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遵义地区历史悠久 遵义地区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遵义地区曾是巴、蜀、夜郎等国的领地。西汉时期,在这里设置犍为郡,郡治在(?)县,即今遵义市西北。唐代贞观十三年建播州,十六年(642)年,改播州所辖罗蒙县为遵义县。这是遵义得名之始。从唐末历五代、宋、元、明代计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05,(18):55
在遵义地区属县中,余庆名入"边塞",而且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趋于"稳定",归入遵义建制.今余庆县境地,始置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2),但其历史则更早于此.唐乾符三年(876),以牂州属白泥、余庆两土司为校尉(其地即今县地);宋为绍庆府属羁縻小州;元置余庆州、白泥州,属播州宣抚司,"余庆"始作正式行政区划名称出现;明洪武十七年改余庆州为余庆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中置县后属平越直隶州而归贵州版图.  相似文献   

3.
播州,遵义的一个古代的名称。从唐朝贞观十三年置播州开始,至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平播过后,裂地为二置遵义、平越两军民府为止,遵义在史籍中一直被称作播州。唐朝末年,南诏陷播州。唐王朝运祚已衰,鞭长莫及。  相似文献   

4.
正一、"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由来现在公认的"遵义"之名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周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意为不偏不倚、秉持王者之正义。"遵义"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为遵义  相似文献   

5.
遵义这座城市有一种自灵魂深处磅礴而出的力量,这来自于她的独特的历史和内涵.遵义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建制,遵义之名始于唐代.642年,朝廷将播州所领罗蒙县改为遵义县,取义于《尚书·洪范》中的“无偏无陂,遵王之义”之语.《尚书·洪范》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的记录,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治理思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6.
金沙县位于毕节地区东部,地处乌蒙山脉与大委山脉过渡地带。东临遵义、西及西南界大方,西北接毕节,东南邻修文、息烽、黔西,北至仁怀及四川古蔺等县(市),土地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有汉、苗、彝、布依、仡佬等民族。金沙之名源于县内金宝屯、沙溪坎两地名。今金沙境, 元明分隶水西、播州两宣慰司,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 分隶大定、遵义两府。民国时期分隶黔西、遵义两县。民  相似文献   

7.
正导语:遵义,北倚娄山,南濒乌江,罗山带水,形势险峻,为黔北重镇。战国时属夜郎国、鳖国,汉时设县,唐初称播州,贞观十六年改名遵义县。遵义古城,虽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这个城池在过去的2000多年来并不出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那些皇子皇孙们不一定知道在古夜郎国地域还有遵义这块宝地,更不会将它与长安(西安)、洛阳、开封相提并论。古城遵义之所以能扬名全世界,是因为中共中央于长征途中在这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04,(13):54
遵义位于贵州北部丘陵地带,乌江北岸。战国秦汉时期置鳖县,为牂牁郡治。唐以前各代行政区域和名称变化不大,贞观中先后析其地置恭水、柯盈县,先属郎州,后属播州。贞观十四年(640年),改恭水为罗蒙,柯盈为带水。十六年(642年),改罗蒙为遵义。《尚书·洪范》中说:“无编无陂(音坡),遵王之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05,(18):55
绥阳为遵义所属最早四县之一,建县已将近1400年。隋大业十二年(616)置绥阳县,属明阳郡。县北29里,有绥阳山,故名之。唐属夷州。宋置绥阳县,属播州乐源郡,辖地即今县地。元属播州安抚司,无县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以原地重置县,随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清雍正后随遵义改隶贵州。诗人李发模使绥阳一举成名,该县因此被誉为“中国诗乡”。然而, 早就使绥阳名声在外的,是绥阳两种特殊的农副产品:一种是所产人工银丝盐水面条,习称“绥阳面”,因其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成为清代皇家贡品,至今盛誉不减当年;另一种是辣椒,绥阳主要农产品,全县年产干辣椒1000多吨,辣椒制品达60多个,远销国内外市场。绥阳辣椒品种有大椒、小椒、绉椒、灯笼椒等,而以“朝天椒”最有名,名列全国七大名椒。  相似文献   

