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法哲学著作手稿,该手稿于1927年才得以发表.它是马克思针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其写作始于马克思自己“困恼的疑问”.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其法哲学观点:不是国家与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不是君主主权,而是人民主权;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该作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它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历程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真正发源地.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抽象性理念论述"法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是法律的最高实践情况,依照理性的选择,人民必然会选择国家的国民身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和政治国家主体地位。马克思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黑格尔对国家概念的倒置基础之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概念的批判并不在于国家概念如何由人民之抽象精神的概念中产生,而与之相反,则在于国家的现实经验性为何是从社会中的人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经黑格尔并可上溯至斯密,但一个新的资料表明,这一认识忽略了与斯密同时代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的"civil society(文明社会)"概念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影响。黑格尔在继承和改造弗格森"文明社会"概念的基础上,赋予德语词汇"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新的含义。相较弗格森的"文明社会"暗含资本主义之意,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则明确指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正是在继承和批判、借用和弃置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唯物史观。但是伴随着市民社会"普遍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矛盾而来的并不是弗格森担忧和预言的文明的中断或崩溃,而是马克思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所得出的和历史必将证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4.
瞿磊 《理论月刊》2005,(6):10-13
对市民社会批判性检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思想共同的生长点.黑格尔企图以代表客观精神的理性国家,克服基于"原子式个人"的契约国家观和市场经济和谐论.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立",发掘出国家的私有财产根基,从而给理性国家除魅.通过批判人在政治共同体和市民社会中的双重存在导致的异化,马克思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宏伟理想,彰显了马克思学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曾婷 《湖湘论坛》2001,14(4):92-93
一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西方学者很早以前就争论不休。近代自由主义哲学家那里,社会的分量是大于国家的。他们从“市民社会先于或优于国家”及国家权力源于人民的前提出发,推断出市民社会决定和制约国家的结论。黑格尔则认为,市民社会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缺陷,只能通过国家才能将这些缺陷予以纠正,因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而马克思则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把被黑格尔颠倒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矫正过来,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完整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  相似文献   

6.
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的研究起步很早 ,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及近代 ,直到最近一二十年再掀高潮。黑格尔虽然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市民社会概念并对之加以研究的人 ,但是他是第一个在现代意义上给予市民社会概念以丰富的内容 ,并且从它与个人、国家的关系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市民社会理论的人。他的市民社会理论有着重要的价值。一“市民社会”(civilsociety)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涵义的术语 ,它的最早涵义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市民社会”(koinoniapolitike)一词 ,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 ,具体来说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于生产力概念的理解直接制约着他对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的认识有两次质的飞跃,由此决定了他对社会经济形态的认识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1842——1844年) 马克思在早年任《莱茵报》主编时就开始涉猎经济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探讨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得出了“市民社会”是“原动力”和“人为基础”因而决定政治国家和法的结论。①此时,  相似文献   

8.
杨阳 《前沿》2012,(16):55-56
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批判与继承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这在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和社会建设思想,其中的“经济关系”“政治国家”“人类解放”等论断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理想范式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审视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强 《长白学刊》2009,(2):21-26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包括三个维度:即一般雏度,市民社会是与国家相对应并与之“共存亡”的非政治社会。本质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特殊维度,市民社会是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市民”的社会,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表征为商品和货币关系;典型维度,商品货币关系转化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资产阶级社会成为市民社会的典型存在形态。重温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0.
把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长子继承制”的批判置于现代性政治语境下进行探讨,可以看到黑格尔与马克思都致力于和解现代性政治分裂本质所带来的诸种社会后果。但二人给出的现代性政治和解方案存在重大差异:黑格尔以代表普遍性的伦理实体“国家”(“长子继承制”是其内在构成部分),去调节和规范重在实现个体利益的市民社会。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国家”并不具有其原本企求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其“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不过是私有财产的最高级形式,即独立自主的私有财产。它潜在地隐含着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对立,以及前者支配后者的关系。因此,就本质而言,黑格尔的现代性政治和解方案并不成功。青年马克思坚信,现代性政治的真正和解方案,只能诉诸意味着政治国家消亡的“真正的民主制”,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将其表述为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论:概念演进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入坤  ;曹海洋 《求索》2008,(9):51-53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涵义的术语。从“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及历史演变出发,解读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接着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形成的理论条件以及对马克思几部重要的文献进行梳理,找到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最后讲述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立起了独特的作用,而后者正是对前者的继承与超越。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是马克思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片面性、对“市民社会”从法哲学分析到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既是起点,又是中心。  相似文献   

13.
王海兰 《前沿》2009,(1):49-51
作者认为,“感性”都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前提”或“开端”,但是“感性”这一概念在他们各自的体系内的规定是不同的,它的规定在他们之间本质上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也即从黑格尔的“抽象的无”过渡到费尔巴哈的“直接的有”,再到马克思“具体的无”的过程。而一个体系对它的前提的说明和规定就已经蕴舍了整个该体系的本质及其所运用方法,所以我们通过考察作为他们体系前提的“感性”概念的不同规定,就可以弄清楚他们的学说的具体关系,并且阐明马克思是在“什么意义”上综合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臧伟 《人民论坛》2010,(7):64-65
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黑格尔确立了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体系,并明确区分了国家与社会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他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对市民社会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并为后来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开辟了另一种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黑格尔确立了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体系,并明确区分了国家与社会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他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对市民社会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并为后来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开辟了另一种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东景 《新东方》2006,(10):43-49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进行梳理,力图展示马克思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市民社会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演化历程,以期加深我们对市民社会这一热点的理解,从而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启迪。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建构国家观的逻辑起点是基于社会现实与理性观念的冲突和创立唯物主义理论诉求。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阐释了新国家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私有制的制度体系,应通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马克思的新国家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不仅要坚持人民主权、让人民参与国家治理,还要加强培育公民政治素养与品质,更要防止官僚政治利益特殊化与政治权力异化于人民。  相似文献   

18.
石亮 《长江论坛》2014,(5):9-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是关于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绝对精神演绎,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在国家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国家具有阶级和社会二重属性;在国家的职能问题上,马克思指出国家是政治统治和公共服务二重职能的统一;在国家的发展前途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消亡理论,并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9.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20世纪,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就一直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与核心.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两者的真实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提出"政治国家-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结构新模式.这一理论转变于中国而言,就需要在"良性互动"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建构契合中国政治文化和现实社会条件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来践行市民社会理论所体现的"社会至上"理念,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共赢"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些西方学者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视角出发,对"社会"范畴界定有唯名论和唯实论两种观点,唯名论和唯实论两种观点从局部上都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然而这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考察"社会"范畴,在广义层面上超越费尔巴哈的类——社会概念,揭示了社会是一个系统,在狭义层面上超越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认为社会高于国家、决定国家。马克思对"社会"范畴作出了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合理的阐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范畴的正确理解,不仅应重视西方学者社会范畴的启迪作用,更应以马克思"社会"范畴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