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4年至1935年,贺龙五次到沅陵,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1914年,18岁的贺龙在桑植受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差遣,只身去桃源、沅陵“运动”警备队。贺龙走到沅陵熊壁岩(今属大庸市),被一个叫“向川老鼠”的土匪拦截扣押。“向川老鼠”名叫向紫荣,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县府获悉向紫荣驻扎在熊壁岩的情报,  相似文献   

2.
1914年至1935年,贺龙曾多次到过沅陵.在沅陵,至今还流传着贺龙的故事.虎口脱险1914年,18岁的贺龙受孙中山中华革命党的派遣,只身往桃源、沅陵两县“策动”警备队响应国民革命.贺龙不顾连日徒步跋涉的疲惫,英姿飒爽地行进在山林小道上.不料,走到沅凌熊壁岩(今划归大庸市)时,被“向川老鼠”向紫荣为首的土匪截获.他们在贺龙身上只搜出几块银元.本想整治一下贺龙,但见贺龙镇定敏捷,气宇轩昂,对答如流,遂有心让贺龙当其军师,但被贺龙坚辞,土匪只好裹挟贺龙回寨.  相似文献   

3.
《党史纵览》2002,(2):48
1914年,18岁的贺龙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开始举起反袁旗帜.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号召中华革命党各地成员武装反袁.贺龙接到指示后,立即率领30多名"八义团"(那是贺龙组织的农民团体)骨干秘密来到桑植县泥沙镇,准备夺取团防局的枪武装自己.有人主张拿长矛,有人主张拿大刀,贺龙说,那些家伙不好隐藏,都不用,就用菜刀.用智取不用力取.`  相似文献   

4.
贺龙     
贺龙,生于1896年3月22日,逝世于1969年6月9日,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人,我国十大元帅之一,党的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贺龙出生贫寒,从小饱尝人世艰辛,十多岁便随亲友在湘鄂川黔边境赶骡马,运山货,贩盐巴,目睹了军阀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惨状,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性格。1914年,贺龙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加入中华革命党,并受派去辰州运动军队讨伐袁世凯。1916年春,为响应蔡锷起义,他两把菜刀闹革命,率二十  相似文献   

5.
在共和国10大元帅中,贺龙同志无疑是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年仅18岁时,他就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并组织武装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反袁护国”斗争,  相似文献   

6.
1916年,时年20岁的贺龙,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已经3年了。该年1月,贺龙与陈图南、谷绩廷发动万余农民卷起湘西暴动,杀贪官恶霸,救贫苦群众,惊得独夫民贼袁世凯心惊肉跳,火速派兵镇压。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农民暴动不幸失败。面对血雨腥风,贺龙并未退缩。3月,他手持两把菜刀,领起农民再闹革命,在洪家关扯起桑植县讨袁护国军的旗号,东突西击,南伐北讨,名声越闹越响。贺龙的大名也传进了老谋深算的湖南督军兼省长谭延闿的耳朵里,成了他的一大心患,但又奈何不得。一天,这个靠扯着孙中山“护国”大虎皮作旗号的大督军,忽生一计,给贺龙封了个湖南督军署谘议  相似文献   

7.
安放骨灰的由来 贺龙一案完全是林彪、“四人帮”制造的一个大冤案。“9·13”林彪叛国爆炸之后,1972年1月,毛主席参加陈毅元帅追悼会接见张茜时说,看来对贺龙的问题也要重新考虑,因为他把蒋介石派来策反他的人都杀了嘛!应该平反  相似文献   

