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中国人对战争最深刻的记忆,就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抗日战争。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受损最重、牺牲最多的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一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已经多次一一被侵略战争洗劫。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1.9万人的军队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  相似文献   

2.
★1934年夏,在当时的中国国都南京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日本驻华副领事"失踪"事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领事"失踪"1934年6月9日上午10时,日本驻南京领事馆通  相似文献   

3.
尹博 《党史纵览》2003,(12):36-39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中日甲午战争后曾被日本强行霸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台湾属于中国"在国际间再次得到重申.1943年美英中发表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明确表示了日本投降后,将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给中国.1945年8月15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也据此接收了台湾,并一直行使对台湾的主权.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对占领区人民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疯狂的政治迫害,贪婪地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同时,力配合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还在文化领域强制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法西斯殖民文化,肆无忌惮地洗劫和毁灭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民欠下了无法偿还的债。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略东北以后对东北的教育实施物质上的破坏和洗劫,精神上的虐杀和摧残,并以此为前提建立为其掠夺、灭亡中国服务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奴化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潜移默化地崇尚日本精神、泯灭中华民族意识和民族反抗精神,成为甘愿听从日本殖民统治和压迫之“忠良国民”、死心塌地为日本侵华效力卖命之汉奸走狗和为其掠夺中国资源效力的劳动力。日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14年中,通过强制手段把教育纳入了奴化教育的轨道,摧残了东北文化教育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略东北以后对东北的教育实施物质上的破坏和洗劫,精神上的虐杀和摧残,并以此为前提建立为其掠夺、灭亡中国服务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奴化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潜移默化地崇尚日本精神、泯灭中华民族意识和民族反抗精神,成为甘愿听从日本殖民统治和压迫之忠良国民、死心塌地为日本侵华效力卖命之汉奸走狗和为其掠夺中国资源效力的劳动力。日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14年中,通过强制手段把教育纳入了奴化教育的轨道,摧残了东北文化教育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据史料记载,日本皇族有10人参加了进攻南京与大屠杀的犯罪活动。第一个便是朝香宫鸠彦亲王,日本天皇裕仁的叔父。朝香宫鸠彦于1937年12月7日赶到南京前线,接替松井石根出任日本攻占南京的临时总指挥官。史料中说:"朝香宫殿下于(12月)11日上午10点对前线阵地进行了视察。朝香宫殿下在小山丘上观看了对南京城进行总攻的猛烈炮火,犒劳了将士。朝香宫在听取攻城部队汇报后,不日即签署了一道"机密,阅后销毁"的密令:"杀掉全部俘虏!"此后,朝香宫鸠彦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杀人命令,其中最简单而直接的只有4个字:"全部杀掉!"这一命令在南京城破后迅即得到贯彻,并使大屠杀越演越烈。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南京大屠杀档案史料,是满铁上海事务所根据满铁南京特务机关及所属各地宣抚班、杭州特务机关、满铁北支事务局津浦沿线地带宣抚班(女子宣抚班)以及日军大同特务机关(晋北地区宣抚班)等,在1937年12月10日至1940年4月30日间形成的,由日文油印或打印而成共733页.上面盖有"极秘"印章,这部分档案史料记载了满铁特务机关,在南京即将陷落和南京大屠杀发生期间,参与组织清理尸体、清理街道、登记人口、强行征用苦力、推行日本军票兑换和流通等活动.由于这部分档案是当年日本人形成的,因此对揭露南京大屠杀史实、回击日本右翼分子是最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6,(5)
日本军国主义妄图侵占我国东北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通过一系列对华战争,强占了中国东北全境,扶植伪满洲国,并制定了"日本满蒙开拓团"移民政策。这项政策是对中国东北破坏力最强、最恶毒的侵略政策,妄图把中国东北永久占领,地处哈尔滨东部的阿城地区亦是开拓团掠夺的重灾区。本文通过对有关阿城地区日本开拓团的史料和日文资料进行研究,勾勒出了阿城地区日本开拓团的由来和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10.
报刊文摘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占领了南京,继而很快接管了国民党国防部第六厅雷达研究所。在该所仓库里,发现一批日本雷达,这是日本投降后由国民党军接收的战利品,同时还发现有几部美国雷达。我军随即将这批雷达封存起来,以备后用。195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从南京警备司令部教导大队选调34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战士,进驻“雷达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底,在日军占领南京与历时40余日烧杀淫掠的几乎同时,日本当局也把罪恶的毒品带到了南京,南京几成烟土世界。身处铁蹄下的南京各高校师生及广大人民群众,不甘心当亡国奴,采取各种办法与敌伪统治者作斗争,终于在1943—1944年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清毒运动"。事出有因,这场运动除了日本实施毒化政策外,还有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日伪及汪伪内部的矛盾和当时国际形势等因素所决定的。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日本在中国的毒化活动,振奋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2.
经盛鸿 《党史博览》2012,(12):10-15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却传出日本一些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消息。例如,在2月20日,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与到访的南京市政府官员举行会谈,在提及南京大屠杀时,竟说:"的确存在一般性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河村隆之的话,严重歪曲和抹杀了日本侵华和南京大屠杀真实的历史,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中日间的健康、稳定合作,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南京市政府深感震惊,宣布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间的官方交往。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人心目中,日本老人东史郎的形象,定格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灰色巨型石碑前、"遇难者300000"黑色大字下,这位黑衣老人双手合十,长跪不起。白发随风舞动,轻拂微闭的双目。他面容低垂而悲戚,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几十年前随军攻占南京并参与南京大屠杀惨烈场景的一幕幕……东史郎和他的"阵中日记"1937年11月下旬,侵华日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杀向南京。六朝古都、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南京很快就暴露在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之下。12月12日傍晚,南京古都上空  相似文献   

