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在历史的长河中,两个文明、两种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双方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已成为相互信赖的朋友.在新的世纪,中阿关系进一步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各位大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纪念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即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我谨代表中国亚非学会,对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这一共同盛大节日表示热烈祝贺!1956年5月30日,中国和埃及两国具有卓越战略眼光的领导人,高瞻远瞩,不顾某些国际势力的压力,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同年8月10日和9月24日,叙利亚和也门分别同中国建交。从此,开创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新时期。之后,陆续到1990年,中国同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外…  相似文献   

3.
中国视发展中国家为外交基石和战略依托,十分重视加强和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自1956年5月同埃及建交起,至1990年7月同沙特建交止,中国同22个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50多年来,中阿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是因为:首先,中阿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共同的利益,在许多问题上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场,中阿关系的发展符合双方的利益其次,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双方的经济发展依存度不断提高,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成为彼此的需要;第三,双方都重视维护这一关系,不断化解一些小矛盾,从而把这一关系不断提高到新水平.在2010年5月召开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双方宣布:在论坛框架内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这意味着双边关系将从友好合作提升到战略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政治基础。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共同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也必将引领中阿和谐关系走向更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建国初期为了求得国家生存,在国父本-古里安"外围联盟"思想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种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外交安全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国家生存为核心目标,通过"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构筑一条"均势安全"的战略屏障,从而平抑和抗衡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力量。其两大核心政策支柱为以土战略联合关系和以伊(朗)战略联盟关系。以色列的战略实践路径可以认为是:通过借助与巴勒斯坦问题非利害关系的域内大国—土耳其与伊朗—的战略力量为以色列国家生存空间开辟新的地缘政治资源,打破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被阿拉伯世界封锁和被孤立的地缘政治"困境",为提升以色列综合国力和战略影响力注入新的战略"能量"。以土战略联合关系和以伊(朗)战略联盟关系的合作范围广泛,基本涵盖了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与安全等诸多国家安全领域。在阿以冲突背景下,以色列中东地区均势战略的两大战略支柱始终受到来自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影响与制约,表现出鲜明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欣路 《亚非纵横》2013,(2):54-58,60,62
在国际格局转型加剧以及阿拉伯国家发生剧变的背景下,中阿关系虽总体发展良好,但仍有很多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应更加重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以推动中阿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由于传播文化的有效平台少,加之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阿拉伯受众的需求存在差异,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中国应更加注重对现当代文化的整理和弘扬,着力加强对阿拉伯受众的研究,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相似文献   

7.
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在中东地区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重要的石油国,沙特是阿拉伯国家唯一的G20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与沙特是彼此重要的合作伙伴.“沙特自2000年以来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全球的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和在西亚非洲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①同时,中沙在贸易、能源、投资、金融、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8.
伊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结怨已久,但在伊拉克战争后,双方关系拉近,并不断改善.随着伊朗核危机态势的发展,伊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获得新机遇.这一关系的变化给美国对中东战略带来挑战,也给本地区以美国为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冲击.无论是伊朗核问题的前景,还是伊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未来的发展,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阿以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直持续至今的中东热点问题.后冷战以来中东地区局势更加动荡.中东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之争,也与大国插手有关,更是伴随贝都因人部落文化传承与阿拉伯国家现代化转型而至的混乱和动荡相融合的体现.在"平衡对抗"的原则下,父权制、劫掠与族仇,以及荣誉等部落文化一起构成了贝都因部落文化的主要内容.部落文化已经深深地渗入到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格中,并成为其心理积淀,在当今仍然影响并制约着阿拉伯人,体现了阿拉伯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并在未来仍将发挥其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 of Arab States—LAS,简称阿盟)自成立就成为反映阿拉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和折射阿拉伯世界与外界关系风云变幻的风向标.阿盟的诸多举措构成了中东问题的重要内容,甚至一度成为研究分析当代泛阿拉伯问题的“起点”和“最高点”.国外阿盟研究的议题涉及了阿盟成立的政治背景、发展历程、地区作用及政治协调功能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阿盟所有的功能性领域,不仅丰富了国际组织的实证研究内容且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并使国际组织研究的着眼点从联合国、区域政府间组织扩展到民族区域组织.由于多种原因,国内对阿盟研究的相关成果甚为有限.因此,认真了解、分析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全面研究阿盟、了解其各项政策内涵、前瞻阿拉伯国家整体发展趋势,为新时期中阿关系的构建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阿拉伯思想论坛于5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面向21世纪的中阿关系”研讨会。这是新世纪第一次中阿高层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宋明江和阿拉伯思想论坛秘书长阿蒂格共同主持。突尼斯前总理哈迪·巴库什为团长的阿拉伯国家前政要与学者14人与会。18个阿拉伯国家驻华大使也列席了会议。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方出席会议的还有多个中国前驻阿拉伯国家大使和知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结束后,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会见了阿方与会人员,对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2.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及大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前,中国就同阿拉伯地区有友好往来。新中国成立后,中阿关系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点。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方关系不断拓展。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目标使中国同阿拉伯各国结成深厚友谊,双方无重大利害冲突,更多的是友好合作。中国人民视阿拉伯人民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展望未来,中阿友好关系定将持续、稳定、深入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98年3月24日,我所与阿拉伯国家驻华使团联合举办"中阿关系发展研讨会"。黎巴嫩、索马里、阿联酋、利比亚、巴勒斯坦、苏丹、约旦、伊拉克、阿曼、毛里塔尼亚、沙特、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巴林、突尼斯驻华大使、阿拉伯联盟驻华办事处主任和埃及、卡塔尔、也门、摩洛哥驻华代办出席了研讨会;中方有政府部门、大学、研究机构和新闻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官员参加。我研究所顾问杨振亚先生和阿拉伯驻华使团团长、黎巴嫩驻华大使法里德·萨马哈先生首先致词。杨振亚先生指出,中阿之间自古以来就建立了传统友好关系,这种关系在近几十年来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展望21世纪,可以坚信,中国与阿拉伯各国无论是在经贸领域或者政治领域的友好合作都有巨大的潜  相似文献   

