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南——学习十五大报告的体会凌大志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一样,作为基本内容纳入党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一)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具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件头等大事。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说:“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人,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①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于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社会…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骨”和“筋”,精神文明建设则是社会发展的“气”和“神”。骨筋和气神是有机的统一体。在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战略任务中,必须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努力培植跨世纪发展的精神动力。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培植精神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建…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专门谈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遵照中央的指导方针和十五大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云南省委提出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省政府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并在省人代  相似文献   

6.
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这正是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繁荣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只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完善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要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制,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张君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  相似文献   

9.
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迫切要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三个方面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一、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十四大以后,经过十四届三中、五中全会到十五大,我们党...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其中,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精辟论述,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进一步深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之建构,必须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坚持文化的主导性 坚持文化的主导性,就是说建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首先弄清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文化之实质。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繁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是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任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一项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触及灵魂、提高素质的文化工程,其根本点在于:高举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的旗帜,通过持续有意义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重塑中华民族之魂,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心支持和智力支持。正是基于这一根本点,江泽民同志…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篇讲话中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小平同志在这里提出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要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后来的许多场合他又反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不仅要抓经济上的富裕,而且在精神领域也要“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一起抓,这是我们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原则。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陈云同志在全国端正党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讲话时也指出:全党同志,时时刻刻注意,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是在新条件下,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及时而明确的行动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坚决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作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跨世纪战略部署,并将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观点,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陈煦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是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代表大会。这次重要的会议,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地推向21世纪,给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公务员培训事业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更高要求和前进的根本方向。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确定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这些重大的原则与战略,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事关中华民族的重新振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相似文献   

17.
十五大报告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那么,如何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丰富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精神文化体系呢?这是跨世纪的当代中国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能否在2050年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新,就是超越已有事物的发展水平和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及其文化实践活动。本文认为,文化创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申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全仁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说:“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这些论述,既阐明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根据目前实际,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按如下思路作几点初步的探讨。第一,要加大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教育的力度。我们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主要体现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教育干部群众,开展以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既要继承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和美德,同时又要立足现实处理好精神追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