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人,生卒年代不祥.大致的活动时期是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略晚于孟子. 做为先秦儒家的第三号人物,荀子的老师是谁,现在都搞不清了.荀子虽然很推崇孔子,但事实上,他的很多想法和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很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有人以"息争致和"来反驳苟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对荀子思想的误解.荀子的"天人相分"旨在使人在天人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也是他"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基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在批判孔子"畏天命"、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视它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虞长生 《民主》2009,(6):24-27
一、追本溯源,百家争鸣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荀子·非十二子》篇主要列举出六种学说、十二个代表人物,集中体现了荀子对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学说的评论和批判。这种评判基于是否"合礼法"的价值标准,而立足于政治批判的立场,以单向度的道德衡量各家学说并不具备完善的可操作性,从而有偏颇之虞。无独有偶,当下学术评价走向了另一极端,即完全以科学为万物的尺度。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探索理想的学术评价机制应成为当下学界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荣辱与德     
《求知》2017,(9)
<正>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荀子·劝学》【释义】万物的产生都有起因,荣辱的降临必与其德行相关。肉腐烂后就会生蛆,鱼枯死后就会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灾祸就要发生了。【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家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即,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综合了法家三大思想,祖述商鞅,以其法治理论为起点,吸收了慎到的势治,申不害的术论,并把三者融为一体,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专制理论.不仪如此,他还对其政治理论进行了哲学上的论证,从世界观、历史观、人性论上为其学说找到了理论根据,他吸收和改造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唯物主义,发展了性恶论.  相似文献   

7.
王瑞 《学理论》2022,(8):35-37
先秦时期,在齐鲁大地上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武等为代表。齐鲁哲学以儒学为主,兼有墨学和兵家学说,他们在人性论、义利观、民生观等方面提出了同异互见的思想,展示了先秦齐鲁哲学思想的丰富性,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鑫 《学理论》2014,(5):49-50
人性是向善的还是向恶的?将这个问题具体化,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性问题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儒、道、墨、法等皆提出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看法。而儒家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的人性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古代管理思想讨论会.会上北京大学经济系赵靖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他讲到,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发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成熟于西汉时代,在接近西汉的二、三百年是处于缓慢进展的时期,没有形成新的体系.概略地说,秦统一以前,"富国之学"(主要是讲怎样在封建主义经济的基础上来增加国家财富)、"治生之学"(主要是地主或兼营  相似文献   

10.
既知且仁     
<正>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荀子·君道》【释义】对那些虽然才智出众而品德不好的人,绝不可重用;对品德虽好但缺乏才智的人,也不可重用;那些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的人,才是君主之宝啊,他们能辅佐君主成就王霸之业。【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古音相通,又称孙卿。  相似文献   

11.
胡林涵 《学理论》2013,(21):207-20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发展的高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根据先秦诸子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分析文化繁荣的背后根源,概括为两部分:文化繁荣的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笔者认为,不同时期文化繁荣的背后具有一致性。通过剖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轨迹,有利于加深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形态之间的转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09,(22)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出发,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兼爱"不仅与儒家的"仁爱"相区别,更重要的是与"别相恶"的对立.此外,墨子还将"兼相爱"与"交相利"结合在一起.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纳,但是,这一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世界",推进全球化、现代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真可谓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管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法家伦理思想和道德伦理思想也被后人所传颂,这些都与他生活的环境、个人境遇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伦理思想对当今中国梦实现也是有深远影响,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古人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4.
在《荀子》的近代视界中,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最为接近。两个人对《荀子》的解读与对荀子的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一脉相承,受制于各自的荀子观、学术观和政治观。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其他近代思想家相比,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思想诠释和态度最为相似,无论对荀子的抨击还是聚焦《荀子》的政治思想都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与其他近代思想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解读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从宏观透视、主题归类和篇章取舍等各个方面展示出来。异同参半使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比较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助于深刻把握两个人思想的异同,又有助于直观感受《荀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7,(2)
<正>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荀子·议兵》【释义】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若重视所做的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若是漫不经心,必将导致失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谨慎就失败,计谋超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超过计谋就凶险。【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7,(2)
<正>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荀子·议兵》【释义】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若重视所做的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若是漫不经心,必将导致失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谨慎就失败,计谋超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超过计谋就凶险。【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  相似文献   

17.
近来学界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其实并非对中国古代有否哲学的评判.很显然,中国传统思想、学术不乏其作为形上之道或"思想之思想"一类属于今天我们所谓"哲学"的内容,对这一点,学者在讨论中并未提出质疑.实质上,这一"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可以看作是对上世纪初中国哲学学科建立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方式的一次检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古镇名城     
《瞭望》2005,(52)
千年古镇西塘 西塘古镇位于江浙沪三省市交 界,她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上千年的古 老建筑文化和人文习俗,而且已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 备清单。2003年12月,西塘又获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 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春秋战国时西塘就是吴越相争的 交战处,故又有“吴根越角”之称。 唐开元年间西塘就有了村落,宋代形 成集镇,明清时期西塘成为一个热闹 繁华的商品集散地。  相似文献   

19.
高子媛 《学理论》2012,(24):257-258
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值古老的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异常繁荣.这时候的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范围甚广,其中“仁”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最高的伦理准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个人价值观的养成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凤林 《学理论》2012,(7):161-162
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教育的对象和途径、教育的方法三个方面对中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教育家荀子的教育思想之精华进行重新解读,指出其中安邦定国、化性起伪、学而知之、全民施教、隆师益友、行高于知、锲而不舍、启发诱导等思想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