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洋 《中国司法》2012,(8):43-47
一、法治文化于中国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本质上看,法治文化是相对于人治文化而存在的一种进步文化形态,所以法治文化不同于人治文化。人治文化产生于专制政治和自然经济,体现着专制君主的意志,维护的是专制君主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法律重在治民,是治民的“工具”和手段。法治文化产生于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2.
秋实 《中国律师》2009,(2):20-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不仅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更重要的是使人民享有了更为广泛而充分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正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3.
随着美剧《越狱》的热播,众多学者围绕它从不同角度和学科进行探讨,但是,《越狱》中所反映出的法治文化的精髓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法治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的治理理念和制度模式建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它以追求民主、崇尚自由和人权保护为目标。《越狱》体现了法治文化的精髓,即崇尚法治的公众心理,人权保障的理念,权力制约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民主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林 《法学研究》2007,(5):3-21
在我国语境下,可从国家权力、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三个角度理解民主,区分民主的本质与其实现形式,识别民主的功能及其局限。在民主与法治的位阶关系中,两者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上下位阶中的决定关系,并列位阶中的互动关系,下上位阶中的从属关系。社会主义法治通过对民主的确认、引导和规制三种主要形式,实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通过自己特有途径和功能,保障并促进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公民与法治》2006,(10):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本质上应当是民主的社会、法制的社会。就新阶段的政治发展而言,民主、法治、秩序、稳定,应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奏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精神,推动形成法治的生活方式,是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创意产业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新书     
《法律与生活》2011,(24):2+5-M0002
《每个人部是改革的缔造者:蔡定剑论民主、法治与人权》 本书以“民主、法治、人权”为主题,精心挑选了60篇文章。正如张千帆所言:民主是立国之本,是决定每个人命运的根本制度;没有民主,法治也只能是空谈;定剑崇尚但是并不迷信民主法治,没有人权,两者就失去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评说速览     
浩立 《法庭内外》2012,(3):42-43
1"法治文化传播体系"需要更新完善首先,在宣传观念上,注重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传播。一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保障人权、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同时,民主法治又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本文从民主法治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入手,分析了如何通过民主法治建设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民主法治。而法治文化则是支撑一个国家民主法治构建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法治文化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发挥的作用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具体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相似文献   

12.
风云书签     
《检察风云》2011,(14):7
《法治是如何实现的》作者/徐运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法治与民主之间是什么关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民主是什么样的?它和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民主有什么区别?如何使民主从人治的轨道上转移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3.
周文 《中国司法》2005,(3):75-76
文化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社会两方面。文化思考包涵着理念、心理、规律、形式、效果、品位以及思辩性理论等等。关于法制宣传工作的文化思考,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从法治文化的角度认识法制宣传工作在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法律的历史并不等于法治的历史。据史书《左传》记载,中国法律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朝。但是,法制并不等同于法治。普法,掀开了共和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史上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普法也是从《婚姻法》开始的。经过近20年的普法教育,中国人的法制观念确…  相似文献   

14.
言论广角     
《中国司法》2014,(2):4-5
正李林:坚持党的领导与实行法治的统一性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政策与法律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国情,也是中国的基本法治国情。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政治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政治与法治的统一,坚持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相似文献   

15.
薛虹 《中国司法》2012,(5):21-23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国家"六五"普法工作规划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强国"战略提出。无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六五”普法工作规划所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的需要,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一、法治和德治的内涵法治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模式,是指人们通过或主要通过法律对国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法治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治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现在意义上的法治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而是来源于近代西方法律文化,但其精神和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的城邦民主和法治达到古典世界的辉煌,其在公民范围内实现了较为彻底的民主和法治,但人的等级性划分和奴隶制度的存在,又使它与现代世界的民主和法治有了分野。然而,即…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构建法治文化的社会基础,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笔者从文化学和法学相结合的视角探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法治文化社会化路径,欲阐明:(1)文化视野中的法治文化的深层底蕴。(2)法治文化社会化与法制宣传教育的互动关系。(3)法治文化社会化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高校应注入法治文化的内涵,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并举,为高校和谐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法治文化观,民主法治的法治文化制度体系,思想政治工作对法治文化的有力支撑和法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高校法治文化的四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9.
徐亚永 《法制与社会》2012,(30):204-20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最终目标,充分理解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完善民主法治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日前,江苏省司法厅制定下发《关于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系统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强化价值观念、打牢思想基础、激发队伍活力、宣传自身工作、树立良好形象,为推动司法行政事业创新发展,在新的起点上争当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