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力量打败了强大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最根本的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上,毛泽东同志对此发表过许多生动感人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同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反革命力量在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之后进行的最后决战。这一决战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还是使中国继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中共对国民党与张作霖、段祺瑞的合作持反对态度,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国共合作后,中共继续揭露军阀的本质,反对国民党与军阀周旋,批评其北伐政策,呼吁依靠民众力量。对于1924年孙中山北上,中国共产党也不赞同。这些做法,体现出中共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且,中共妥善地处理了在统一战线中与国民党的关系,在复杂的形势下,推动了革命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江局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周恩来对国民党军界和中间实力派做了大量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军事和政治合作的主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长江局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周恩来对国民党军界和中间实力派做了大量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军事和政治合作的主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代表,于1938年2月经党中央同意,接受了国民党的要求,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这是整个抗战期间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军政部门担任的唯一要职.周恩来到职后,面对当时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节节败退、军心涣散、士气低落的现实,与其它共产党人一道,向国民党军队积极施加政治影响.周恩来以其出色的工作成绩,对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振奋国民党军队的精神士气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不仅受到了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普遍赞誉,而且受到了国民党人的上下一致好评,尤其受到了其它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还有外国朋友的褒扬.一、同国民党高级将领广泛接触,影响他们的政治倾向,推动了国共进一步的团结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力量占主导地位,以及我党采取由“逼蒋”到“联蒋” 的抗日正确方针政策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国民党内部始终存在左、中、右三种力量的交互变化,国民党军界上层实力派人物对蒋介  相似文献   

7.
邓沛 《党史文汇》2006,(5):24-28
1946年5月30日,滇系国民党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官兵在师长潘朔端将军率领下于辽宁海城起义,走向光明.这次起义开了东北战场国民党起义之先声,对国民党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打乱了蒋介石妄图"先南满,后北满"先关外,后关内","三个月内消灭东北共军"的图谋.正如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6月6日社论《不可抗拒的力量--论海城光荣起义》中说:"这一起义不仅代表了国民党军队中广大士兵群众与有正义感的军官的反内战的情绪,而且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和平民主要求."海城的光荣起义,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洪流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社论最后写道:"海城起义潘朔端将军及全体官兵万岁!"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国民党顽固派表面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但对延安和人民抗日力量仍然实行包围、限制和孤立等政策。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 ,采取“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的方针 ,击败了国民党顽固派设置的种种阻碍 ,热情邀请有国民党顽固派参加的中外记者考察团到延安参观访问。中外记者团在延安进行了历时 4 0余天的详细考察后 ,比较客观地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不可战胜的抗日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打破顽固派封锁的胜利。本文略记了中外记者团在延安的考察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成立前夜的1948年,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民主、进步、光明的力量,与国民党为代表的独裁、落后、黑暗的力量,进入了大决战阶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结束了转战陕北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初期,在正面战场屡遭失利的情况下,国民党决定迁都重庆。重庆遂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中心。为坚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成立南方局,作为派驻国民党统治区的代表机关。南方局成立后,坚定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和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坚持第二次国共合作,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抗日与民主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根本转折。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迅速壮大,国民党及其政权走向衰落,由此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前途,尔后仅仅经过4年解放战争,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如此决定性地改变中国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呢?研究这个问题,应着眼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把抗日战争作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中国的一个有机过程来考察,才能找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力量发生上述反向演变的内部动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个主要政治力量的较量,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彻底胜利而告终。在拯救民众苦难、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现代化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均符合人民愿望、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运动的规律,占有道义的制高点,获得了最大公约数,创造了最大同心圆,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令我至今回思不止并为之感慨无穷的周恩来的第二个预见预言,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从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我想先纠正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共产党同国民党坚决斗争,终于夺取了胜利。我认为不准确。我的体会是,在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的斗争中,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历史选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是我军数字序列番号最大的一个兵团,由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组成,是解放战争末期我军解决国民党军残余力量三种方式中的绥远方式最直接的胜利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代表意义。该兵团经过不断整训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彻底转化为真正的人民军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通过"帝国主义"概念的中国化转换,使民众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直接、深刻的认知。为了履行反对帝国主义的使命,中共主张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式与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与国民党依赖单纯军事手段不同,中共重视依靠和发动民众力量进行反帝运动。由于国共双方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截然相反,国共党内合作走向分裂。通过依靠人民,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革命任务。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戴季陶、蒋介石、汪精卫等对三民主义进行曲解篡改,将其异化为反共反人民的理论;以宋庆龄等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始终高举新三民主义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对三民主义加以升华,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真正实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三者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整体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和使命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夺取政权 ,执掌政权 ,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都是为了人民。这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所在。我们手中的权力 ,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 ,不能以权谋私 ,不能为集团、小集团谋求私利 ,为少数人谋求私利。只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就能将人民团结起来 ,将人民群众的力…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一贯的传统,而且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仍保持着代表和带领人民群众的活力和力量,但随着成员的更新和地位的变化,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新...  相似文献   

19.
王树增著《解放战争》一书于2009年下半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使用了大量当时的国内外记者的记述文字、档案资料和有关人员后来的忆述文章,真实地勾勒出了解放战争的许多历史画面,极具史料价值。从马也摘编的这些片段中可以看出,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这其中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书中引用毛泽东的话说:"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前一句是对佳县县委的题词,后一句是对郑洞国所提问题的回答。可以说,这两句话讲清了共产党为什么胜利、国民党为什么失败的根本原因,也讲清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个唯物史观的最基本道理。凡事为人民着想,拜人民为师,一切就都灵了;革命如此,建设如此,改革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永远牢记的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20.
谈判往事     
正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亿万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和平安定,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在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抉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用行动有力地宣告: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是真正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