14.
中非友好关系的辉煌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三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发展中非关系,把发展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使中非关系始终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亮点.在三代领导人时期,中非友好关系经历了基础期、调整发展期和深化期三个阶段.本世纪初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前三代领导人的对非思想和政策,将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关系推进到全面深入合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卡扎菲的理想主义政治观深受阿拉伯传统历史观和纳赛尔民族英雄观的影响,具有激进和多变的特征.在近40年的执政生涯中,卡扎菲崇尚纳赛尔的英雄观,时常挑战西方国家强权政治和美国霸权主义,他相信阿拉伯民族统一拥有厚实的民众基础,执着地在阿拉伯和非洲宣传并践行他的"统一思想与理论".在国际政治格局和地区形势多变的环境里,卡扎菲的理想主义政治观屡遭挫折."9.11"事件后,卡扎菲在反思自己的政治观时.积极改善与欧盟、美国的关系.但是,欧美的回报并没有像利比亚所期盼的那样,卡扎菲的理想主义政治观再次遭遇严峻现实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是一个以犹太、阿拉伯两大族类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犹太属性、内部殖民主义和分而治之是以色列处理与国内阿拉伯人民族关系的基本思想。以色列的民族政策造成阿拉伯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遭受挤压、歧视,成为经济落后、政治孤立的少数族类,与主流社会十分疏远。这一现实与以色列理应将全体国民纳入其民族国家构建范畴,以塑造统一的政治文化共同体和国族认同的民族构建产生了直接的悖论,并且从根本上制约着国家的稳定、健康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广大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相互支持,求同存异。阿拉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结下了日益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为双方持续、稳定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中经济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际上传统的经济竞争模式转移到以科技、信息为代表的技术竞争上,信息竞争已成为在该领域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阿拉伯地区各国政府面对信息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已开始重视并着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阿拉伯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一些阿拉伯国家依托自身优势条件已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在信息全球化氛围中,阿拉伯国家如何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及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阿新型伙伴关系持续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立中阿合作论坛是中阿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已成为双方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推进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并在促进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当前,中阿关系的特点是:中阿关系正处于历史最佳时期,呈全方位、多层次、高速发展的态势;双方在彼此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中阿合作框架成为推动双方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平台与合作机制;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与影响力明显增大,参与中东事务的力度加大.论坛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中阿关系的发展.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符合双方利益.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利益与影响的扩大不损害第三方利益.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国家的变革与中阿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伯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事务中不断发挥独特战略作用。阿拉伯国家从未中断政治与经济改革的步伐,取得相应成就,但受各种内外因素制约,国与国间的改革进展不一。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外力不能改造阿拉伯世界。在新世纪,中阿关系的全面发展面临历史新机遇,双方应抓住机遇,实现利益共赢和世代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