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肖浩 《党政论坛》2008,(4):43-45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必须从维护文化安全的高度重视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与引导,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维护我  相似文献   

2.
王芊 《学理论》2010,(29):13-15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考验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重大作用,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国内外多元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对新时期加强文化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加强文化安全建设,对于抵制“文化西化”和“文化霸权”、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矛盾和冲突、维护和巩固我国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作出了明确部署.当前,我国文化安全既面临全球化、流动化、特色化、网络化、科技化的机遇,又面对异质性、合法性、适应性、调节性、保持性的挑战.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维护我国文化安全,要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传播力,强化对社会思潮的控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陈宏 《学理论》2008,(14):46-49
十七大报告要求和谐文化对社会思潮进行引导和统领,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下。文化处于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状态,因此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发挥“一主”对多元文化以及社会思潮的引导作用。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及文化渗透、文化冲突、文化安全等文化场的现实出发,认识和谐文化建设的积极引导和统领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郭晓俊  王军 《学理论》2010,(27):81-82,1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鲜明、极具针对性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必须积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努力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文化生态中,增强中国文化认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增强文化认同,就是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思潮、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就是维系支撑统治执政的思想体系.我国意识形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党的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新问题等诸多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以中华文化为载体,提高我国意识形态的辐射力;以包容发展为导向,发挥我国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以网络安全为平台,强化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以掌握“三权”为要求,形成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侵蚀,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家庆  朱伟 《学理论》2012,(22):246-247
在对当前高校师生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内容、成因及其对高校稳定负面影响的分析之上,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任务.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多元社会思潮,才能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玉明 《学理论》2013,(13):24-25
理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掌握主导与被主导、包容与被包容、引领与被引领关系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在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效应对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与挑战,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波谲云诡,异常活跃,尤其是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可谓暗潮汹涌,纷至沓来。拨开迷雾会发现,这些错误社会思潮所玩弄的伎俩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其中,以"偷梁换柱""釜底抽薪""画蛇添足""鱼目混珠"四大伎俩最为惯用。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矢志不渝地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惯用伎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急剧变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导致了中国的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积极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认真研究其对中国形成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挑战的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根本任务,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态势,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对我们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论视野》2021,260(10)
从文化自信视角审视,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凝聚社会进步思想共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蕴涵;西方文化渗透的侵蚀、错误社会思潮蔓延的消解、文化力量整合繁难的冲击凸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品质、增强文化自信的方向性和发展性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品格、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能力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一切社会思潮都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构成社会思潮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系统。研究社会思潮,需要重点探析社会思潮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其发展与消亡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鉴于核心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二者在抽象和具体双重层面的密切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行为,是一种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还体现在:它可以引领社会思潮,抵制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夯实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的科学理论,其对社会思潮强有力的引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贯彻落实重庆实践“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价值指归.由此,在哲学视域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图谱和实践路径,必须从理论建设入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坚持理论指导性和实践针对性相结合,开拓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及自觉践行的渠道.  相似文献   

19.
民粹主义之"民"与人民存在重大分野,打着"民"的旗号却并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它无法走出的悖论。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以虚幻不实的"民"之主张形成意识形态迷障、以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干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依附性的思想内核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意识形态真相,从指导思想、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当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防线,提升社会成员对民粹主义的鉴别和批判能力,以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李红梅 《学理论》2011,(13):3-5
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从本质上说,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和自身利益的反映。任何阶级、国家在意识形态建设中,都总是努力形成和不断巩固其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起指导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支配作用,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