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青年本质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历经对青年现象研究之后,理论界正在探求从本质论出发的青年学。然而,研究一开始便遇到了青年本质定义的多样化,需要我们作慎重的抉择。“功能说”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一部分最积极最少保守思想的力量;“角色说”认为,年轻人开始工作并开始建立家庭,他就不再是青年了,而不同阶层和不同类型的青年人,开始工作和成家的时间是不同的;“发展阶段说”认为,青年是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转变的时期,青年年龄的界限是客观地由其发展的某些阶段所  相似文献   

2.
关于青年研究的思考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伴随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起步的我国青年研究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以笔者拙见,十几年间的青年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八十年代初期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二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学科建设为主攻方向的研究;三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用实证手段对青年状况进行宏观描述,并试图建立青年研究的指标体系的“准规范”研究。比较三个不同时期的研究之成败得失,对于我国青年研究以崭新的面貌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二十一世纪,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言 一般人都视“青年”只是生理的变化所产生的一个人生阶段。其实,“青年”这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观念。它除了是一个生理上的阶段,还是一个“社会”观念。历史地看,“青年”这个观念随着社会的改变而起了很不同的含意。不同社会在不同的阶段对“青年”的定义,以至期望都不尽相同。不少社会理论家认为,“儿童”、“青年”、“老年”这些分类,以及因此分类而衍生出来的矛盾,皆是工业社会文明的产品。例如法国历史学家Phillippe  相似文献   

4.
青年转型的概念应从青年成长说起。青年成长是青年身心发展的量的积累过程。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人的发展分成五大阶段。“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青年成长即为其第一阶段;发展到三十岁时成为一个独立的、能担当起各项社会责任的社会人。在这里孔丘特别提出了不同阶段质的变化。即我们说的型态转变。  相似文献   

5.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同志根据列宁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术语,认为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明确地划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我以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现在谈一点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6.
读了《青年研究》1986年第7期吴天琪的《目前大学生体力劳动观念管窥》一文,对于作者提出的目前大学生轻视体力劳动和瞧不起体力劳动者的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笔者也是一青年学生,并做过学生工作,在此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1.大学生并非唯脑力劳动论。吴天琪文章说,当前大学生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不关心国家大事,生活能力差。实际上我国恢复高考的时间还不长,科学文化、技术在我国都还很落后,尤其是中央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还没有在每一  相似文献   

7.
青年概念的当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概念是青年研究的基本问题。现实中存在多种青年概念的定义。从综合研究青年的角度,根据人们对青年概念的认识发展,根据当代社会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定义当代青年是处在身体发育已经成熟、人格基本形成和社会自立初期阶段的人;当代青年的年龄界定在18至35岁之间。当代青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由青年与现实社会的实际联系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始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1992年我们新辟了“社会现象”这个栏目,目的有二:其一、增大信息量、增大《青年研究》的可读性;其二,进一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我们企望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青年现象,进行理性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结论,以促进青年研究的发展。欢迎广大读者就此踊跃来稿,要求是: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有一定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9.
青年发展历来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进程。近年来,随着青年学研究逐步走上科学化以及整个世界范围内青年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一种被称之为“青年发展的社会检测指标体系”的新的概念与方法,正在开始兴起。这是应用数学工具对青年发展问题所做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它反映和描述了青年发展的状态和水平,为我们宏观、精确地把握青年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这一新的潮流,无疑是青年学研究走向科学化、精确化、操作化的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人生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从广义上说,亦是由这部分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青年的年龄划分、生理现象、社会地位及历史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认识或研究,从总体上形成了人们的青年观,在人类漫长的认识活动中,青年观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在,根据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有: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其中“青年”阶段的现象和本质最为模糊。这是因为,青年既是一种生命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生命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现象是迅速变化的,这种青年统一体的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很难把握青年的本质。这也是青年心理学、青年社会学这两门在青年研究中最成熟的分支学科都未能涵括青年现象基本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本课题的基本内容,要突破哪些难题,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课题的预期效益。“青年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与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紧密相连。在西方发达国家,“青年问题”作为社会学和制订政策的一个概念,是在六十年代西方学生运动以后逐渐形成的。而在中国,整个社会对“青年问题”的格外关注和重视则是在七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二十年了,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基本 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酝酿准备阶段,二是起步初创阶段, 三是稳定发展阶段。这项工作虽然取得许多令人振奋的成 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因此,档案工作标准化研究人员 必须认真研究,努力进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为档案工作标准化事业做出贡献,使其在二十一世纪走向繁荣。 一、关于档案工作标准化基础研究的理论分析 1.档案工作标准化基础概念 研究中发现,“标准”与“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最基本的两 个概念,是档案工作标准化基础的基础,也是对其最本质的 认识与概括。但…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青年研究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对近十多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现状必须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和估价。应该承认现在是建国以来青年研究的最好时期,其间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之不“丰”,然而真正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成果却寥若晨星。审视近十多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在青年研究成果“繁荣”的背面,却潜藏着深刻的研究弊端。这里择要概括和分析如下: 青年研究的弊端表现之一是研究的时髦化对我国青年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恐怕还没有一种完善的研究理论和模式能对当代青年教育加以说明与解释。研究理论的落后或贫困有两种补救的方式:一是迅速调整自己的研究视  相似文献   

