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毕耕 《求索》2005,(1):163-165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可以将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划分为滥觞时代、文言时代、文白时代和白话时代等四个历史性的时代。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现当代文学曾经几度繁荣,但目前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跌进了历史的低谷。当代文学变革的唯一出路,就是实行文学语体的多元化,即通过文言文的复兴、白话文的分化、欧化文的独立和网话文的崛起等,彻底打破白话文的语体垄断和普通话的话语霸权,从而迎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语体多元化的新时代,促进当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方亭  王昌凤 《求索》2011,(7):185-187
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就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过去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中,作家、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强调真实排斥虚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现实语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使当时的文学不得不关注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其二是传统因素,如受集权政治、实用主义文学观、实录精神和载道传统、形而下的思维惯例等影响使得我们无法从文学本体的角度来重视和发挥文学虚构。于是,重写实而轻虚构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无疑是一位大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丁玲的文学生命史就是中国现当代女性命运的发展史.她的小说承载了历史文化的重负,塑造了具有时代悲剧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反帝反封建为旗帜,以科学与民主为启蒙精神的五四文化鼓励了中国新一代女性起来砸碎封建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努力克服封建文化的心理积淀,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丁玲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反映两性文化在深层次上的冲突,让人沉思,使人誓醒.  相似文献   

4.
主张用文学改造国民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并挽救民族的危亡,是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面对艰难时世所作出的智慧抉择。它赋予文学以厚重的实践着的历史品格,并促使文学走向严肃和崇高。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将文学革新、思想革新和政治革新组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为20世纪重功利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新民文学思潮及其所发动的包括诗界、文界、小说界和戏曲界在内的文学革新运动,既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体推进的、全方位的文学革新运动,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推进中国文学革新的运动,其人文性质和文学性质都确实是前“五四”的。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我们今天讲民主,就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公正、自由的环境中全面成长;就是要把发扬民主与完善法制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他同时指出,“我们今天讲科学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这其实反映了贯穿20世纪近百年来的“五四”文化精魂。早在1922年,茅盾就指出“我们的时代已经充满了科学的精神,人人都带点先天的科学迷”。一方面,是由于科学自身的不断丰富、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五四”先驱们认同…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文学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稚 《理论月刊》2008,(2):124-126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世纪文学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渐渐成为一些优秀作家关注和表现的对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当代文学能够创造出体现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重新塑造新世纪的民族精神.这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和西方的文艺理论和创作都证明了文学与意识形态领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一场语言运动 ,因其思想、思维、观念、精神的实质性变革而起到了巨大的社会历史作用。“文学”“革命”从词源学和语义学意义上而言 ,是假道日本 ,取法欧洲 ,又缘于中国。它们只有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体系中才能获得充分的现代意义。“文学革命”既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断裂 ,也不是对西方文化(学 )的移植 ,他是中西文化 (学 )结合而产生的独立的、自足的、崭新的个体 ,具有元文化性质。五四文学革命的革命性最深刻地是表现在它的语言上。文言与白话并非对立关系 ,它们应是同一母语下的互化、互补关系。重口语轻书面语 ,重白话轻文言 ,在今天应该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正> 1.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五四”精神是什么?从狭义文化的角度看,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从政治的视角看,就是毛泽东所概括的两条,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从历史使命的视角看,就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当今我们反观70年历程,就不得不承认,除了“反帝国主义”这项任务之外,其他任务有待继续完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这无疑抓住了实现广义的文化现代化即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现代化的关键。然而,尽管我国70  相似文献   

9.
文化问题是张君劢思考中国近代化问题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中西文化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并认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张的文化思考是对五四“新青年”文化思考的进一步深化 ,这种深化将使建设中的中国文化与近代化方向更为贴近。  相似文献   

10.
在“七一”讲话中 ,江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指出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为我们搞好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指明了方向。从铁路企业的角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备文化战略视角 ,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认真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用优秀的、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蓬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媒介、文化群落等种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文学的特性正在经历着转变,“再民间化”是文学从经典观念和经典形态中蜕变出来的一种重要趋势,文学的民间性实际上成为当代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非文本化、去作者化、反经典与恶搞是网络时代文学“再民间化”的3个特征。当代文学的再民间化表明,民间文化并未随着文明的成熟而蜕去原始外壳,它其实是一直或隐或显伴随着主流文化生成发展的另外一个文化侧面。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科学》2007,(2):34-39
1919年的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进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人民民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今年是五四运动八十八周年,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运动,本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报刊上发表的有关“五四”的纪念文章中做了一些摘编,从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五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爱国性质得到了突出的强调,并作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凸显了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四精神鼓舞着人民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迈进,伴随着社会主义探索的曲折过程,纪念“五四”也曾经在一些特殊的时期留下“左”的色彩以至“文革”的印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作为“五四”两个号角的民主与科学,重新被凸显出来,其内涵和时代特征不断深化、升华;爱国主义则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五四”纪念的始终。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不懈的努力。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中国共产党是五四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总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把五四精神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不断升华到新的境界。2006年5月4日,温家宝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强调要继承“五四”的光荣传统——民主与科学,并阐明了“民主与科学”新的时代内涵。2006年11月13日,温家宝同志在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又一次指出: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就是追求真理。中国要有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让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更为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五四”的思想资源,把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内化到爱国主义精神之中,切实地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民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过程,要一步一步走,我们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朝这个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喻海燕 《求索》2013,(12):147-149
改写理论是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学科研究趋势,并出现从注重文本研究转向注重文化研究之态势。一般认为.主流诗学、意识形态、专业人士和赞助人等因素是改写理论的核心概念。20世纪90年代改写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对中国“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综合考量后,中国的研究者试图采用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范式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典籍作品。陈伯吹的文学作品选择与创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考察陈伯吹等中国现代作家对文学改写理论的践行与运用.不仅可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品性.还可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及进向。  相似文献   

14.
党员干部要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表率,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先进文化方面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不断发掘、培育、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运动80年华诞之时,广大有志青年都在进一步探寻“五四”运动的精神,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历史贡献,努力在新的形势下,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与改革同行,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跨越新世纪。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而“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7.
《群众》1999,(5)
80年前的“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纪念“五四”,最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实质,引导青年,奋发进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是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血脉相连、休戚相关的。当回首《讲话》精神走向文艺实践的五十年风雨历程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得不更瞩目于当代文学的新时期发展阶段。不会有人怀疑,新时期文学是我国解放以来文学发展的最繁荣时期。不过人们同样也会感受到的是:新时期我国文学的发展又是谷峰波动,起伏失衡的。在经过了“伤痕”的渲泄,“反思”的深沉,“变革”的热望,“寻根”的文化开掘以后,我们的文坛一度也出现过创作的浮躁  相似文献   

19.
今天,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传统文学三足鼎立,构成文坛新格局;学界对五四新文学90年、当代文学60年的不同评价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保守主义的苗头; <蜗居>的热播说明当代文学在提高回应现实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反映现实的热情与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韩寒"中国第一博客"现象,反映了80后的精神成长;金庸加入作协与郑渊洁退出作协,一进一出,意味深长;而复旦大学"文学创作"硕士点的审批与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学科"的建设,在不同侧面预示着文学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变.2009年文坛在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时期的现代文化建构过程中,五四文化先驱并没有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复兴”或“重释”,而几乎完全是以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文明为参照,彻底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近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来破除中国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的理性主义的束缚,表现了对文化的反叛和进取精神。但五四文化先驱在趋向欧洲近代文明的时候,又觉察到了它的某些不可克服的流弊,因此,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既试图与传统作彻底的决裂,又实在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