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薛世昌和孟永林的《秦州上空的凤凰——杜甫陇右诗叙论》一书,是作者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的杜甫陇右诗研究之扛鼎力作。全书以"凤凰"为杜甫的精神图腾,并以此"凤凰意象"展开对杜甫陇右诗的叙论,获得了一种堪称高出云表的观察视角。在此叙述基点之上,全书"一喉两歌",叙述与议论穿插结合,形成了别出心裁的研究构架:有骨、有神、有力、有魂,骨肉停匀而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2.
杜甫适秦州期间创作的 10 0多首诗歌 ,既是其整个诗作中的一座非人工的丰碑 ,也是诗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文试图用意象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对杜甫秦州诗意象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做一番探讨 ,以提高人们对杜甫秦州诗美学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杜甫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用意象说话的圣手。诗人在客秦期间创作的 10 0余首陇右诗 ,是杜诗中一枝绚丽的鲜花。从意象的角度审视 ,陇右诗具有典型的意象化创作现象。其诗歌主体意象有田园意象群、羁旅意象群和边塞意象群三大系列。它们是诗人独特的人格、个性、审美情趣及客秦期间特殊心境的知觉化和对象化 ,也颇能代表杜诗沉郁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新出土的陇右简牍材料极为丰富,如果用力于此以研究古代文化、文学,必然会扩大研究的视野。在古代文化研究方方面,陇右简牍的作用在于:首先,陇右简牍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先秦到秦汉时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其次,陇右简牍是中国文化史的“硬档案”,记载了陇右地区历史文化的诸多信息;再次,陇右简牍在中国古代书体源流的研究中具有特殊价值。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陇右简牍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散佚典籍、作品的发现,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栽体;二是订补现存文献的阙误,促进作品研究的深入进行;三是陇右简牍中所留存的许多古用语,大大丰富和扩充了汉语的词汇,为研究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语料。  相似文献   

5.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寓居秦州,写下了数首代笺诗.诗人以诗代筒,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几首代笺诗感情细腻而深厚,将忧国之叹与思友之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隶事用典,巧用对比、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和细节描写,颇具个性化特征,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才华横溢的杜甫其实是执着地向前人学习的诗人,文章从相同的儒家崇高型人格、悲秋意境、比兴象征手法、体制格式的借鉴四个方面,论述了杜甫《同谷七歌》对《楚辞》的吸纳与接收。  相似文献   

7.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与人类文明史同步。一般而言,某种文化的特征或蕴含均具有显形与隐形两个层次,而隐形层次的文化形态较难把握。对于地域文化特征的体认与把握较多的是在隐形层次,即通过对某些显形文化特征的认识与了解,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来。陇右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类型,已绝非一个空泛的文化概念,而是一个由大量实物与文字记载相配套构筑而成的文化实体。一、陇右地域概念的界定与陇右文化的研究范围地域文化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的文化探讨,是一门研究人…  相似文献   

8.
一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唐玄宗统治的时代(713~756年),正是盛唐时期,国势强盛,诗歌也是空前的繁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人,其中最著名的有;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他们之中,李白是在天宝年间应诏入宫,供奉翰林而暴得大名,杜甫则是安史之乱后才有成就,在较早一些的开元年同,最著名的诗人是王维。 王维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音乐,无一不通。  相似文献   

