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具有内在契合性,在内容上表现为:公民的参与责任与理性、社会认同与信任、政治合作与互惠;在互动上表现为:公民社会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社会平台、协商民主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民主范式之一。构建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模式,必须提高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意识和能力,明确目标和取向,拓展渠道和方式,创新制度和机制,防范危机和风险。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启动力、政治文化转型的突破口之一、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是一个治理的社会。要实现良好的地方治理就必须保证各种治理主体,尤其是公民大众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话语民主。由于缺乏话语民主的支撑,我国的地方治理缺乏公民组织的有效参与。公民社会贫弱、公民文化落后、公民意识淡薄、公民能力低下、民主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地方话语民主的发展。建立健全以党群合作、政府与社会合作为核心的社会合作治理,拓展地方治理中的话语平台与话语渠道,健全中国特色的基层公民治理,从治理体制、机制上践行地方话语民主,是实现话语民主与地方治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建设应从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出发,以一种合作的视野来认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公民社会在推动民主和发展这两大潮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一个健康而有序的公民社会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趋势。党融入公民社会,实现治理与善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和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4.
民主孕育着稳定,然而民主化却潜在的伴随着危机。一是,当前我国民主化两大路径:政退民进和政退党进。政府退出后,原有政府与民众的矛盾转化为民众与党的矛盾直面化;二是,民主化使得经济发展中贫富不均现象与民众权利意识增强出现了矛盾趋势;三是,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内部不公平现象,潜藏着矛盾危机。因此,如何应对民主化和公共危机的内在矛盾,需要从公民社会与党的发展良性互动、公民政治参与中道德建设和社会多元治理民主机制建设等视角进行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民主化的发展趋势,由政治民主开始转向行政民主的运作,行政民主正在成为一个潮流。随着形势进一步的发展,无论理论界、公民和政府都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它的影响和存在的力量。这个影响和力量的存在,集中地体现为公民直接参与公共行政管理,并逐渐发展成为公民与政府合作的治理关系模式。如果说,行政与政治的关系所表达的主要是政治民主中的公民资格问题,体现的是间接民主;那磨,行政与公民关系所表达的当代行政民主,突出体现的是公民直接参与问题。 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应该是由行政人员与公民一起投入,超越团体与利益而共同合…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善社会治理任重而道远。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换,培育和规范公民社会组织,采取公正的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是当前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民身份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关注公民平等分配社会稀缺资源的权利和地位,更关注公民争取正义过程中的行动能力及体现出来的社会政治交往模式.公民身份内涵所意蕴的平等性、容纳性、互惠性、共享性和共识性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正能量,其中平等包容的公民主体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力量,理性平和的协商参与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互惠合作的公民美德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共治理就开始成为整个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众多的治理学说中,“善治”一说最具代表性。在治理和善治理论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命令与控制的被动管理网络被平等、弹性、柔化的网络组织结构所取代;传统的采用管制与禁止的单一治理范式进化为激励和促进的多元治理手段。在和谐社会视阈环境下,公共治理多元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区域治理与公民社会既相互制约,又互为促进,构成一种双向进程。一方面,区域治理功能的整合提升,是以满足公民社会多元化与多样化的需求为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公民社会自主化的发展,形成了对区域治理中公权力的分割与制衡。为优化区域治理中的公民社会的发展环境,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深层次的法律运作关系,即区域法律协调机制与公民社会利益代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杨镪龙  许利平  帅学明 《前沿》2010,(1):137-141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共治理就开始成为整个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众多的治理学说中,"善治"一说最具代表性。在和谐社会协同治理视阈环境下,多元治理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黄湘莲  ;朱红文 《求索》2008,(8):95-96
善治,是人类社会管理公共事物的理想模式,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最佳配合,更是公民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不会有善治。而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是国家与社会保持良性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实现善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居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中最主要的组织形态和活动载体,其在维护基层治安。实现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伴随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居民委员会在促进城市基层治理方面呈现出功能式微,其合法性和有效性也面临挑战。应从回归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构建多元合作共治模式、培育公民与精神等方面采取措施,完善城市基层自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为实现民主政治目标,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公民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从建设民主政治的角度,积极培育、引导公民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治理现代化是基石和重点。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公民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式参与”。要改变被动、实现治理目标,注重协同效应是良策。公民治理可以为当前国家整体层面的治理提供呼应和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实践,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实现公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未来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其治理不再是政府单向指挥的"独角戏",而是以多元合作为根本结构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的新治理变革。这一新变革有着自身的演进发展逻辑,是国家成长和社会自治发育的必然结果,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它开启了一条经由"生活世界的民主"走向国家民主与社区善治的路径,契合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社区治理模式新选择,同时它也代表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新方向。然而,未来社区的治理显然是超前性的,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今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如何化解合作治理过程中的行动限度,就成为未来社区治理体系构建成功与否的关键。"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智慧治理"的治理架构,为未来社区合作治理的实现提供了空间可能。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2,(8):94-95
齐学红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随着社会治理模式从统治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治理模式的发展演进,学校道德教育功能也应发生变化,从体现国家——个人关系的一元维度转变为国家——共同体——个人的多元维度,从国家对个人的单一控制模式转变为国家、社会力量、个体等多方力量的多元互动模式。学校道德教育模式也需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示范式榜样教育需代之以现代公民社会共同体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培育国民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不仅要有高速发展的经济,还需要具备现代意识的公民;不仅需要经济的现代化,也需要文化意识的现代化。公民社会组织作为自主、自治、自愿、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在其现实运作过程中有效地培育了包括独立人格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义务意识,自由、平等、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等内容在内的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治理和善治有赖于高度的公民参与,协商民主是通往治理和善治的途径。浙江省温岭市以民主恳谈为基础的基层治理制度以及广东省河源市以网络问政为基础的地方治理模式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新探索。两地实践表明,协商民主的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要建立起完备的参与制度,同时必须保证民主协商的有效性,最后,协商民主不能仅仅倚赖某个政府领导者,而必须成为对各级政府的普遍性要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方向表现为政府培育公民社会力量,引导社会治理创新。广东东莞市大力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培育社会组织、探索社区自治管理模式,进行了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其关键在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企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管理从一元管理到政府与社会组织、私人部门等多元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网络社会生成,使公民社会在中国以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路径和方式生成,同时也使传统以政党一元化社会整合模式逐渐向政党主导的多元合作模式转变.中国公民社会的主体青年化特征,使中国共青团在政党主导的多元合作模式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而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特性与共青团自身的优势,也为共青团担负起这一使命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中国共青团要将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并历史性地担负起这一使命,从而为党的可持续领导奠定青年基础,还必须遵循现代社会内在规律,不断推进自身的组织形态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