国领导人会谈的重要内容之一。 希腊和西班牙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属第二世界;地跨欧亚两洲的土耳其和北非的突尼斯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在地理上同中国都相距遥远,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强烈  相似文献   

2.
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雅努什·奥博多夫斯基三月底、四月初对中国的成功访问,表明了中国同波兰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进,并且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奥博多夫斯基是二十多年来第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政府高级领导人。中波双方对他此行都十分重视。赵紫阳总理、李鹏副总理、陈慕华国务委员分别同奥博多夫斯基进行了会晤和会谈。双方着重就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交换了意见,特别对发展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赵紫阳总理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生存性矛盾已得到解决,发展性矛盾日渐突出并渗透在一切社会领域,制约发展问题的实质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全局性、长期性,是当今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形成和发展的总根源,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解决.解决这一矛盾,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制度性要素同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活力性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4.
同心同德地做好中国式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是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为此需要加深对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理解。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一、中国式社会主义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命题中国式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概念,它的现实含义同中国当前和未来相当一个时期生产力发展阶段及相应的发展任务联系在一起,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的创造过程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造,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解答了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探索解答了毛泽东思想没有解答完的历史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在解答中国问题过程中,有着共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就象一辆列车,在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轨道上顺利行进。赵紫阳总理六月二日至十九日对英国、联邦德国和荷兰的正式友好访问,为这个前进中的中国西欧友好列车增加了新的动力。 访问期间,赵紫阳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和荷兰首相吕贝尔斯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双边关系问题举行了会谈,双方对许多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十四大的胜利闭幕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深刻理解这一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同毛泽东理论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各国都普遍遇到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把共产主义划分为高级、低级两个阶段,但对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没有也不可能有更详细的论述;列宁提出过社会主义也要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的理论,但也未能明确划分。真正在理论上比较早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提出:“社会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20世纪初社会主义变成现实之后,两种制度之间尽管有统一的一面,但主要表现为对立的一面,20世纪的历史也是一部两制斗争史。苏东剧变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两制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性,其对立性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由于"资"强"社"弱,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攻守易位;双方矛盾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摩擦日益增多;西方在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压,和平演变的手段增多,社会主义反和平演变的任务繁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制对立关系的新变化,要从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要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两制关系。  相似文献   

9.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的问题。而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尽管邓小平已经明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并且指出了正确认识这两个问题的科学方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多次重申了邓小平的观点,但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党内和干部队伍中,对这两个问题仍然存在着模糊看法。下面,我们就干部学习中多次碰到的一些模糊认识谈点看法。 问题之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是一脉相承的 任: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对社会…  相似文献   

10.
1996年是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发展中硕果累累的一年。中俄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是两国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这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共同宣布,中俄决心建立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俄两国关系步入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根据中俄双方达成的协议,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每年都要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及时地交换意见。12月26日至28日,应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对俄罗斯进行了工作访问。这次访问标志着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正式启动,这是中俄两国落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步骤。为协调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更好地发挥中俄双方的合作潜力,不断提高双方的合作水平、质量和效率,两国总理商定,设立中俄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委员  相似文献   

11.
五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克作为政府首脑第二次到中国访问。国际舆论评价霍克这次访华突出表明中澳关系越来越热乎。 霍克在这次访问中表示要热心发展澳中友好,同中国领导人建立更加信任的关系。他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十多个小时的会谈和会晤。双方就双边的、地区性的和国际经济与政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换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任务能不能胜利完成,除了中国本身的努力外,还决定于国际环境。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个论断。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近两年反复谈到的一个思想:“世界上关系到全局的两大问题是和平和发展问题。形象地说,就是东西、南北问题。和平就是东西方关系,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关系问题。南北关系指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问题”。这个科学论断,抓住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符合当今世界的实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主要科学地阐明了两个问题: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明白地向人们昭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进行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4.
罗马尼亚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国土面积将近24万平方公里,人口2270多万。中国同罗马尼亚远隔千山万水,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60——70年代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后,罗马尼亚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始终同中国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 1989年底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后,中国政府和人民真诚地尊重罗马尼亚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两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深刻地把握住了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从而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发展,而且为当代中国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同时也成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全面深刻地理解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的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高举邓小平理论往帜这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弄清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之间的原则区别,不仅有利于消除和澄清人们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种种疑虑和困惑,而且对确保我们继续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发展、稳定,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问题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书。在学习中,我们看到,对于改革、发展、稳定问题,邓小平都是着眼于战略的和全局的高度思考并提出来的。所谓都是着眼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思考并提出来的,就是说,邓小平讲改革、发展、稳定问题都是同我们党确定的分“三步曲”走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同我们党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同坚持这样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所必须创造和争取的根本条件、同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  相似文献   

18.
1994年,我国党和国家、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人频频出访,举世瞩目,开拓了共和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海外舆论评论中国刮起了“外交旋风”:有的说1994年是“中国的外交年”;也有的说1994年是“中国外交获得成功的一年”。的确,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外交空前活跃、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双方高层往来增加,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两国军队交往得到恢复。1994年3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华。5月26日,克林顿宣布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并且决定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题伴随着共和国整整经历了50个年头。在这50年中,她树起了两个里程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她经历了三大历史性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不同寻常50年的历史启示,对于我们更有成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新时期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两座里程碑,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性意义。50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第…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理论视野》2007,(3):23-25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坚持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取得成功,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