10.
遵义和播州     
周必素 《当代贵州》2024,(19):78-79
<正>“遵义”作为遵义地域曾经的建置名称,先后各异,但“遵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如湘江河水涓涓细流于历史长河中。要说杨氏,必须说遵义,更要说播州。遵义,包括乌江西北的大部分区域,秦以前为鄨国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废鄨国设鄨县。汉初以来先后属犍为郡、牂牁郡。东晋改隶平蛮郡。至隋,因中国统一,户口增多,始招慰置郡县。隋高祖开皇初,置牂州。隋炀帝改为牂柯郡,领牂柯、宾化两县。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14,(3):F0002-F0002
正红花岗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为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属蔽国,附属于夜郎。秦汉属蔽县,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改名播州。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改为遵义军民府。1914年,民国政府恢复遵义县名。1949年11月25日正式设市。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红花岗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因此名扬中外。红花岗区也是  相似文献   

12.
正下颌托的使用区域涉及今之遵义汇川、新蒲、播州、余庆以及铜仁德江等广大黔北地区,流行的时间大约在13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的三百余年间。近闻余庆一座砖室墓中亦有银质下颌托发现,夫妇合葬的男女墓内各1件,女墓伴出物与杨九田3号墓相似,为明代墓葬。从地域看,下颌托的使用区域涉及今之遵义汇川、新蒲、播州、余庆以及铜仁德江等广大黔北地区。从使用人群看,金银玉本身是十分贵重的物品,能以之随葬者必非富  相似文献   

13.
贵州茶叶,早在唐代就享盛名,陆羽<茶经>将播州、思州列为全国六大产茶区之一.播州、思州均在今天贵州的遵义县、岑巩县境内.明代,贵州的名茶如贵定的云雾茶和都匀毛尖茶已列为朝廷供品,进入宫廷内府.到清代,贵州茶叶已大量外销到川、湘、桂、粤诸省,色、香、味诸堪与杭州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媲美.1915年,都匀毛尖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优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遵义在唐代以前称“播州”,唐代以后取义于《尚书》“无偏无颇,遵天之义”之句,改名为遵义。然而真正使遵义闻名中外的,还是城内20世纪30年代的一座记录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的建筑——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于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  相似文献   

15.
1935年元月初。中央红军突破200里乌江敌军防线.先后进占遵义、湄潭、绥阳、桐梓等县。四渡赤水,二进遵义.娄山关、红花岗、老鸦山大战,红军在黔北转战达3个月之久.足迹遍及黔北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身份、财富象征的铜鼓,在杨氏乃至宋元明时期播州居民的精神世界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铜鼓是南方民族的重器,也流行于宋元明时代的播州及其周边地区,是本土文化的标志性器物。1957年,在杨粲夫妇合葬墓的男女腰坑中各获铜鼓1面,被定为古代铜鼓的标型器之一,即遵义型铜鼓。1964年,于马家湾宋墓中获得1面,伴出铁釜1件。1981年,又在刀靶水宋墓中发现遵义型铜鼓1面,置于男墓腰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6,(8)
公元876年,杨氏开始世袭播州权柄,本文对公元1600年,明王朝对杨氏进行征伐的"平播之战",结束土司统治进行梳理,这场战争对遵义经济、文化的影响有着必然的联系。笔者就平播之战,浅析"平播"对遵义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标志着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海龙屯土司遗址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平播之役,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据史书记载,自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端入主播州,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  相似文献   

19.
王亚 《党史天地》2006,(10):11-15
一1935年1月9日,中央红军和中共中央机关撤离遵义,北上向土城、赤水前进,准备渡过赤水河,夺取长江的渡河点,迅速渡过长江。中央红军在遵义地区休息了10天,蒋介石才调集其嫡系和川滇湘黔4省军阀部队向遵义城合围。当敌人的先头部队来到遵义,并继续向北追击  相似文献   

20.
关注     
《当代贵州》2012,(23):8
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遵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有着“长征大逆转见证之地、700年古播州土司探奇之区、国酒百年辉煌览胜之市”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