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中,不但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初次分配也应注重公平。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存在着不尽公平的状况。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和经济政策上统筹落实,将逐步实现初次分配的社会公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高志宏 《唯实》2012,(5):73-78
公共利益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源泉,也是公权力合法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应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而存在,并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等利益形态相并列。公共利益的独立存在决定了法律从奉行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何士青 《学习论坛》2010,26(8):73-76
新中国社会公平演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到陷入平均主义泥沼,从打破平均主义到社会公平问题凸显。对新中国社会公平的演进过程进行法学反思,可以获得深刻启示:现代公平与法律关系密切,没有良法的支撑和保障,现代公平不可能实现。当今中国,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实现现代公平,有赖于加强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张耀南  钱爽 《新视野》2018,(5):96-102
"国法学"是"研究法律的国家之性质并国家的法律之性质"的一门科学。"国法学"之根本精神,是"法治主义""选举主义""对话主义"的,总之是"现代主义"的。张东荪《国法学绪论》所谈政治,完全是现代政治;所谈国家,完全是现代国家;所谈法律,完全是现代法律。此书在其本人思想史上,是其思想彻底摆脱"东方色彩"而进入现代欧西文明之根本转折点;在中华政治思想史上,则完全可以成为中华现代政治之三大源头之一:第一大源头是王宠惠之《中华民国宪法刍议》,主要论及"宪政";第二大源头是孙中山之《建国方略》,主要论及"实际的操作";张东荪《国法学绪论》以"完整性"与"系统性"为特点,可视为第三大源头。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现代性紧密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基于法律具有客观性、自主性、确定性等理念。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产生的后现代法学以其反传统、非基础的理论和方法冲击着现代法学的基础。后现代法学用怀疑、批判、否定的眼光看待现代法治,并对其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再审视、再反思。后现代法学多元的法学思维方式为我们看待问题提供了新范式,它有助于唤起民众参与法律活动的积极性。不过,后现代法学不会取代现代法学的主导地位,它对于我们的价值更多的是以未来的眼光审视现代法治,以此促进现代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承载着价值担当与社会构造的法律制度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社会制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记载,推动着人类社会走向理想国的彼岸。法律制度作为一个为社会输送行为规则与裁判标准的集合体,其主要的价值与地位就在于媒介了法学研究与实践。在静态意义上反映并记载着国家的社会体制与价值诉求,在动态意义上则通过法律制度的内部运作机制与外部表现结构将法学研究中的发现与成果输入的同时将法律制度的表达要素规则等要素输出,可谓是克服当今法学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法律制度的界定可为我国法治国的实现,力求在法学研究与实践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合作学习法在高职院校法学教育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作学习是"实践法学教育"中对应的新型学习方法,在国内法学教育中的实践和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合作学习法在高职法学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和具体规划等方面进行说明:"合作学习法"是以"学生的学法"为具体研究内容,突出学生以小组形式的参与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学生学法的改变来促成教学方法的改变,符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法学教育的实践转型,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促动法学教育改革、提升中国法治文化、贡献世界法律文明的重要意义。现代中国的职业导向型法学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要真正达到法学教育植根于实践、着眼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这一目标,应当明确法律人才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应致力于形成基于实践、关心实践、服务实践的理论观,应着眼于法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实践转型,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锐意独创。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能力;要注重理论,更要注重实践;要注重素质,更要注重伦理。法律人才培养的成功,外部激励只能起部分作用,核心因素仍是教育者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9.
