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构成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新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更广阔的运作空间。2009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国际战略新任务为中国公共外交指明了方向。公共外交工作者的当前努力目标,应当是加紧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提高公共外交战略谋划和战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兴 《国际观察》2024,(1):48-66
本文从“睦邻”概念出发,分析了中国睦邻外交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创新。睦邻外交是中国周边外交的特色和亮点。与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相比,睦邻外交加重了“以邻为亲”的分量,新增了“与邻为友”“心心相印”等情感和内涵,感情上更互信,地位上更平等,态度上更亲和,关系上更紧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从“周边”向“睦邻”的转型和深化。睦邻外交秉持周边共同体和“大家庭”精神,是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周边区域合乎逻辑的自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睦邻外交的提出与践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睦邻外交急需理论建构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为了树立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外交范式,引领新的世界秩序,需要建构中国外交的“和力”.“和力”就是基于“和合”的理念,通过正向运用一国的综合实力,以促进国际社会“和平”、“和谐”、“合作”的能力.本文具体探讨了“和力”的理念和观念支撑,分析其构成要素和运用方式,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维稳”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显著特征,它有力促进了中国和平崛起及其周边安全.然而,随着国际体系的加速转型,以南海问题和钓鱼岛争端再度升温为标志,维稳外交遭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逻辑困境和实践挫折,中国周边外交从维稳转向维权变得日益迫切.中国对菲律宾、越南以及日本实施的强力反制,则是这一转向的生动体现,显示维权模式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未来维权效能的强化取决于中国“硬的更硬,软的更软”、软硬兼施,以扎实的行动和坚定的意志在周边塑造对华新认知.  相似文献   

5.
2015年中国外交以大视野、大思路、大气魄、大格局、大手笔开局,以全面推进“一带一路”为重点,以和平、发展为主线,以强大实力为依托,以密集的首脑外交为手段,谋篇全球,深耕周边.周边外交牢牢置于外交全局之首位,对亚外交、对非外交、对欧外交及对拉美外交取得全线突破,多边外交风起云涌,充分展现大国风采和大国担当,大战略气势恢宏,充分展示大国外交和战略景观,全面推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着力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外交大拓展、大深化、大丰收之年.  相似文献   

6.
2016年,中国大国外交攻坚开拓,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全面快速提升,为全球经济引航指路,并为全球治理开出新方案.中国与俄罗斯结成“战略联盟”,联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中美俄战略关系格局形成.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对接,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开辟了中国大国外交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中国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外交战略新思想,正在指导中国外交转型和升级。“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同时,带来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连接了中国与世界,指引中国外交胸怀伟大梦想并为其实现而保驾护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应运而生,加强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底线思维策略运筹;强调“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刻铸就“和平发展”加强版;注重与各方联手建设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全面打造“合作共赢”升级版。中国坚持维权与维稳的辩证统一观,力求维权而不引发冲突、维稳而不伤害权利;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安全观、核安全观、信息主权观与网络空间秩序观、海洋合作观等,为弥补“安全短板”迈出有力步伐。  相似文献   

8.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长期指导了中国的对外政策。近些年,世界局势的大变革给中国的对外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决定了中国外交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以中国外交的大转型实现中国外交的大发展。中国外交的大转型,是基于国内外历史经验、中国现实发展、国际压力和国际体系变革诉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推进的。因此,中国外交的大转型契合国家利益,迎合世界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推进和实现中国外交的大转型,需要在国家领导力、国际合作理念、力量平衡、外交内政协调等方面妥善处理,以使中国外交大转型更加主动,更加系统,更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朱锋  杨正一 《东北亚论坛》2023,(1):17-30+127
习近平总书记的二十大报告就中国外交的原则和目标做出了战略性论述,深刻回答了百年大变局下世界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世纪之问”,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指南。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国外交承担着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需要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持续不断地“铺路架桥”“化危解难”,持之以恒地为中国扩大商贸联系、稳定周边关系和提升中国影响力“开拓进取”。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国还需打破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宿命,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同美国建设和打造“新型大国关系”。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外交的地位将不断提升,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治理基础和战略保障。  相似文献   

