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的第一个形式,它的理论前提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意义取向植基于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近代启蒙确立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天赋权利";基本原则为"生态中心主义";据此,"大地伦理"成为易于被西方人接受的生态文明思想之一。然而,囿于"大地伦理"本根性的历史局限,它不可避免地生发出"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悖论;"无主体"的伦理责任悖论;"环境法西斯主义"悖论。在这种境遇中,"大地伦理"必须走向"大地美德",才能摆脱生态伦理学继续演进的困境,于是"环境美德伦理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也是一种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自然伦理最终体现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中,使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3.
学界在探讨人类发展的合理方式的过程中 ,深化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 ,从而凸显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一般意指生态伦理 )这两种基本而又截然对立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执其是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在于双方不是在确切的层面和意义上谈论“人类中心主义” ,而是以一种笼统抽象的讨论导致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解的模糊和混乱。为此本文切入“人类中心主义”得以成立的“意识”层面 ,阐释“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本质及其与生态伦理的融通 ,从而为人类发展的合理途径提出尝试性见解 ,求教于同仁。一、人类中心主义得以成…  相似文献   

4.
法哲学视野下看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中心主义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古老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人类数千年来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且在上个世纪环境法学兴起的时候成为其伦理基础。然而,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日益加剧,人类中心主义的正确性受到质疑,生态中心主义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修正,也开始影响着环境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生成与价值转化关系,是强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以及"科技理性"等思潮影响,"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面临着"只见青山不见人""金山银山是目的"等环境伦理冲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民主体制度优势,践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6.
戴维·佩珀是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面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这一现实问题,佩珀在批判生态中心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错误思潮的同时,提出了"弱"人类中心主义范式,这是一种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基础上新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他从"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基础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提出构建以社会正义为终极目标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福斯特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概念入手,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通过制造和利用生态脆弱性实现"生态帝国主义"的事实,并进而讨论了"生态帝国主义"与"生态债务"之间的关系。福斯特对"生态帝国主义"概念的引出与反思,为我们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的垄断现实与侵略本质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生活“模式”均奠基着某种意识形态或价值系统。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得的合理观念,能够引导人们改观自己的世界。而合理观念只有在论争的剔除谬误中才能获得并保持其生命力。探究当代西方生态主义政治伦理中的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念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为我们洞悉生态问题的真正根源及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晓春 《学理论》2009,(30):81-81
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的物质消费需求无节制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生产系统遭到破坏而严重失衡,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而难以为继。传统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引下的发展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客观上要求新的伦理观念的产生,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呼之欲出。与传统伦理相比较。它把伦理道德范围从人类社会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在内的整个生态范围.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在世界观、价值观、平等观等方面都有所超越.并赋予了这些范畴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曾静 《学理论》2011,(15):24-27
从"人——自然"的关系视野出发,生态美学的理论发展呈现出去人类中心主义、去生态中心主义和回归生态人文主义等三个阶段的变迁。应保持生态美学的无调式辩证想象,促使生态美学不断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是能够解决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多一些对自身的节制,多一些对自然的尊重。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类1.哲学层面的思想观念矛盾当从哲学角度分析现今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时,主要有两种观念的对立:第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涉及到是否要肯定人的主体性,特别是当具体讨论到如果人和老虎对峙,人应该维护自己的生命杀死老虎还是自愿被老虎吃掉时,非人类中心主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7)
同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奥康纳和福斯特研究路径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奥康纳以"生产条件"为出发点论述了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福斯特则在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的过程中阐释了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两位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对当下的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既重视经济发展,又要考量生态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变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中心主义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一种生态伦理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虽然与其存在一些共识,但并不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再版、翻版,而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是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中国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自然主义整体论到实践论整体论的超越;在发展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对立论到互促论的超越;在价值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以生态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超越;在治理观上,对生态中心主义实现了从注重德治到主张德法并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生态伦理观照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伦理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知,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性追求,同时也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生态伦理,从更具基始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和大力提升生态伦理的理论力量与实践力量,积极应对我国生态伦理当前存在的"遗忘""虚无""缺位""乏力"等问题,跳出西方"资本逻辑"窠臼,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构建符合中国实际、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生态伦理,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命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0,(7)
福斯特在《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一书中强调,面对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处境,人类只有进行根本的生态革命才能扭转颓势。福斯特所说的生态革命多发生于社会领域,即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文明,更大范围地变革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实现彻底的生态转型。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不仅是西方国家发展遭遇的瓶颈,也严重挑战着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因此,反思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对于我国在新时代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8)
自20世纪以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源往往归咎于"支配自然"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而格伦德曼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生态问题进行界定,以整体的方式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是由多重因素形成,而不能仅将其归为"支配自然"思想的原因,并赋予"支配自然"积极意义,深化对"支配自然"思想的认识。格伦德曼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分析生态问题,以建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联系,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格伦德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生态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迫使下产生的新型的、科学的、适用的环境伦理,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矛盾调和后的良性理念。环境伦理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得到了各国和各民族的广泛支持。将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现状来阐述这一理念推广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现实意义,并提出有利其发展的构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人类文明改造自然的深度与广度的急速扩张,始于毫末的生态问题也逐步转化为势不可挡的生态危机。为此,我们需要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新反思为理论的第一基点,构建出兼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生态维护路向的新的生态哲学。新的生态哲学,即"生态生存论",是在否定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的取向与"自然中心主义"服从自然的取向后辩证发展而成。生存论生态哲学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历史研究方法、"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态价值核心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实践取向,力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学术构建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生态决策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决策是人类伦理价值观的变革.生态决策的目的在于在决策中确立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生态决策的实践中,必须遵循生态价值"必须"原则,生态"补偿"原则,生态"知识化"原则,决策的人民群众参与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