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平 《唯实》2001,(9):92-95
中国社会转型与体制变革,要求对行政权重新定位,实现由传统行政权向现代行政权的转变.这一转变既面临着来自权力本身的扩张以及中国国家本位文化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等阻力,又可以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我国加入WTO中获取强大的外部动力.从政府自身来说,关键是要做好“限权、控权、减权、放权、分权、还权、参权“等几方面的工作,实行必要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一、宪法权力体制与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行政强制执行权涉及行政权与司法权之界分,从理论上讲,应该首先是一个宪法问题。从权力体制划分来看,在我国宪法体制中,包含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国家元首的权力、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国家审判机关的权力以及国家检察机关的权力等。其中,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享有行政权,而人民法院则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在权力体制中,  相似文献   

3.
不断扩张自己的疆域,是权力运作的基本特点,此虽非为行政权所独有,却以行政权尤为突出.在当代中国立法中,行政权在目益侵蚀立法权领地的同时,广泛介入了传统的司法权领域,不怛拥有对行政争议的主导性裁决权,而且部分地介入传统上应由法院处理的某些类型的民事争议.获得了对某些特定民事争议的先行处理权或最终裁决权.此外,行政权还或者在立法上或者在实务上,介入刑事法领域,从而多向度地形成对司法权的渗透与挤压,成为当代中国行政权一权独大的重要表征之一.尽管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介入有其客观必要性与合理性,但从权力分工与制约的原理看,行政权应当审慎介入司法权,在不介入刑事实体法、程序自愿和司法终决等原则的指导下,在国家立法中合理配置行政司法权.  相似文献   

4.
对完善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是执政党建设的普遍规律,也是行政权自产生后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尤其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更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此,要建立民主监督制度,以民制权;建立独立的监督制度,依法制权;建立平衡制约机制,以权制权.  相似文献   

5.
龚艳  侯华楠 《唯实》2011,(1):84-87
二战以后,行政国已经成为各国行政权扩展后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从古典法学理论开始就追求的法治国,在现代中国完善法治的进程中又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政权与法治权是一对古老的矛盾,是传统三权中最为强势的一对权力关系。行政权与行政国,立法权与法治国的纵向关系;行政权与立法权,行政国与法治国的横向关系;立法权与行政国,行政权与法治国的交叉关系是四者之间的基本关系范畴,而行政国与法治国的关系也是基于这个关系之上。  相似文献   

6.
对完善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是执政党建设的普遍规律,也是行政权自产生后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尤其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更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此,要建立民主监督制度,以民制权;建立独立的监督制度,依法制权;建立平衡制约机制,以权制权。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关于权力结构的认识停留在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学说"所作出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规定上,张康之教授在其新著中提出了新的分类法,把权力分为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这个新分类法是基于中国语境和现实而思考作出的,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三权学说"的超越,而且对于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改革中规划权力制约的路径来说,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提出.  相似文献   

8.
只有通过司法化,宪法的效力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宪法司法化的直接意图在于立宪权和司宪权的分立,限制、监督、抗衡和制约立法权和行政权,最终目的是有效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实际上只涉及宪法的适用性问题,该案实际上是以宪法私法化的途径达到了宪法司法化的目的.在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和解释不具有直接的司法适用性,立法机关解释体制违背了"任何人不能作为自己问题的法官"这一原则,这已成为影响我国宪政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设立违宪审查制度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刘祖云 《学习论坛》2009,25(5):41-45
"有限政府"的实现,必须对行政权施以控制.对政府行政权的控制应遵循三个最基本的逻辑理路:一是在内部控制上,从"道德约束"向"责任约束"过渡;二是在外部控制上,从"政治设计"向"法律设计"发展;三是在控制方式上,从"正式控制"向"非正式控制"转变.把握这三个逻辑理路,对于厘清政府权力控制的思路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于现代城市化与全球城市化并行的压缩型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化率超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的同时,城市社会不和谐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城市体制之外的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城市体制内低收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为特征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强拆问题等方面.和谐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生存权、共用权、环境权、参与权以及城乡均衡发展等5个方面.确立以社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由经济发展主导型向社会建设主导型转变,把社会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发展的新突破口,是实现和谐型城镇化的基本战略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区建设:政府角色与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建设是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制度性转变,政府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地方政府从传统压力型体制下的"管治"向农村社区中的"服务"行为转变,对于重构乡村治理结构和促进社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与社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的一系列行为打碎了传统农村在器物方面的传统,但也使得原子式的农民完成了农民的集体化、再组织化,涣散的农村形成一个实心农村。改革开放后革命话语的退场、身份更加自由的农民在全国范围内大流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进一步碎化传统农村在精神方面的传统,也荡涤了建国以来农村的集体记忆。农村在器物和精神方面都出现了空心现象。为了完成农村社会权力秩序在经历市场经济对其解构之后的重构以及改善农民的民生、消弭农村的风险,应该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各种资源下乡充实农村,实现农村从"空心村"向"实心村"转变,实现从"离心村庄"向"实心社区""、齐心社区"转变。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结合古今中外政治思想之精髓,提出"以民为主"的公仆思想。为了确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落实,他汲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和主张,创造性地提出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督权分立来保障人民的权利,通过"权""能"分离、"能"为"权"服务的设置,以此来达到实现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目的,同时孙中山也看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强调通过政治社会化渠道来提升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人格现代化,是指中国人在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的转轨过程中,逐步将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变,逐步达到现代化所需要的新人的素质水平。大致可归纳为:1.从自卑依附型向自主独立型转变。从前总是依赖政府、依赖单位、甚至倚靠关系和自卑依附的人格心态中解脱出来,以充分的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失业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中国失业的原因包括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体制性失业三个方面,要使中国经济由"高增长、高失业"向"高增长、低失业"转变,必须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体制变革等方面完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要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们已经提出了很多年,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权力制约是普遍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模式是皇权之下的行政权(相权)、军事权、监察权相互制约以及这些权力系统与皇权相互制约,而监察权则是专门的权力制约系统,这在宋代尤为典型.宋代的中央权力架构中,台谏专门负责监督、纠察、制约皇权、相权、军权和司法权等各种权力,在权力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和政权长治久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呼唤着文明政府,需要政府无论是从管理理念、体制构建、组织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嬗变和新的构建.创建一个按照政府美的规律设计国家权力机器、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明政府,是共产党执政方式转变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  潘静 《唯实》2012,(3):74-76
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和潜在的国际减排义务要求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成为一种普遍现实意义上的需求。应当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设立目的、碳减排目标、交易的对象、交易的配额、机制运行时间、交易所的设置等问题,为中国日后顺利进入"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好充分的法律制度准备。  相似文献   

20.
潘璠 《前线》2010,(4):31-32
<正>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笔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