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反侦查心理本质上是自我防御,是犯罪嫌疑人为逃脱罪行实施反侦查行为的心理动态变化。讯问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动机并交代罪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分析讯问中反侦查心理的意义及研究价值,从认知、情绪、意志、需要和个性特征五个角度对侦查讯问过程中反侦查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关注反侦查心理,研究反侦查心理是将心理学与侦查学理论有效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讯问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动机,这就要求讯问人员在讯问中给犯罪嫌疑人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感觉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才能变抗拒动机为供述动机,并如实、彻底地供述全部犯罪事实。因此,讯问人员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给犯罪嫌疑人加压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焦虑是人的一种具体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基于焦虑往往会作出有罪供述。和供述动机、供述原因不同,焦虑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基于焦虑作出的有罪供述是其理性的行为选择。为了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侦查人员在设计讯问策略和讯问方法时应当重视犯罪嫌疑人的焦虑体验。在具体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受趋利避害心理规律的支配,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其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有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对立心理和悲观心理。侦查人员应根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各阶段出现的供述心理障碍,有的放矢采取讯问策略和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以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5.
当下,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情绪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对于犯罪嫌疑人情绪的性质和科学分类仍未形成一致认识,有关犯罪嫌疑人情绪的具体形式及其发生机制亦处在经验总结阶段,少有理论分析。本文在初步界定犯罪嫌疑人情绪的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情绪的具体形式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犯罪嫌疑人情绪的识别和引导策略,以期推动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助力讯问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侦查讯问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侦查行为,讯问所获得的口供在庭审中是重要的证据之一。通过讯问可以很快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查获证据,降低侦查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侦查讯问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侵害犯罪嫌疑人的现象屡禁不止,破坏了刑事诉讼自身的价值要求,阻碍了我国民主法治化的进程。笔者就我国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享有的权利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我国讯问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国外犯罪嫌疑人在讯问阶段享有的权利做了一定总结;最后提出完善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几点建议。关键词: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7.
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认时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类,即以抗拒动机为中心的消极心理和以坦白动机为趋向的交罪心理。分析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中临近供认阶段的心理形成、变化以及各种反应,把握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述时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诊断途径和诊断方法,巧用暗示、“超前反馈”现象,抓住种种“突然现象”等心理战术促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动机。  相似文献   

8.
讯问是以问答形式进行的侦查活动。问题负载着讯问信息,沟通讯问双方的思维,引领着讯问活动的方向。根据问题的逻辑重点可以将其分为判断型问题(包括是非式、选择式、填充式)、说明型问题、论证型问题三类。侦查讯问中运用问题暗示的原则是:问题暗示只能用于帮助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动机,而在犯罪的时间、地点、工具等具体情节上禁止暗示;为了避免不良暗示,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情节时,应尽量使用填充或说明型问题,少用是非式和选择式问题。  相似文献   

9.
认识和把握侦查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说服教育的特殊性和基本原理,对于提高侦查讯问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和侦查讯问的活动规律,在对侦查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说服教育的特点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从犯罪嫌疑人缓解和消除心理紧张的心理需求、犯罪嫌疑人的理性因素和犯罪嫌疑人拒供态度的要素性构成等三个视角,对侦查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说服教育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侦查讯问对策又是讯问犯罪嫌疑人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关于侦查讯问对策体系,目前观点各一。作者经过长期的研究、论证和实践,认为一个完整的侦查讯问对策体系,是由基本讯问对策(讯问策略、讯问方法、讯问策略和方法得以实现的相关因素〈讯问言语、环境、气氛〉)和辅助讯问对策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1.
在侦查讯问工作中。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打击,总是千方百计地掩盖事实真相。侦查人员为了促使犯罪嫌疑人缴械投降,坦白交代,往往要使用讯问谋略。然而,在使用讯问谋略时如果不把握好讯问谋略的度。就会滑入非法讯问的泥潭。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精神的基础上,我国应设立适合国情的限制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民众认为不杀犯罪人药家鑫、李昌奎不足以平民愤,许多刑法学者和法官则认为两人都有自首情节,根据自首可以从宽原则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应予以免死,但两被告人的最终命运都是死刑立即执行。深究之,这源于自首可以从宽是"可以"而并非"应当",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非唯"宽"马首是瞻而需"宽严并济","少杀、慎杀"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背后的逻辑并非"不杀"。综合考量两人实施犯罪的手段残忍、性质恶劣、主观恶性极大、动机卑劣、社会危害极其严重,因而虽有自首情节还不足以免死。  相似文献   

13.
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犯罪动机受外界情境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现场转化,其包括恶性转化和良性转化。被害人在犯罪现场的积极应对,可以促使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向着良性方向转化,进而弱化甚至放弃犯罪行为,使被害人免受或者少受伤害,从而达到控制犯罪、预防被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孙越 《公安理论与实践》2010,20(3):29-31,37
侦查讯问过程中,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总是用尽手段与审讯人员周旋,拒绝交代犯罪事实。为实现讯问目的,审讯人员必须灵活运用各种讯问策略,动摇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使其老实交代犯罪事实。除传统语言上的讯问策略外,非语言策略的灵活运用也非常重要。非语言讯问策略即通过面部表情、体态、眼神、语调等非语言手段的运用来达到摧毁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目的,主要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设计布景"、证据以非语言的方式使用、测谎仪的应用等方式,另外尤其要注意在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务侦查讯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悔罪心理是促进犯罪嫌疑人供述最积极的心理因素,是由犯罪嫌疑人自身的悔罪因素和外在讯问人员适时的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在讯问实践中,侦查人员应积极运用心理学的动机产生原理,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情感感化、说服教育的引导的心理策略,激发、强化悔罪心理,同时注意识别虚伪、错误的供述.讯问人员的自身素质对供述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侦讯中的翻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供是指被问主体推翻原作口供的行为 ,侦查翻供就是指被问主体即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阶段所进行的翻供。翻供的含义、情形、类型是多重、多样的。翻供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有的有利 ,有的有弊 ,其成因利弊可以通过审查口供和其他证据来确定。防止不利翻供关键是提高侦讯主体的素质 ,消除或减少翻供的诱因 ,巩固真实的口供 ;促成有利翻供主要是通过针对被问主体的反讯问手段 ,找出相应对策、措施 ,使其将原口供推翻。  相似文献   

17.
行为的展示受心理的支配,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研究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是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的有效途径。在审讯过程中,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其往往表现出仇视社会、顶、扛、混和顾虑较大等心理特征,分析犯罪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讯对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犯罪线索,防止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或造成更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侦讯活动的实质是侦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进行的复杂的心理与智力较量。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把握主动权,侦讯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在侦查实践中,案件背景因素、参与讯问活动的侦讯人员、侦讯场所、侦讯气氛、侦讯时间等环境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既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致其如实交待,但如果利用不好,又易造成其产生拒供心理。所以,侦讯人员应当准确把握并有效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侦讯成功机率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讯问是指侦查人员对特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第一次讯问行为.基于指导办案实务的考虑,从理论上对第一次讯问行为进行总结和凝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侦查实务工作运行情况,应当基于查明犯罪和固定口供的双重行为导向,并结合排除可翻供因素以支持诉讼的行为导向进行探讨第一次讯问行为.侦查人员通过实施第一次讯问活动,一是要突破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