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些年来,我常常想感谢小偷。到上海开会,与某省一位高级纪检干部同住一室,跟他谈起上述念头。他一听立刻拍案赞叹:“对对对对!没有小偷入室作案,能暴露那么些特大型贪官污吏吗?”后来才知道我的“感谢”范围得进一步扩大。湖南省妇联主办的《今日女报》1999年1月15日报道:长沙市粮食局副  相似文献   

2.
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来形容市民对小偷的憎恨,是再恰当不过了。然而,如何对待小偷却远不是“人人喊打”那么简单,因为打小偷有时也犯法。  相似文献   

3.
屡次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的由广权,因为举报了一位派出所所长的小偷朋友,竟然也成了“小偷”。后来,他不屈不挠终将警察败类告倒  相似文献   

4.
刘典 《法律与生活》2012,(20):46-47
盗贼这个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耳熟能详。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说他最看不起打劫的,“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为何?因为黎叔是“偷儿”,而“偷”里面可是大有文章的。不管是打劫的,还是“偷儿”,在古代,有一个词概括得好,叫“盗贼”。 盗本是“贼”,贼本是“盗” 在现代汉语词义中,“盗”这种行为通俗地讲就是小偷。可是,在古代却完全不同。严格而言,“盗”和“贼”是指两种不同的行为,古之“盗”多为窃盗之人;古之“贼”,皆谓强盗。在中国古代,经常用“贼”来称呼强盗;“盗”则不同,虽然有时它能够同时指称小偷与强盗两种人,但主要是指前者。古之“盗贼”只是偶尔才会指称盗与贼两种人;今之盗贼则往往既指称小偷,也指称盗贼。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前,有个山羌族的小偷混进王宫,把国王的衣服偷了出来,然后携赃物潜逃。国王震怒,派人四处追查,很快将小偷缉拿归案,带到国王面前。人赃俱获,小偷仍百般抵赖,不承认偷了衣服。国王问道:“你说没偷东西,这包衣服是哪里来的?”小偷说:“是我的祖先留下来的。”国王说:“既然是你家的旧衣物,那你现在穿在身上,让我看看。”小偷从没穿过那些衣服,根本不知,  相似文献   

6.
“你们可真好,感谢你们来帮我们做这些活儿!党和政府真好啊,真好……”一位老人拉着一位小伙子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哪里,哪里,还得感谢政府啊,是国家政策好,是国家政策好啊……”小伙子连连点头回答。  相似文献   

7.
钟芳 《政府法制》2012,(17):49-49
作家林清玄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夜晚散步返回住处时,在皎洁的月光下,他发现有小偷光顾他的茅屋。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对小偷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完,他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不禁感叹道:“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禅师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自己的屋门口,他非常高兴,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相似文献   

8.
“小偷反腐”案迅速风靡网络和社会,让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被免职。其实,因为遭遇小偷而现形的贪官,在白培中之前不乏其人。所以,在情妇成为贪官落马的铺路石后,小偷也成为赃官亮相的曝光镜。事实上,一些聪明的小偷爱上了偷官员。除了收获丰厚,官员往往还选择不声张,大大降低了小偷被抓的风险。白培中是怎样被小偷掀倒的呢?  相似文献   

9.
许薇 《政府法制》2011,(2):27-27
小偷盗走3000多元硬币后一时得意,将赃物摆在一起用手机拍照“留念”,结果照片却成了警方破案的证据。家住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南路的郭先生说“这个小偷太大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10.
政法憩园     
《法制与社会》2011,(15):62-62
欢迎再来 一名小偷在第二次到同一家商店偷东西时,被警察抓住了。 警察问:“你难道不知道会被抓住吗?” 小偷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但这家商店的大门上写着‘欢迎您再来’!”  相似文献   

11.
救命的小偷     
党小军  杜斌 《政府法制》2010,(18):28-28
6月26日凌晨,兰州。一名窃贼进入一户民宅正欲行窃,巧遇独自在家的老人突发心脏病,情形危急,良心未泯的小偷直刻忘了自己的“本职”,给垂危老人打水服药,帮助其脱离危险。事后,老人家属称其“义贼”,希望当面感谢。  相似文献   

