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灾害对人们而言,并不陌生。刚刚过去的"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5年间全国因灾死亡失踪达10.4万人,  相似文献   

2.
徐娜 《中国减灾》2011,(3):10-11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5年间全国因灾死亡失踪达10.4万人,22.2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万亿元。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时期减灾救灾工作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五年间,全国共有22.2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因灾死亡失踪10.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8134.1万人次,倒塌房屋1794.9万间,农作物受灾21471.3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万亿元。  相似文献   

4.
李大春 《中国减灾》2012,(10):63-63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目前印发《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5%以内。  相似文献   

5.
李增义 《中国减灾》1991,1(3):20-2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引起的财产密度增加,人口增长及相对集中,灾害造成的损失将逐渐增长。1989年我国因灾经济损失525亿元,1990年我国自然灾害属中等偏轻年,但局部地区受灾也相当严重,全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仍达616亿元。1.1991年我国部分省、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一些省、区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6.
王华生 《中国减灾》2011,(23):46-47
近年来,国内外频繁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引发了公众对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及特大灾害频发的关注。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更是引起了民政部门的重视。为此,近三年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创新机制、细化措施、部门联动,积极针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因灾损失、如何将传统的灾后"救灾"向防灾减灾转变等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形成了具有袁州特色的救灾工作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刻不容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6月份,虽然七大江河干流水势平稳,但湖南、贵州、黑龙江等省局部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引发了严重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灾救灾形势骤然紧张。5月31日至6月1日,湖南省雪峰山北麓地区突发山洪,因灾死亡86人,失踪51人;5月31日-6月5日,贵州省贵阳、六盘水、遵义、毕节、铜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8市(地、州)遭受洪水、风雹、滑坡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34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2,(9X):29-35
<正>我们不仅需要在灾害发生前后的非常时期内充分考虑并满足妇女儿童的需求,而且更需要在非灾时的长期日常生活中探讨建立妇女儿童减灾的服务模式。常言道:防患于未然。我们在平时坚持提高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抵御能力,降低该群体的生理、心理脆弱性,那么,当灾害来临时,这种服务保障势必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建议重点加强对妇女儿童  相似文献   

9.
回望过去五年,我国22亿人次受灾,10.3万人因灾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4万亿元。一串串沉重的数字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自2008年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一直强调,防灾比救灾更经济、更人道,也更有实效。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灾害防治工作方针,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要求,将“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这意味着要将过去历年因灾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大约3%的份额减少一半。就全国而言,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亿元,若将因灾经济损失从3%减至1.5%,大约就是7073.46亿元,这是多么可观的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11.
茂名市地处粤西,南临南海,北为山区。茂名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气候,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先后发生过干旱、暴雨、洪涝、滑坡、台风等。在茂名地区,常年有灾民30-50万人,缺粮户8—10万户,缺衣少被10万人左右。近年来,因灾倒损民房3万多间,全倒户近8000户,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灾民近4万人,灾害应急救助工作任务较重。  相似文献   

12.
资讯     
《中国减灾》2014,(7):57-59
正民政部启动第二批乡镇网络报灾试点近日,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扩大乡镇网络报灾试点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贵州、陕西、宁夏7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乡镇网络报灾试点。《通知》要求试点省份民政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于2014年6月1日前开通网络报灾,同时做好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  相似文献   

13.
王琳 《中国减灾》2013,(1):12-14
在国际减灾活动中,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防灾减灾大政方针,坚持走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之路,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工作的新局面,相继被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授予"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和"国际减灾与灾害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有了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4.
把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应用于减灾,对我国减灾工作重心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防御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自然灾害具有频发、种类多、分布广等特点,决定了要实现高效的减灾工作必须做到各种监测手段相结合,对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监测;我国是世界上因灾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减灾需要科学理论和技术,应该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角度全面开展灾害研究工作。这是我们对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先生进行专访后得到的信息,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肩负明天、关注未来的执着。  相似文献   

15.
周萍 《中国减灾》2013,(5):20-23
江西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素有"五年一大灾,三年一中灾,年年都有灾"之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灾情给江西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减灾救灾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在民政部的关心指导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畏艰险、扎实工作、锐意进  相似文献   

16.
2009年.自然灾害给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各级民政部门努力完善体制机制,大力加强能力建设.着力做好救灾应急,全力推进恢复重建,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新灾应急、综合减灾筹方面成绩显著,亮点纷呈。北京的救灾捐赠,辽宁的综合减灾,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灾荒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由灾前预防、减灾抗灾和救灾救荒组成的减灾救荒体系此时更加系统  相似文献   

18.
徐娜 《中国减灾》2012,(15):27-30
湖北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全省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75%,自然灾害作为湖北省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近日,本刊记者就湖北省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等问题专访了湖北省民政厅厅长、省减灾委副主任谢松保。  相似文献   

19.
王琳 《中国减灾》2013,(1):10-14
在国际减灾活动中,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防灾减灾大政方针,坚持走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之路,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工作的新局面,相继被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授予“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和“国际减灾与灾害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有了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是一个多灾易灾省份,近年来救灾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2007年,国家出台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着力提高综合减灾能力。为了加强陕西省防灾减灾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居民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陕西省于2007年对全省农村居民危房进行了普查,并在全省实施农民安居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