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荆诗 《奋斗》2012,(1):59-60
双鸭山市是农业和资源大市,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和辉煌的现代农业产业以及一大批生态优良的自然景观。依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着力打造以“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冰雪”为主线的北大荒风光旅游区。同时依托挹娄文化、抗联文化、垦荒文化、知青文化资源,整合要素、搭建平台、打造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相互融合、创新发展的旅游产业格局。  相似文献   

2.
赵广民 《奋斗》2010,(2):15-16
<正>为了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兴凯湖资源优势,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牡丹江农垦分局将举全局之力打造北大荒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一、促进农垦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垦区旅游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综合性标志。首先,牡丹江农垦分局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转变垦区经济发展方式。其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2,(7):64-64
一、白鱼湾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我们白鱼湾有兴凯湖、密山口岸、当壁镇、蜂蜜山、莲花泡等自然景观,其中兴凯湖湖岸线东西长21公里,水域面积220平方公里。旅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酉阳按照“打基础、建精品、突特色、拓市场、立支柱”的工作思路,以景区建设为抓手,以品牌打造为依托,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十一五”酉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4,(3):42-43
镇远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实施“文化旅游兴县”主战略,建设新城、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立琼 《当代贵州》2009,(23):62-62
11月6目至7日,以“民族风情满剑江,民间技艺洒桥城”为主题的黔南州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该州首府都匀举行。旅发大会定在都匀,旨在依托都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通过打造旅游精品。实现产业互动.  相似文献   

7.
郑桂章 《新湘评论》2007,(12):39-39
随着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进一步增强,旅游消费越来越看好,被喻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的旅游产业成了全国各地极力推崇的新型产业。永顺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培植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已经取得一定的实效。2007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5.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6.9%,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可突破1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可实现3亿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赤壁市旅游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旅游旺市”战略为主导,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着力彰显“三国赤壁”魅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8.6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4845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8.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26.9%、32.1%,赤壁市被省旅游局评为‘‘旅游发展先进县市”。2013年赤壁市游客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前三甲。  相似文献   

9.
黄娴  蒋兴勇 《当代贵州》2012,(28):32-3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内涵,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市场活力。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致力于“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务院文件第一次以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来定位一个省的文化与旅游发展,这既为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平台,也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造独特市场品牌,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要求。贵州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已成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0.
湘西州将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构想,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文化资源,全面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提质,努力把凤凰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把湘西州建成民族文化彰显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  相似文献   

11.
文叶飞  罗翔  蒲智 《当代贵州》2010,(18):I0006-I0006
加快把贵州建设成为旅游大省9月15日上午,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被誉为“武陵正源、名山之宗”的铜仁地区江口县梵净山麓隆重召开。会议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主题,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王开明 《奋斗》2012,(8):64-64
一、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高水平定位旅游名镇北极旅游名镇建设一度受制于“修旧如旧”建设思路而进展缓慢。地县两级及时调整开发策略,依托“中国最北、龙江之源、神奇天象、圣诞世界”四大旅游核心竞争力,将北极村定位为集找北寻源、养生度假、冰雪体验、会议科研于一体的现代旅游名镇,打造以“找北、朝圣、寻源”为代表的旅游品牌。在规划创意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万山紧紧依托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发展理念,每年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1000万元,精心包装旅游产品和路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汞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区",打造"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努力构建"一村、一谷、一城、二园、二文化"的旅游大格局。近年来,万山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势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把文化项目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硬支撑",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4.
谢振华  徐国春 《奋斗》2007,(8):34-35
走进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一座座现代化工厂,一个个响亮品牌,一股股上大项目热浪.扑面而来。一条条产业化巨龙向世人展示着北大荒独特的产业集群魅力。由“原字号”、小作坊到崛起的产业集群,60年,北大荒人卧薪尝胆,砥砺前行.树大龙头,建大基地,塑大品牌,不断探索着北大荒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5.
李坤 《当代贵州》2014,(29):20-21
依托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生态资源,铜仁市确立“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战略,规划建立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欲识铜仁近,奇山满眼生。”这是清代大儒郑珍沿锦江大峡谷乘舟进入铜仁境内后的咏叹。关于铜仁,贾平凹《说铜仁》这样解读:“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铜仁市将旅游业作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以梵净山景区为龙头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湟源县依托日月山、丹噶尔古城等得天独厚的旅游景区优势,坚持“整体规划、理顺机制、突出特色、形成品牌、旅游富民”的思路,利用交通区位、水利设施、生态建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扶持以“休闲山庄”“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独具一格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唐永明  黄前生  文叶飞  罗翔 《当代贵州》2010,(18):I0005-I0005
9月10日,记者在集“千里苗疆第一寨”、“贵州最具魅力的十大景区”和苗文化的“活化石”等众多金字招牌于一身的松桃苗族自治县苗王城景区看到,苗王城墙雄伟壮观,迎龙广场气宇轩昂,苗王府城古朴典雅。山环水绕的景区内,吸引了摩肩接踵的中外游客。这表明松桃的文化旅游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8.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提升知名度、影响力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加以培育,以“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节庆活动为载体,精心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大品牌。  相似文献   

19.
马芳  莫治江 《当代贵州》2010,(18):69-69
荔波县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主题,着力开发特色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努力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加快把荔波建设成为旅游大县。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14,(4):F0003-F0003
正饶河县充分利用饶河—比金口岸积极拓展外经贸产业发展。已实现全年四季通关,过货能力将由100万吨/年提高到200万吨/年。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大美饶河·魅力边城"旅游品牌。已经开通我省黑瞎子岛-四排-珍宝岛-虎头要塞-兴凯湖东极沿线原生态精品旅游路线。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桦树皮制作技艺"和"嫁令阔"、"权草球"、"萨满舞"、"食鱼习俗"分别被列入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