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什么是艺术”成为当代美学的热点话题时,美国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认为,对艺术定义的提问方式要从“什么是艺术”转变为“何时为艺术”。“何时为艺术”以建构的多元世界观为逻辑前提,以现代唯名论为哲学基础,以符号学为提出途径。对“何时为艺术”的回答是:当参与多元世界建构的个体符号具备了句法密度、语义密度、相对饱满度、例示与多元复杂指称的特征时,它就是“艺术”。  相似文献   

2.
李存梅 《学理论》2008,(8):76-77
“假定性”一词,源自何处,无从考证,一般人认定“假定性”一词,最早是运用于中国舞台艺术,不过“假定性”一词却较早被运用于艺术申,且东西方艺术在运用过程中侧重点有明显差异,西方偏重于艺术的再现,东方侧重于艺术的想象与情感的融入。  相似文献   

3.
夏珺 《民主》2005,(4):48-48
《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日前正式颁布。文化部今后的全国性评奖将统称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只有两个奖种,一个是专业艺术方面的文华奖,另一个是群众文化方面的群星奖。文华奖将由“文华大奖”、“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组成,其中:“文华节目奖”是针对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包括声乐、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设立的。群星奖包括7个艺术门类,评奖周期和办法与文华奖相似。  相似文献   

4.
曾程 《学理论》2009,(30):208-208
在全球艺术市场,“中国概念”也越来越激起世界人民的热情。同时,“中国概念”的崛起也代表了世界的艺术品交易中心移至了中国。伴随着艺术产业的发展,让世界人们都看到来自中国的艺术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解读政治艺术首先需要解决其研究必要性、研究方法、历史背景和特质呈现等问题。对于研究必要性,则大致可以从“历史-疏理”、“文化-觉解”、“社会-致用”、“理论-建构”四个角度进行说明。针对研究现状上的孱弱状态,本文则主张采取“理想类型”研究法和“多元-整合”的研究进路。对于其历史背景,则可以从艺术向政治转化、政治向艺术生成、政治与艺术相互涵摄三层关系来展现。而对于其特质呈现,则可以从致思前提、问题意识、思想资源、多维审视四个角度来凸现。  相似文献   

6.
王静 《理论导刊》2003,2(1):52-54
本文揭示了“后现代”本质,指出在其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西方后现代艺术,而国内一些艺术家对其却趋之若鹜。这就需要我们重建“审美理想”。唯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抵制后现代艺术的消极影响,壮大高雅艺术的力量,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吴敏 《理论探索》2006,(3):13-15
哲学是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关爱,不是现成的知识性的结论。哲学的智慧不仅仅是“教人思维”的途径和方法,还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探求真理性认识的精神愉悦。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艺术内涵的先导,而艺术又同样蕴含着理性的思考,二者是有机的、动态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戴剑平 《学理论》2009,(21):131-132
电视是一类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与艺术是互动的且密不可分的;电视艺术是一个带有非确指性的“双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李文武 《学理论》2009,(30):209-209
现代美术的特点是“创新”,而创新则意味着变革、否定和批判,最终导致的就是艺术的不断变化。一个事物的灭亡意味着另一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总是在与旧事物的不断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艺术就是在与传统艺术的挑战和斗争中不断地发生发展的,而这种斗争与挑战必将会导致现代美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颠覆。  相似文献   

10.
声乐与文化     
麻文连 《学理论》2008,(13):34-35
声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歌唱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一首好的、甚至经典的歌曲的诗词和音乐终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只有通过歌唱者把它唱活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因此,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脚踏实地地进行艰苦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提高“兼听”艺术是发扬民主作风、适应新形势下领导工作的需要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 ,排除影响“兼听”作风的种种思想障碍 ,通过增强政治理解、破除陈腐观念、强化理性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等途径 ,提高“兼听”的艺术水平 ,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韩新 《学理论》2009,(18):264-264
如果我们具备《梁上君子》中陈是的教育艺术和人格魅力,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梁上君子”,而是“亭亭净直,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的正入君子,而是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而献身的正人君子。  相似文献   

13.
周建国  莫先武 《学理论》2012,(27):104-105
朱志荣的《中国艺术哲学》是我国“第一部”、“独立的”艺术哲学研究的专著.朱志荣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中国艺术哲学的特质——生命意识,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中国艺术的独特审美方式:超感性的体悟方式.通过超感性的体悟方式,他将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生命意识与艺术品实现了内在沟通与融合.朱态荣为我们构筑的中国艺术哲学,为我们反省自己的传统艺术与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张劲松 《学理论》2010,(21):168-169
在电影艺术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冲突”和“悬念”在电影的拍摄中、情节的处理中,一直是导演们增强电影故事性、吸引观众的有效途径。“冲突”:设置好各种矛盾冲突是影视作品情节的基础。影视文学或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社会生活中矛盾冲突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艺术体现。“悬念”:一方面,迎合了受众的好奇心理,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受众对事件的后续发展关注的角度和思考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原征  杨牛 《民主》2012,(9):28-30
豫剧五大流派中的崔派艺术.以其浑厚深沉的唱腔,含蓄蕴籍的表演闻名于世,长期以来。群众中流传着一句俗谚“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可见她的表演艺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谷北北  冯海宁 《团结》2014,(1):17-20
提起我国戏剧艺术中的“坤生”(即女伶扮演男性角色,以女小生为主流),人们自然会想起民国时期名动公卿的“冬皇”孟小冬。不过,在当今评剧舞台上,也有一位奇女子翘楚梨园坤生界。该女子被认为是中国评剧界女小生的领军人物,评剧“洪派”艺术最卓越的继承者,专家称其表演“浑身绝无脂粉气,只留英气在眉梢”。这个人就是河北唐山民革党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洪影的入室弟子张俊玲。她秉承洪派艺术精髓,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在评剧界独树一帜,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戏迷们将其与大名鼎鼎的越剧女小生茅威涛联系起来,盛赞“南有茅威涛,北有张俊玲”。  相似文献   

17.
郭相颖 《民主》2009,(11):29-32
“百窟艺术”是古印度佛教活动的产物。随着佛教传人中国.石窟艺术也在中国逐渐兴起,沦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堪称世界之最。“大足石刻”是保存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自唐宋以来宗教石窟艺术品的总称.是与云冈、龙门石窟“鼎足而三”的中国著名石窟。大足石刻是中国儒、  相似文献   

18.
我们通常说的盆景,是一种有欣赏价值的小景观,有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抓工作也是搞“盆景”式,他们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到“盆景”制作上,让“盆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在考核评比中闪亮登场,并因此“出奇制胜”,屡屡见效。  相似文献   

19.
谢灵 《学理论》2010,(5):122-123
美育是美学理论最广泛的实际操作与应用,是美学研究的终级价值的显示;艺术美育则有比较完善的理论结构和实践经验.特别是科学把握艺术审美教育的整体观,即整体把握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整体把握审美对象艺术美的合理转化,整体把握艺术画面的有机统一,整体把握美的本质:人的力量的“对象化”,可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领导活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笔者认为,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两分法”,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