14.
重视学科基本问题研究之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例外,如果缺乏强烈自我意识的塑造的反思性机制和前瞻性机制,那么,向科学目标的发展就难以取得长足之进步。青年研究在每历经一定时期的发展后自觉地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展望”,其重要意义正集中体现于此。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青年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仅从特征维度考察,可作出这样的描述:一是,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分界,由非学科化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学科化的发展阶段;二是,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分界,由以非实证性研究为主要模式的阶段进入到了以实证性研究为主要模式的发展阶段。总的来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青年研究的整体科学性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已积累起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青年社会流动性的含义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性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农村青年“离村”或“外出工作”所引起的迁移问题。“离村”或“外出工作”是当前农村青年就业的一种主要形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青年失业问题都很重要。1980年,法国25岁以下的青年失业者占失业人口的46.4%,英国、美国、意大利、比利时也接近于这个水平,发展中国家这个比重则高达60%。30多年来,我国人口急速增长,人口年龄构成轻,30岁以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青年研究和青年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青年研究面临着如何进一步由经验性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问题。一些青年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种种尝试和努力,但本人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障碍,特别是来自研究者自身的心理障碍更为重要,对此,本文试图加以探讨和分析。一、青年研究主体的障碍性心理因素近十年来,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深化,我国的青年问题以及青年工作实践活动的发展,青年研究可谓成果累累。但是,冷静地、深入地审视起来,在众多的著作、论文中真正能对青年工作实践起指导作用或有利于解决实际的青年问题的并不多见,青年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严重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从青年研究工作者的素质与心理来分析,不难发现有如下几种障碍性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转型期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E·Mayo)最早将工作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重点是说明和研究工作群体内的非正式群体。我国关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较为宽泛。本文考察和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非正式群体”,一是将超出梅约的研究范围,二是把“非正式群体”概念拓展至“一群人”(“agroup”)。一、社会发展速率与非正式群体的演化在一般情况下,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其发展速率高于非转型社会,社会重组和社会分化也快于非转型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特征表明,中国社会变迁进…  相似文献   

18.
国际视野中的青年:定义、属性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概念。本文从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视角,从青年定义、青年属性和青年问题三个方面对“青年”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概括,指出青年是“14至24岁”、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面临发展问题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9.
概念是建构一门学科的基本元部件。科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规律,而规律的表述都离不开概念。学科的框架和体系,说到底是该学科的基本概念的内涵的阐发和外延的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学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一系列互相联系、有序组合、层次递进的反映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的研究为基础。在这些基本概念中,最基础的概念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复合词组。思想政治工作的泛指与特指在对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的认识中,有泛指和特指两种意见。泛指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现象。特指则认为它是共产党特有的,剥削阶级只有思想控制与思想欺骗。  相似文献   

20.
香港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消费亚文化。在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亚文化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心态的刺激,以及外来青年文化的冲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我们考察香港青年发展的“窗口”。本文根据香港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这种亚文化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一、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产生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是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有的香港学者认为:“在60年代以前的香港社会形态及传统道德中,‘年青人’或‘青少年’这些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成员只有三种——‘儿童’、‘成年人/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