14.
正抗战时期迁到四川省江安县城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被誉为"中国戏剧摇篮",当时人们叫它"江安国立剧专"。江安国立剧专学校内的地下党活动十分频繁,是江安县国民党特务监视的重点。虽然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它对许多青年学生仍有很大的吸引力。1937年12月,因日本占领南京,南京青年陈建新与无数青年学生一起流浪到重庆近郊的江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参与者,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并形成了大量关于中共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不仅为国内的党史学者提供了新史料、新文献,而且为中共党史研究"通过他者认识自我"提供了新视角。但是,这些文献却少被国内党史学者所关注。因此,深入梳理日本的中共党史研究成果,并向国内学者做简单介绍,以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以2000多人伤亡的代价,攻陷了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随后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有36万中国人被残杀,8万多妇女被强奸,财产、文物损失不计其数。日本人民永远忘不了广岛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20多万人在瞬间丧失了生命,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暴行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7.
正(3)对拖延战备的谴责当时有种看法认为,中国的军力无法与日本对抗,所以只能忍受屈辱换取和平,以便争取时间进行战备;否则,仓促开战将导致国家灭亡。李宗仁抨击了这一立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无异于让国家慢慢灭亡"。事实上,拖延战备的倡导者是蒋介石。1931年后,蒋介石公开宣称"如不周全考虑而立即开战,日本将在十天,甚至三天内占据所有的重要地区并灭亡中国"。为避免此结果,中国应该加强军力,提高胜算。我们不否认蒋介石采纳  相似文献   

18.
经盛鸿 《唯实》2018,(1):84-88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对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随后,日军在南京建立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扶植了汪伪政府。南京成为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大本营与巢穴。面对着日军的屠刀,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中共中央对南京地区与苏南敌后广大地区的抗日斗争,进行了深谋远虑的战略部署,派遣新四军在江南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9.
《求是》2014,(24)
<正>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本侵略者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死难30万人;201 4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了第一次国家公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为这第一个国家公祭日挥泪写就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载《人民文学》2014年第12期),首次全方位、大视角地揭示了这段鲜血凝结成的历史。"长江在咆哮,东海在怒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对抗日战争资料的搜集越来越深入,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战细节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人在日军军营以一敌十据日本女教师松冈环所著的《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一书记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第一天大屠杀后,当天夜里在一座住了11名小队长级日本军官的房子里,除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