8.
1928年3月,谭平山在上海组织创立了“中华革命党”(时人称之为“第三党”),举起“劳动平民阶级的三民主义”旗帜,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独裁统治,亦反对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左”倾“超时代策略”,主张中国革命在中华革命党的领导之下实现社会主义。谭平山对中华革命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曾在他亲自起草的《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中满怀信心地写道:“中国革命,也只有有广大的劳动群众的中华革命党,才能领导达于成功。”然而,事与愿违,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中华革命党就陷入困境,谭平山本人最终也自动离开了他亲手创建的党。中华革命党自革命的动机出发,最后走到失败的结局,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华革命党及谭平山本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探讨中华革命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十年征战十年探索———贺龙要寻找新的革命之路贺龙(1896-1969),湖南省桑植县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曾任县讨袁护国民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师长、军长。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二军团总指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一二○师师长,晋西北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贺龙在而立之年以前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浅论贺龙成为一个民主主义者进而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思想转变过程。 1907年—1914年黑暗中开始探索  相似文献   

11.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谭平山为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成为当时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个政治势力,时人称之为“第三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华革命党的研究未予应有的重视.特别是由于中华革命党在历史上曾反对过中国共产党,因而对该党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多加回避.本文试图把中华革命党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其政纲和活动的分析,对中华革命党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贺龙18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又取名云卿。这个名字来源于《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按贺氏族谱,贺龙为"文"字辈,本名为"贺文常"。后来,他的父辈们认为"文常"、"云卿"这两个名字,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1928年6月,傅柏翠在中共上杭县委的指导下,领导了蛟洋人民武装暴动,揭开了上杭工农武装斗争的序幕,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一、傅柏翠早期的革命活动傅柏翠是上杭县古田里蛟洋村人。1896年出生于地主家庭。7岁起入私塾念书,1914年东渡日本进东京法政大学学法律,并在东京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华革命党。次年参加留日学生的罢课归国运动,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提出的不平等的  相似文献   

14.
送马与夺马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拂晓,贺龙将军率领的红四、五师,横过湘黔公路,在沅陵境内的土地垭至池坪的崇山峻岭间疾行。连日来,他们突破澧水,抢渡沅江,声东击西,把进行“围剿”的敌人远远地甩在后面了。  相似文献   

15.
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下简称“临委”)是第三党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组织名称。1928年6月,谭平山代表中华革命党起草了《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以下简称《宣言草案》),1930年8月9日,“临委”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邓演达起草的纲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以下简称《政治主张》),它们分别是中华革命党和“临委”的政治纲领和行动准则,反映了第三党初创时期的政治思想及其主张,特别是邓演达的《政治主张》对第三党后来的政治纲领的制定及其组织的发展变化均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对中国其它民主党派的政治倾向也有相当的影响。比较研究这两个政纲对于第三党研究和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造国民性,是新文化运动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救国主张。陈独秀作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核心人物,对改造国民性问题有其独到见解,本文仅就此问题谈谈粗浅认识。一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改造国民性”主张,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的。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而告失败,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以图重振  相似文献   

17.
萧玉田 《湘潮》2013,(7):17-20
贺龙与陈渠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贺龙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国务院副总理;陈渠珍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将),曾担任过国民党湘西巡防军统领,沅陵公署主任、师长、军长等职,有“湘西王”之称,1949起义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  相似文献   

18.
刘晓文 《世纪桥》2002,(3):22-24
第三党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它是在中国人民反蒋和抗日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党的组织和发展经历了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和中国农工民主党四个阶段。它的政治指导方针则经历了由排共反蒋、反蒋反共、联共抗日到拥共反蒋的历史转变。本文主要阐述了第三党  相似文献   

19.
<正>2007年4月28日是李大钊就义90周年。事实上,李大钊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也使得帝国主义和军阀对之"恨之入骨"。策反冯玉祥、郭松龄1916年,袁世凯死后,其嫡系军队分裂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奉系张作霖此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势力范围已扩充到东三省,号称"东北王"。他以荡平中国就任大总统为目标,举起"反赤"大旗,与直系组成联军,向共产党、受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沅陵,古称辰州。神奇隽秀的武陵山脉,千年不息的滔滔辰河,赋予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太多的灵气。如今,当你涉足沅陵城乡,一股现代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熟悉沅陵的人都知道,这一切都来源于沅陵65万人民“不甘落后,永不服输”的龙舟精神。远古余韵提起龙船,无论老幼,无论城乡,沅陵人像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