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革命老前辈的回忆录,还有党史学界专家、学者的文章著作,写到红四军首次入闽的时间和地点,历来都认定红四军于1929年3月首次入闽长汀,如闽西最早的革命领导人邓子恢、张鼎丞同志在《闽西的春天》一文中写道:“1929年3月间,正是春风吹绿万山头的季节,一个惊人的喜讯传来了:红四军下了井冈山,在四都打败了郭凤鸣匪军,消灭他三千多人.把郭凤鸣也打死了,并乘胜占领了长汀城。红四军首次入闽,象一把巨大的铁锤,砸开了套在闽西人民头上的枷锁。”当年红四军政治部秘书长江华同志在回忆录《追忆与思考》中也这样写道:红四军于。3月11日夜,部队从瑞金壬田出发,急行军翻越闽赣交界的木杉岭,沿武夷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和康克清在闽西汀州喜结良缘,成为革命的终生伴侣,这一段感人的故事,至今在闽西广为流传。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进入闽西,在长岭寨一举歼灭了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占领了汀州城。红四军司令部设在汀州城内的  相似文献   

3.
闽西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亲手创建的,闽西苏维埃政府也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建立的。 1929年3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首次进入闽西。在长汀长岭寨,红四军向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发起攻势,歼敌2000余人,击毙旅长郭凤鸣,揭开了红军  相似文献   

4.
初识在福音医院 傅连暲是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伯公岭村人。在毛泽东的教导下,他从一个基督教徒成为共产党的红色医生,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40年,和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傅连暲初识毛泽东是在1929年,这年春暖花开的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在汀州城外的长岭寨一举消灭了反动军阀郭凤鸣旅2000多人,击毙了敌旅长郭凤鸣,解放了汀州城。取得了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汀州百姓称为“神兵降卧龙”(因城北有卧龙山)。红四  相似文献   

5.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地头蛇”郭凤鸣妄图阻止红军进攻长汀城,亲率匪军占据长岭寨。3月14日红军向长岭寨发起总攻,大败匪军。郭凤鸣在乱军中左腿中弹倒地,两个马弁慌忙帮他脱掉旅长军服,轮番背着他逃到梁屋头村。郭凤鸣想在这里找个地方藏身,老乡们都认识这个十恶不赦的坏家伙,谁也不肯收留他。他无可奈何,只好由两个  相似文献   

6.
红四军入闽     
1929年3月,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军部特务营、独立营计3600余人,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下,由赣南进入闽西。14日,在长汀县长岭寨歼灭守敌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2000余人,击毙闽西三大军阀之一的郭  相似文献   

7.
这件鲜为人知的革命文物(如图),系毛边纸毛笔手抄文件。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消灭福建军阀郭凤鸣旅2000余人,解放了闽赣边的重镇长汀县城,建立了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红军在汀州活动半个多月后,于4月1日返  相似文献   

8.
一、“二月来信”和“四月来信” 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3月14日在长汀长岭寨毙敌旅长郭凤鸣,歼敌2000余人,缴枪千余支,解放了长汀县城。3月20日,红四军前委在长汀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研究形势和红军的行动方针问题,并向福建省委和中央作了书面报告,陈述了决定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方针。4月3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了中共中央2月7日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的信。这封被称为中央“二月来信”的文件,对形势作出了悲观的估计,认为前委“应有计划地有关联地将红军的武装力量分成  相似文献   

9.
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包括龙岩(新罗)、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漳平、宁洋以及宁化、清流、归化(明溪)、平和等12县的范围。 1929年3月,红四军由赣南进入闽西,14日,在长汀县长岭寨歼灭守敌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2000多人,击毙旅长郭凤鸣,解放了长汀县城。这  相似文献   

10.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首次入闽,经长汀长岭寨一役,彻底消灭了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一举解放了长汀县城。 红四军入城后,立即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同时也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筹措军饷的工作:10天之内没收了10 家大资本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得款2万余元;向资本在千元以上的商人筹借3万元。这样,红军共筹得光洋5万多块。 对于这样一笔巨款该怎么用呢?不少同志感到自下井冈山以来,一路行军打仗,太辛苦了,每人应该分它个一、二十元,也好享受享  相似文献   

