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深入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载体和路径,也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向纵深发展,从生产领域向流通、消费领域延伸,培育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2.
打造绿色石化园区是促进石化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大连石化园区的"绿色化"程度尚显不足,建议从实施"绿色化工"评价前置制度、拓展产业链、扩大循环圈、提升高新技术水平、推行"责任关怀"、加强环境监控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入手,促进石化园区实现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为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大连"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覃荣化 《当代广西》2012,(21):46-46
今年以来,河池市金城江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就工业发展状况深入反思、查找不足,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大力建设高效、生态、低碳、循环经济,努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奋力实现赶超跨越。做大做强工农商旅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建设现代新型工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锑、铅、锌、锡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业,着力打造世界"锑都"。以金城江工业集中区建设为主战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4.
云政发〔2006〕53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及《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05〕63号)要求,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工业对建立节约型社会和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我省工业循环经济,现提出以下意见。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禀赋对我省工业产业发展格局发挥着先导性作用,以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主的轻重工业构成我省主要产业特征。…  相似文献   

5.
谭元发 《求索》2010,(6):27-29
本文分析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和生态化产业发展战略。按照"装备制造4R"原则,装备制造业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装备、核能源装备、双能源装备;对现有产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持续不断改进;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和再制造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建设两型社会是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静脉产业是完善循环经济链、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该文分析了发展静脉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发展静脉产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连市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前沿,区位和口岸优势独特,资源禀赋良好,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大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区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连兴,则辽宁兴;辽宁兴,则东北兴。在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协调发展的过程里。大连实现跨越式发展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中共大连市委十次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大连抓住了发展的三次机遇期,实现了三次较大的跨越。1984年,大连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成为东北开放的窗口;2002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赋予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定位,城市功能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级民政部门正在着眼建设与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民政事业。民政工作在"关注基本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发展福利产业、打造社工队伍"等4个方面的功能作用日益突显,理应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现代民政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李向东 《大连干部学刊》2011,27(9):36-37,42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大连建设成为"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中山区作为承载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的中心城区,责无旁贷要成为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的先行者。近来,在认真学习领会市党代会精神的基础上,中山区就"建设更加富庶、更加美丽、更加文明的大连科学发展首善区"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地梳理和研究,进一步明晰了思路,坚定了信心,砥砺了勇气。  相似文献   

11.
9月20日至24日,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简称"泛珠大会")在江西南昌举办。本届大会围绕"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主题,突出"深化合作、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交通设施、产业发展、旅游事业、信用体系、生态环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共促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推进首都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近年来首都发展循环经济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首都推进循环经济面临政策措施上行政区域分割,在城市功能分区以及经济和产业发展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了首都要有更高的起点和定位、必须跨越行政边界实现区域政策联动、要重视科技进步等来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积累了不少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武汉市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予以重点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动员社会力量不够等问题。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类实施主体的力量,相互协调和配合,促进循环经济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行垃圾分类,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生活废弃物的产生,进而相应减少污染排放,还有助于提高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水平,促进资源节约,推动静脉产业发展,对大连这样一个资源短缺且消耗严重的城市来说,意义重大。我们通过对德国、巴西及我国台北市实施垃圾分类的实践做法进行分析和思考,结合大连市情,提出了推进大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钟菡  胥譞璇 《中国人大》2014,(20):51-52
8月20日—21日,四川省雅安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先后深入汉源县、石棉县干果特色产业基地,专题视察产业发展情况,关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积极出谋划策,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力推进干果产业发展。换届以来,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中高山地区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把发展壮大干果产业作为突破口,强力持续监督,助力中高山地区群众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高级形态的区域经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我们往往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重视不够。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及循环经济理论,阐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和区域经济的可循环性,进而说明区域循环经济是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区域经济的高级形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重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此外,对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的三分法提出了质疑,探讨了按地域空间划分企业、园区、区域和区际循环空间的“四重划分法”标准。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循环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健 《求索》2008,(12):29-3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和日本模式三种。国内模式有生态产业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生态城市和生态区域模式。本文评价国内外模式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启示是: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实现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依靠技术进步为发展循环型工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必要政策和制度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废展的工业产业结枸。  相似文献   

18.
武汉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战略思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应从社会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小循环”层面,以制造业为重点和先导,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污染物产生量的最小化;在“中循环”层面,推进东西湖、青山等产业园区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促使工业和农业产业体系向三级生态系统转换;在“大循环”层面,重点建设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和废弃资源综合处理系统,推进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型城市。  相似文献   

19.
郑琴 《统一论坛》2010,(6):10-10
中国和平统一亚洲论坛,是由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举办的以亚洲地区为主、面向全球的重要会议。这届论坛,以"聚同化异,推进两岸和平发展;深化互信,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为主题,就新形势下如何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国和平统一进程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对于探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进海外反"独"促统运动深入、健康、扎实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必将引起积极响应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苏平 《前沿》2013,(10):110-11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提升到"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高度。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势必要求我们从新的高度来认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