王慧 《唯实》2003,3(4):38-42
步入我国现代法学理论领域 ,理性建构和定性分析已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主流。但是 ,法的理性选择存在限度 ,在本质上它永远无法实现“完备理性” ,在内容上它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在形式上它缺乏对人的心理及外化行为的关注。而行为学的介入 ,可以形成“经验理性” ,以与从法文化的深层结构演绎而出的“建构理性”相对照 ,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动局面。但西方行为法学片面强调“经验理性”和定量分析 ,又失之偏颇。由此 ,得出“经验理性”和“建构理性”只有从善如流 ,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创造和发展。对法学研究 ,应当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黄刚 《探索》2011,(5):18-23
公平与效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这对范畴的认识经历了“打破平均主义、优先考虑效率”到“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历史过程。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在公平与效率方面存在的主要而突出的问题是公平问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和形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当代的主流法律哲学明显地分成三个学派,即研究法律价值的自然法学,研究法律规范的分析法学和研究社会的社会法学。三个法学派别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法律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各有其片面性。所以,对法律的统一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法律研究的统一在于它的理论基础,法律基础和历史形态的统一,同时也是法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与历史和现实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富民思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极大地调动了全民的创富热情;不久,我们党又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但也不得不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对发展中的矛盾估计不足,导致一些地方和领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影响了稳定和谐。十七大报告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依据,第一次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意味着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不仅能从再分配中获得利益,在初次分配中也能增进权益,切实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法理学教程》的重要意义 法理学,即法学基础理论的简称,在法学体系中它属于理论法学。法理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它研究法的一般理论,具体地说,法理学研究对一切社会的法都适用的基本理论。因此,法理学是法学最高层次的理论形态,它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基础理论的地位。法理学以其他法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为基础材料,同时它更对其他法学分支学科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学好法理学对于整个法学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理学是学习法学的入门向导。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学的根本问题和基本范畴。这些根本问题和基本范畴概括了法学的一般理论和各个法学分支学科的基本命题。因此,法理学勾勒出了法学体系的大概脉络和宏观框架。学好这门课,有利于我们对整个法学学科的全局把握,也会为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郭剑鸣 《学习论坛》2009,25(3):51-54
预算国家是从财政上约束国家公权力行为的系统化制度,其核心是建立公权力行为与公共预算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预算国家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亚当·斯密的平衡财政思想、凯恩斯的负债财政思想和布坎南的立宪财政思想三大阶段.它为民众从财政上解读国家、审查公权力行为、防治公权力腐败提供了制度基础.建设预算国家是现代国家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乐平 《实事求是》2004,6(6):67-71
社会保障权是社会权 ,这种权利所体现的深层次价值乃是对人作为社会之一员的尊重和对社会公平的维护 ,具体表现在 :社会保障权所体现的利益是社会利益 ;社会保障权的价值目标是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权的终极追求目标是社会关怀。社会保障权具有权利的一般构成要素 :意志自由、利益和行为自由。社会保障权的理论基础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理论基础和法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郭兴利 《理论学刊》2006,2(7):84-86
价值法学兴起的主要表征为:法学研究中的价值诉求、法律实务中的价值变革、公民社会中的价值觉醒。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价值法学兴起的内在根源、思想观念的嬗变是直接动力、西方法学思潮的涌入是外来推力。要从与法哲学、法价值哲学的关系中把握价值法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为此,改革与完善高校法学教育,一是要广泛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二是要把法学教育的全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转变法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其创新能力;四是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廉政建设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是当代行政改革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要明确廉政与宪政的关系,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廉政和宪政.关于宪政,北京大学姜明安教授的观点是:宪政是指人类创设的控制公权力行使,保护公权力相对人权利、自由的一种机制.这一机制包括规范公权力授予、公权力分配、公权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制约、公权力运作、对公权力行使者的监督、控制、对公权力相对人的救济的一整套规则、制度及其运作程序.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千帆教授认为宪政是德治与法治的理性统一.法治与德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偏废的两种途径,而两者的理性统一实际上要求建立一种宪政秩序.作为法治的最高形式,宪政不但为法治提供了道德源泉,而且也为实现德治提供了法治的保障.作为法治的最高形式,它包含着社会所普遍认同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为法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价值基础.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麦考米克(McCormick)教授指出,"宪政主义是一种规范性政治理论,它要求任何社会的中心价值必须是人格尊严."麦考米克(McCormick)教授在他的的一篇论文--<宪政主义>中非常精练地解释了宪政主义这个词的含义,尤其是它的哲学理论基础、它和宪法及宪法文本主义的区别、它和民主主义的微妙关系以及它对于政体设计的现实含义.本文以对廉政与宪政的关系分析为基础,力图说明廉政之要在于廉制、廉制之本在于宪政,而且必须以宪政精神建设廉政.基于严密的选择逻辑和一定的政治学、法学知识对廉政建设给出的理性建议有1.以法律手段改革现行廉制.2.大胆制约权力,健全廉政法制.3.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9.
喻中 《探索》2003,(6):81-84
哲学史上先后出现过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哲学思考都有一个中心问题,都是对某种"提问"的回答.与此相对应,法学史上也出现过提问方式的两次转向,对三种提问的回答分别形成了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与解释学法学.从本体论法学到实证论法学,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一次转向,当代法学,正处于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向解释学法学转向的过程中,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二次转向.解释学法学,已经构成了当代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研究的前沿景观.  相似文献   

20.
启事     
《实事求是》2012,(2):114
为了使您的稿件符合我刊的刊发要求,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实事求是》杂志社特对有关事项加以说明。一、《实事求是》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主要栏目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民族学,以及宗教、文化、图书资料等学科。其中政治学主要包括政党、国家和政府行政等方面的研究;经济学侧重于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的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法学、民族学、宗教及文化问题既注重一般理论的研究,也欢迎能够结合新疆实际,从理论上有所阐发的稿件。应用性研究的栏目有"地州社会经济"和"县市社会经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