11.
新泉整训是古田会议前毛泽东对红四军中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初步整顿的思想政治运动。在关系红四军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新泉整训明确了发展方向,凝聚了革命力量,开始了红四军由涣散到集中,由弱小到强盛重大转折,使红四军转危为安。新泉整训是我军建设史上第一次正规的政治军事整训,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坚定了红军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自信心。新泉整训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党的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规律的伟大创造。新泉整训培育和锤炼了大批党和军队的领导骨干,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新泉整训坚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为古田会议决议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和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2.
孙伟 《党的文献》2018,(4):54-60
在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岁月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丢失过两次。第一次丢失后,毛泽东考虑到井冈山的物质条件、东固的斗争经验和赣南、闽西的实际情况,决定红四军主力不打回去,留在赣南闽西发展,由彭德怀率小部分兵力打回。第二次丢失后,毛泽东考虑到形势与之前相比有较大不同,如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日趋形成,赣南、闽西的红色区域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央已经同意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创建大块革命根据地等因素,决定不派红四军主力收复被敌人占领的大小五井等地。上井冈山是正确的、合理的,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下井冈山也是必要的、符合历史趋势的。  相似文献   

13.
1929年10月下旬,一位血气方刚、军人模样的男子经过秘密交通线长途跋涉,从上海回到闽西。他就是到中央汇报四军情况并出席中央军事联席会议的陈毅。 陈毅回来了,带来了中央“九月来信”;带来了周恩来的重要嘱咐:“要请毛泽东复职,仍任前委书记,并召开一次党的会议,统一思想,分清是非,作出决议。”于是红四军前委在上杭召开扩大会议。 朱德和陈毅派出一支部队,前往上杭县蛟洋,迎接毛泽东。 红四军重又凝聚在一起。然而,旧的矛盾克服了,新的矛盾又产生。红四军的前进道路上依然荆棘丛生……  相似文献   

14.
1929年初。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利用国民党爆发蒋桂战争、粤桂战争的时机,在赣南、闽西打出了一片新根据地。但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红四军内部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演变成红四军内部的一场大争论,进而导致了毛泽东在7月离开红四军到地方工作。离开红四军的140天,是毛泽东人生的一段低潮。  相似文献   

15.
中央"二月来信"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后,中央对于红四军今后斗争发展方向的一封指示信,信中通过对红四军面临的革命形势和党的主观力量的估量,对红四军作出"分兵"的指示。遗憾的是,无论是对革命形势的判断,还是在红四军斗争方式的选择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四军前委和中央都存在严重的分歧,因而来信的精神并没有得到红四军前委的积极响应和贯彻实行。仔细对来信进行解析就会发现,虽然中央来信绝非毫无根据,但红四军前委的这种回应同样有其正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1期发表的汪杰同志的《<林彪传>的失误及其教训》一文中说:“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有‘两个’红四军”。事实上,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曾存在过三个红四军。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早创建的红四军是朱德、毛泽东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25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这是红军史上第一个“红四军”,也是第  相似文献   

17.
1931年9月上旬,张国焘决定撤销曾中生的红四军政委职务,派陈昌浩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的代表,到前线接替红四军政委一职。曾中生的军权被剥夺了后,张国焘又抓到红十二师师长许继慎“通敌”的“证据”,揪出了一大批的“改组派”、“AB团”、“第三党”,“肃反”的工作很有“成效”。看到鄂豫皖苏区这种局面,张围焘心中不禁窃喜。  相似文献   

18.
1929年11月23日,红四军重占河州。时任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兼政治部训练部长的谭政,得知毛泽东要回红四军前委主持工作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陈毅叫谭政派一个连的武装前往上杭蛟洋接毛泽东回来。部队出发后,他又叫行政后勤部门为毛泽东和贺子珍夫妇安排一套宽敞的住房。 谭政随毛泽东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以来,红四军虽然取得了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城、攻占上杭的卓著成绩,但也打过一些败仗,暴露出红四军内部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问题。1929年6月22日在龙岩县城召开的红四军“七大”,毛泽  相似文献   

19.
立党为公坦荡无私陈毅在红四军党的「七大」前后邹书春立党为公坦荡无私陈毅在红四军党的「七大」前后邹书春中共红四军“七大”前后,是陈毅在中央苏区最闪光、最有特色的时期。他主持的红四军党的“七大”,使毛泽东初失兵权受屈;他实事求是的态度,又使毛泽东出山主政...  相似文献   

20.
中央“二月来信”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后,中央对于红四军今后斗争发展方向的一封指示信,信中通过对红四军面临的革命形势和党的主观力量的估量,对红四军作出“分兵”的指示。遗憾的是,无论是对革命形势的判断,还是在红四军斗争方式的选择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四军前委和中央都存在严重的分歧,因而来信的精神并没有得到红四军前委的积极响应和贯彻实行。仔细对来信进行解析就会发现,虽然中央来信绝非毫无根据,但红四军前委的这种回应同样有其正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