12.
不可能一名法官审问一个小偷时说:“但愿我在这里是最后一次见到你!”小偷说:“这不可能。”法官问:“为什么?”小偷说:“听说你们当法官的改行非常少。”打哈欠一惯偷被送进监狱,同牢房的人问他:“你是犯了什么事进来的?”“打哈欠。”惯偷答道。“打哈欠也犯法?”众囚惊问。“那倒不是,”惯偷说,我夜里下手时打了个哈欠,不料声音太大,把主人惊醒了。”为什么警察敲门登记户口,听见屋里乒乓作响,好像有人打架。门开了,出来一个女人,警察问:“你们这里谁是户主?”“你等一会儿,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女人说完回到屋里,…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枪决前的愿望法官:“你就要被枪决了,最后还有什么愿望?”犯人:“我希望穿上一件防弹背心。”80岁的小偷法官:“被告,您干的这件事简直令我们难以置信,您怎么会在80岁高龄的时候去偷别人的汽车呢?”被告:“法官先生,您当然无从了解,在我年轻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汽车呀!”拒不交代在法庭上,法官在审问窃贼:“你老实交代,你是怎么打开那个保险柜的?”“这可不能告诉您,法官先生,”窃贼说,“因为本庭上在座的说不定就有想吃我这碗饭的。”诚实的贼“你声明你偷东西是因为你快要饿死了,”法官问小偷,“那么你为什么不拿吃的,却偷光了钱柜呢?”“因…  相似文献   

14.
王文昌 《检察风云》2010,(24):35-35
有民谣唱道:“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小偷与贪官哪个更可恶?仁者见仁。但是小偷多为生计,贪官多为奢靡,确是事实。所以,恨贪官比恨小偷更起劲才符合公理。故对小偷古有梁上君子一说。  相似文献   

15.
案件     
《检察纵横》2012,(2):51-51
小偷好嚣张让被盗者“拿钱来赎证件”;检察官化干戈为玉帛;检察监督促和谐  相似文献   

16.
耳纹让"盗铃者"现原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碧 《检察风云》2005,(21):30-31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笨笨的小偷想偷别人的铃铛。然而铃铛稍微一碰就响,小偷觉得听见声音十分不安全,容易被别人捉住,就掩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结果小偷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却听见了,小偷在作案现场被抓住了。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那些自欺欺人的坏蛋,哪知道还是被现代的小偷用上了,现在不少小偷为了躲避耳纹技术人员的侦探,采用了掩耳或者是戴上耳罩的方法。现代小偷为什么有“掩耳盗铃”的奇特行为呢?这是因为他们的耳朵会泄漏他们的身份。举一个案例来说明吧。2001年3月,比利时柏南镇一户人家两年前遭小偷入室行…  相似文献   

17.
谷泽明最近成了“焦点人物”,因为他在春节期间上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让人们印象“相当”深刻的是,这位铁路刑警已经亲手抓了2000多个小偷,这些贼能坐满两列火车。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省胶南市,人人都夸法院院长任群先是“党和人民的好法官”。说他好,不仅仅是因为他领导的胶南法院曾荣获全国法院系统“集体一等功”,也不仅因为他有“廉洁勤政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一大堆响当当的牌子,更不是因为他曾受过省高院晋级奖励,连续三次被市委、市政府记大功,而在于他说的和做的,桩桩件件,令人佩服。  相似文献   

19.
葛庆廷 《江淮法治》2008,(23):19-20
今年9月,宿州市蛹桥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在某医院实地督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时,几位已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患者动情地说,以前我们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现在自打参加“新农合”后,住院医疗医药费也能报销了,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符离镇农民付善强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我两只手没一点力气,身上全是血,就站到路边打的,但连续几辆出租车看到我身上的血都没有停下来,我伤心到了极点。”——冯娜说。6月22日,在武汉旅游的23岁河南姑娘冯娜制止了正在行窃的小偷,但被偷的中年妇女转身离去、众人围观却无人出手相助——冯娜遭到小偷的疯狂报复。“最高法院近来总结了导致错杀和可能错杀的冤错案件,发现其中多数存在刑讯逼供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介绍说。“我们也知道这是犯法,但没有办法,为了孩子嘛。”——“高考移民”家长刘先生说。近日,曾经组织高考移民的北京某高校学生刘某向媒体自曝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