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反腐背景下公民监督权往往与公职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发生冲突、碰撞。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要求公职人员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克减,这是协调好其与公民监督权之间关系的前提。当公民监督具有目的上的纠错性或没有主观上的实际恶意时,即没有侵犯公职人员名誉权;当公民揭露或曝光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官员的隐私时,即不构成对公职人员隐私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2.
刘继业 《世纪桥》2014,(6):59-60
随着现代媒介的迅速发展,公众人物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由于公众人物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公众人物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其名誉权不可避免的受到侵害,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公众人物的名誉权,正确处理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和言论自由的关系,界定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便成为首要任务,基于公众人物权利保护需要,名誉权应与隐私权分立,但应将信用权纳入到名誉权之中。  相似文献   

3.
新闻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实践也同时表明,至今为止的新闻官司,绝大多数都表现为侵害名誉权案件。本文拟就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问题作初浅探析。  相似文献   

4.
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是关系到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分别对新闻自由、名誉权保护进行了法理分析,通过界定新闻侵权行为和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寻求冲突两权的平衡,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事主体利益。  相似文献   

5.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新闻媒介或从业人员为被告的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等案件急剧增加。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将加速进行,新闻法律制度也面临重大的变革,新闻活动在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诉讼将更会日益增多。这种现实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关注新闻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并对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探求解决的对策及途径。一本文所说新闻工作中的法律问题主要是指新闻材料的提供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当事人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之…  相似文献   

6.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该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从该法条来看,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较窄,仅限于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犯时可以适用,而其他权利受到侵害时则无法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为加强对民事权益的司法保护,抚慰受害人,引导公民尊重他人权利,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护司法公正,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实施了《关于确认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7.
石春梅 《世纪桥》2011,(13):41-42
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产业的大繁荣和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与新闻舆论监督权、社会公众知情权间的矛盾和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而来的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被侵犯而引发的诉讼日益增多。本文对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作了概述,分析了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关系和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从保护与限制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利益平衡出发,对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据统计,在我国的新闻官司中,70%以上是侵害名誉权案件。名誉对于特定公民来说,是指社会对品行、思想、道德、生活、作风、才干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及这种社会评价给公民带来的精神享受;对法人来说,主要是指社会对其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评价。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  相似文献   

9.
子文 《党建文汇》2001,(1):45-45
隐私权是我国法律规定要予以保护的一种公民权利。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加害人要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还有可能构成犯罪,受到刑法制裁。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的隐私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隐私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网络隐私侵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完善立法,加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增强网民自我保护意识,将有利于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沈阳 《廉政瞭望》2003,(6):51-51
凡是与公民的人身或法人的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又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均可称为人身权。人身权因主体不同而分为公民的人身权和法人的人身权。因性质不同而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又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属于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贞操权等。身份权主要包  相似文献   

12.
打一场官司究竟该向法院交多少钱呢? 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公民、法人进行民事、经济和行政诉讼,法院应按规定标准收费。 一、民事类案件:,姓名权、名誉权、名称权、肖像权、荣誉权和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的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100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的收费标准交纳;劳动争议案件每件交纳30元至50元;离婚案件,财产分割在1万元以内的,每件收10元到50元,超过  相似文献   

13.
网络言论自由是我国公民享有的受宪法保护的重要权利。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网络言论自由也是如此。公民在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时,不得侵害其他私主体的隐私权、名誉权、知识产权等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也不得损害公正审判、公序良俗以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等受法律保护的权益价值。实践中,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这些不同的权益价值进行协调,从而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以营造清朗、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历史已进入 21世纪,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领导干部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遗毒的影响,目无党纪国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换取钱财,最终沦为可耻的腐败分子。纵览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变异,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 一、权力与权力变异   权力作为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广泛的概念。权力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社会、国家管理的权力,也可称为统治权、领导权、政治权,是职位的体现和象征,是一种公共权;一类是个人享有的权力,如财产权、肖像权、隐私权等等,也可称人…  相似文献   

15.
杨佳华 《世纪桥》2011,(17):62-63
隐私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格权,对维护人类尊严和自由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隐私权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加,对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势在必行。美国作为隐私权的发源地,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隐私权法律制度,为世界范围内的隐私权法律保护树立了典范。我国的隐私权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选择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隐私权,通过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和判例分析的方法,试图梳理和分析美国隐私权的发展历史,总结出对我国确立和发展隐私权法律制度过程有益的并可借鉴的经验,以期有助于加深对隐私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明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前中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正式以权利的身份开始向纵深发展之时,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隐私权价值作出多维透视.鉴于此,试图从隐私权的价值维度来探讨关乎人的自由、尊严、独立、秩序和民主等理念及其内涵,为完善、发展中国隐私权立法制度做理论上探寻和基石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是人格权发展到一定程序后才随之出现的,当人类对人的保护还谈不上的时候,隐私权是处在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只有当法制文明、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之后才出现了隐私权和保护隐私权的立法。因此,一个国家对公民隐私权的承认和保护的现状,不仅是这个国家法律制度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亦是该国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象征。 一、隐私和隐私权的基本涵义 关于隐私和隐私权的涵义,国际法律界(包括法学理论界和司法界)有几十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我国法律界比较一致的理解是:隐私是指自然人私生活领域中不为他人所知并与公众利益无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博览     
《正气》2001,(6)
我国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从广义上讲,18周岁以下的公民都属于儿童的范围。对儿童实行特殊保护的原则表现为贯彻“儿童优先”“公平和平等”“全面发展”等内容。按照这一精神,法律赋予儿童10项基本权利:生存权或生命权;继承权;姓名权、肖像权、国籍权;名誉权、智力成果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继承遗产权;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权;已满16周岁的劳动就业权、劳动保护权;处于困难或危险境地及残疾儿童的受援助权;司法保护权。这些权利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分别由不同…  相似文献   

19.
交出隐私     
快乐大叔 《党课》2020,(5):96-98
记得小时候看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影视剧,里面人物动不动就是一句“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快乐大叔当时觉得这句话不但铿锵有力,而且讲这话的角色也瞬间“高大上”起来。“隐私权”这一当年的“新词”,后来逐渐成了“热词”,因为它不仅是改革开放后大众最早认识的自身权利之一,而且滥用隐私权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20.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现代法治国家对人格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品格,我国立法对其采取的间接保护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隐私权的保护应采取直接保护的方式。同时由于和知情权的冲突,隐私权的保护必须受到合理限制。在各种人格权中,隐私权出现较晚。一般认为,1890年美国法学家法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论隐私权》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而隐私权在法律上的确立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发展,个人的隐私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