9.
重读宋琬     
清朝初年,诗坛享有盛名且公认为领袖的人,莫过于“南施北宋”。施指施闰章,宋则是山东莱阳人宋琬(1614-1674),字玉叔,号荔棠,顺治四年进士,于顺治十年岁尾出巡陇右,任兵备道佥事来天水。临行之际,门生、师友纷纷送行,诗人王熙写下了诚挚的诗篇对宋琬西行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10.
秦州是唐乾元二年 (75 9年 )诗圣杜甫的流寓之地 ,自北宋始即有刊刻杜诗传统。明成化十九年 (14 83年 ) ,秦州知州傅鼐主持重刻《老杜秦州杂诗》碑。本碑在 2 0世纪 5 0年代后湮灭无闻。 2 0 0 2年整修文庙 ,诗碑重见天日。本文对诗碑内容 ,涉及人员 ,所刻诗作个别字句和通行杜诗版本的异同等详加考证 ,并对其价值作出了基本评价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斯梯芬·高森对诗歌的污蔑,锡德尼在他的《为诗辩护》中,对高森的观点予以驳斥,并阐述了自己对文艺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诗人是学术之父,诗歌是其他一切学术文化活动的起因;诗歌融合了哲学的观念和历史的事例并与艺术相结合,完成教育的目的;诗歌是一种能言的图画,更有效地达到怡情悦性的目的;诗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陈述,使启示和真理更普及和更容易接近。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 ,一生仕途坎坷 ,羁旅飘泊 ,先后赴桂州、徐州、梓州等地担任幕僚 ,留下了大量诗篇。李商隐也曾数次来山西 ,并留下了为数不少的作品。但李商隐到底来过几次山西及留下哪些诗作 ,却历来说法不一。从一些资料的零星记载及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 ,可以推断出 ,李商隐或寓居或路经 ,前后至少有六次来过山西。其在山西期间所创作的诗篇大约有 47首。  相似文献   

13.
三苏与杜诗     
杜诗对三苏的影响各具特点。苏洵的诗古质朴拙,木讷少文,受杜诗的诗歌影响很小。苏轼推崇杜诗,并继承了杜甫的写实传统,他的一些诗歌在风格上接近杜诗,其出蜀纪行诗和《荆州十首》等诗歌都直接模仿杜诗。苏轼学习杜诗,而又自成一格。苏辙对杜诗有较高评价,杜诗对其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用杜诗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杜甫湖湘诗不到百首,但却是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甫晚年生命历程的忠实记录。杜甫湖湘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忧民和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但却与湖湘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湖湘文化的“爱国忧民”和“经世致用”的两大特点,在杜甫湖湘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体现,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奥古斯丁在<论自由决断>中阐述了一个核心论点:恶起源于意志的自由决断.它构筑了传统神正论的基础.在卷二中,奥古斯丁提出了上帝存在证明,其中,意志概念处于核心地位.人虽然出于意志的自由决断背离了上帝,从而犯下原罪,但这并没有损害意志的优先地位,意志具有本源优先性;自由是对真理的服从;一切善(包括意志)来源于上帝;意志之前无存在.这是奥古斯丁从自由决断出发对意志进行的一种存在论追问,论证了意志之为意志(意志之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一书中,对于李白的诗歌给予极高而又准确的评价,并且极富创意。这主要表现在他认为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太白志在经世,而诗多出世语;太白诗放言实是法言;太白诗思精而韵高,时有独得之句等。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毛泽东既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代卓越的诗家词人,他的诗词创作,充分展示了这位革命家追求伟大理想并为这理想奉献毕生的壮志情怀。  相似文献   

19.
重思“从身份到契约”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因以印欧民族的史料尤其是罗马法资料为基础,提出了迄今为止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命题。他未分析市民身份,这与其研究重点是家庭的解体有关。他未仔细分析这一运动的成因,因其注重的是对现象的描述,且这一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并不认同的自然法学说推动的。他未分析法、德的情形,但它们的历史也表明从身份到契约的命题是成立的。二十世纪之后出现的国家对合同内容进行干预等现象并未使梅因的观点丧失重要意义,而是在合同自由之外突出了合同正义。  相似文献   

20.
骆宾王是初唐文坛的四位著名作家之一 ,幼年即显示出不凡的创作才华 ,被称为神童。骆宾王自幼接受了传统的封建教育 ,儒家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尚侠义 ,性豪爽 ,富有反抗与冒险精神 ,喜欢替人打抱不平。大约在 2 0岁时 ,骆宾王开始了自己的仕履生涯 ,晚年因讨伐武则天失败被杀。然而 ,他的诗文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