10.
2016年6月28日,由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费代丽卡·莫盖里尼指导起草并亲自作序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简称《全球战略》)报告正式在欧盟对外行动署网站公布.①该报告以“共享愿景,共同行动:一个更强大的欧洲”为主标题,展示了欧盟在经受内外危机困扰的情势下以全球视野重新审视自身运转与革新的远大抱负.正如莫盖里尼在序言中所言,“欧洲的多样性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世界正呼唤着一个更加自信和负责任的欧盟,这需要我们实践一种外向和富有远见的欧洲外交与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外交正经历着从应对型外交向主动型外交的转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正在为各方所讨论、接受。在此大背景下,2013年7月6日,主题为"中国外交新动向"的年度"中国国际问题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由国内17家国际问题教研单位联合发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1月5~6日,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16届年会”暨“全球治理与中国对外战略”研讨会,与会的16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战略疆域与国家安全”、“‘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地缘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世界新秩序构建与中国外交”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印度莫迪政府的大国战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聚焦大国目标并塑造印度的南亚主导地位,外交战略范围广阔,强调“软实力”的作用,以及注重自我发展与外部环境并举.莫迪的大国战略理念深受印度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人民党的执政理念.大国战略的实施与莫迪的执政基础和执政风格密不可分,并融入了莫迪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大国战略的影响下,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空间加大,公共外交形式拓宽,地缘政治碰撞凸显,印度制衡中国筹码加重.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12-13日,由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系主办的“南开国际关系论坛2011”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与会学者就“当前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前沿”、“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进展与不足”、“中国国关研究创新的突破方向”、“中国外交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以及“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等六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学者需要深入挖掘中国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国际问题研究》2021,(1):I0002-I0002
2020年12月11日,由我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0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疫情下的世界大变局与中国外交”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徐步院长主持会议开幕式,基金会理事长兰立俊大使致开幕辞。来自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代表共计150余人参会。  相似文献   

16.
“和谐世界”理论是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哲学的新概括,是新时期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方针和指导外交工作的理念。“和谐世界”理论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由中国15家著名国际问题教学与研究机构联合发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07:‘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于2007年6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的7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围绕“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脉络、提出…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在于张扬研究者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意识,它有助于提醒我们去研究当代中国外交中的法律、道义、身份认同、谱系学面向、外交内政互构性等一些相对被轻视或忽视的问题."革命之后"的外交研究似乎应当继续反思外交研究中的"本土化急躁"情绪,外交视野中的中国政治格局与进程,大国成长中的国际主义问题,以及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性矛盾等.  相似文献   

18.
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入新世纪 ,中国外交面临着两个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一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化解“中国威胁论”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是在维护核心国家利益的同时 ,如何负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 ?现在是中国外交是否选择国际主义政策的重要时刻。国际主义强调的是合作性的政策和多赢的外交目标 ,它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和合”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 ,更为主要的是它为我们的对外交往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外交哲学需要积淀和凝练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在协调国家利益的同时 ,我们需要通过倡导国际主义实现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中国和平崛起,邦旧命新: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想指引下,中国外交以深邃的全球视野,主动塑造大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以恢宏的战略定力,确立近、中、远期阶段性目标;以周密的谋篇布局,积极引领和处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领域的外交工作;以务实的方针政策,将合作共赢理念落实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法理主义一直是植根于美国外交实践的三大思想传统。早在几十年之前 ,美国著名的外交史学家、“遏制理论之父”乔治·凯南在其被称为“冷战圣经”的《美国外交 190 0— 195 0》一书中曾说 ,“根深蒂固、无所不在的道德主义与法治主义的观念曾一再阻碍了对国家利益的明确界定与有效追求” ,并倡导“从现实主义中寻找更理性、更沉思熟虑的国际政治观点”。①可见在美国外交史上早就存在着现实主义、理想主义与法理主义这三大思想传统的对立与协调。以此观察冷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不难发现 ,“以压促变”也好、“全面接触”也罢 ,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在这三大思想传统之间摇摆。然而 ,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现实的变化 ,美国对外政策的这几大思想传统及其在对华政策上的表现又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