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淡出、学术凸现”发展态势,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股若明若暗的“反问题化”学术思潮。要克服这种“反问题化”倾向,首先必须从认识根源上澄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四种片面性理解。  相似文献   

2.
余方 《学理论》2012,(27):26-2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球范围内所谓的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整合也随之而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异常活跃,各种思潮发生着面对面的交锋.“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异常活跃且具有很大诱惑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西方社会思潮,科学而理性地回应这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有助于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祁程  郑忆石 《理论导刊》2012,(4):57-60,87
百年演进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的因素,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和思想资源.在哲学思维方式方面,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多层次的相通,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哲学范式;在社会思想的文化价值心理方面,“大同”理想作为世俗的社会理想,经几千年历史阐释流转积淀为中华民族一种恒久的文化价值心理,与“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相通性;在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取向方面,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交互,体现了民生“共同体”的社会价值结构模式;在社会践行的贯彻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哲学的“知行观”相得益彰;在哲学思想与方法方面,中国传统哲学的“实学”思潮,形成一种重“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躬行践履的思想和学术价值取向.这些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找了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崇高信仰的确立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娱乐至上”为特征的泛娱乐主义在青年群体中迅猛传播,成为一股破坏力极强的社会思潮。泛娱乐主义思潮以丑为美,以庸俗、媚俗、低俗作为审美价值导向,对主流审美价值观形成冲击与挑战,是不折不扣的审丑思潮。由于青年群体的审美能力尚未成熟,泛娱乐主义思潮可能引发青年审美认知力、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缺失的多重隐忧,最终导致青年审美世界的虚无。对此,要完善青年审美教育体系,培育马克思主义审美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青年审美价值共识;强化娱乐空间监管,主动应对青年审美风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繁荣和深化。这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学术成果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语境密切相关。20世纪初的中国,动荡起伏、,波澜壮阔,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交织汇集成新的学术生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近些年学界关于20世纪初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能够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原点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张筱 《学理论》2012,(10):14-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面临着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集中反映和贯穿着后现代精神的西方大众文化的传播,它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和文化载体。当前应当把握机会,加强主流文化自身建设的同时,利用大众文化,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关注实际民生问题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真正结合。  相似文献   

9.
《求知》2004,(11):41-4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学者认为,要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着不断的切磋和互动,产生的结果有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但有的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在克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错误思想后形成的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李维武 《理论视野》2008,(12):14-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存在着一个有待认真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播、发展及其中国化后,往往仍然只是被看作一种“在中国的哲学”,而不是一种“中国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在中国产生影响、得到发展的外来哲学,而没有转化为一种中国人自己的哲学。今天人们经常谈论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是“中国的哲学”的一个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1.
认真而深刻地反省、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需要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一命题的深层意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深入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在国学热、读经热的今天,人们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显得迫切和具有现实意义。就哲学来看,这种情况本身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播、发展及其中国化后,尽管获得了新的理论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上还存在着困难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保持主流形态的地位,不能也不可能脱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这里,不仅有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中国化命题内涵本身的反思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真正获得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为此,本期专门组织了以下四篇文章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思想土壤.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其思想土壤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考察,分析了无政府主义在当时中国流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揭示和探讨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到中国已70年.这7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不断走向实践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一种相当敞启的涵化思想的文化范式,因而自古至今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传统是一条历史大河,激浊扬清而滔滔不绝:积淀下宽厚的“河床”,流淌着被接纳的思维“精髓”.哲学又是一种宽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卢卡奇和柯尔施等人,他们依据黑格尔哲学观点解释马克思主义,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的一种学术思潮。 一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战争所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伤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在  相似文献   

15.
探寻西方学术思潮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传播轨迹,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这就是近几年来现代西方经济思潮的传播和影响比较突出,成为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西方学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曾经流传这样一种说法:1919年的“五·四”运动要从西方请来“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现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还需要从西方请来凯先生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发现及其解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因此从问题域维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情境特征,将有助于更加科学地把握这一实践的实质以及深入地推进这一实践的展开。从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面临着五大问题域情境,并且每一个情境的破解状况如何都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情境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如何破解具体时代问题,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实践性;如何辩证认识元理论的问题,它决定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性;如何应对社会思潮挑战的问题,它反映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如何解决外政治社会化的技术问题,它影响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信仰性;如何提高实践核心主体的能力问题,它关乎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久健康性。  相似文献   

17.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须得让马克思主义在话语体系上“说中国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这些讲话和文章继承并发展了老一辈领导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艺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以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短”“实”“新”的文风与求真务实作风的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深刻学理与通俗话语的深度融合,以及平易风格与群众路线的互为表里,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推向了新境界。深入探讨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言艺术,对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茹  王静 《学理论》2011,(14):25-26
目前,我国又开始注重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热潮,关于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成为了当前的热点,对于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学术界也有了很丰富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使我们对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我们如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靳书君 《理论参考》2009,(11):58-61
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先后形成四种主流学术范式,即建国初费正清的“循环论”、改革开放前史华慈的“异端论”、过渡期的“中国中心论”以及新时期的“历史主义论”。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话语,反思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性精神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苏联文化及西方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多样文化景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性建构始终面临着“儒化”“教条化”“苏化”“西化”的价值挑战,形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深刻的矛盾语境。我们应在这种矛盾语境中作出正确文化选择:审视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儒化与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省察教条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教条化与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实践创新;考量苏联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苏化与对苏联现代性的借鉴超越;反思西方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西化与对西方文明成果的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