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朱郑琴 《法制与社会》2011,(20):195-195
"两抢一盗"已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所谓"两抢一盗"是指抢劫、抢夺、盗窃等三类多发性侵财案件。本文以2009年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工作为例,从"两抢一盗"案件特征着手,探究其多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日后的立法以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全国公安机关2005年5月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以来,山东省公安机关以严厉打击街头"两抢"、入室盗窃和盗抢机动车犯罪活动为重点,以集中解决、重点整治本地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为突破口,以遏制"两抢一盗"犯罪大幅上升的势头为总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多警种密切配合,打防管控多措并举,向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展开凌厉攻势。2005年,全省共立"两抢一盗"案件19.6万余起,同比下降3.68%,破获"两抢一盗"案件10.1万余起,其中盗抢汽车案件5000余起,追缴被盗抢汽车  相似文献   

3.
打击和预防“两抢一盗”犯罪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体到公安机关,就是要提高“四个能力”,即: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一个地方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四项指标:一是刑事发案的总量是否平稳;二是大要案、恶性案件发生了多少;三是看打击和控制犯罪的能力强弱;四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高低。目前,以抢劫、抢夺、盗窃为主要犯罪类型的多发性侵财案件约占全国全部刑事案件的85%。  相似文献   

4.
“两抢一盗”案件中在“户”和“入户抢劫”的认定,携带凶器抢夺、驾驶机动车实施抢夺行为的理解,盗窃未遂的确定、盗窃数额的计算,赃证物品的价格鉴定及这类犯罪的罚金刑适用和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的衔接等方面各界争议较大。打击与预防“两抢一盗”案件,应当从立法政策、司法政策、执行政策、社会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刑事政策完善。具有财产性质的特殊盗窃、诈骗、抢夺罪在具备《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其他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相似文献   

5.
当前刑事犯罪特点 侵财案件始终居高不下以抢劫、抢夺、盗窃、诈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侵财案件,始终占阜阳市全部刑事案件总量的80%以上。2005至2007年,阜阳市立刑事案件分别为15902起、17952起、19688起,其中侵财案件分别为13560起、15177起、17028起,分别占85%、84%、86%幔财案件多发成为刑事案件增长的主流,一是盗窃案件多发。其中入室盗窃占盗窃案件的39%。城区以入室盗窃为主;农村盗窃牲畜案件较为突出~盗窃机动车、电瓶车案件多发,主要集中在城区,盗窃电瓶车案件呈上升态势。二是“两抢”案件屡打不绝。城区抢劫出租车司机案件和夜间拦路抢劫、  相似文献   

6.
“小案”即除命案等恶性案件以外,以“两抢一盗”、盗窃“三车”为主的多发性侵财案件的统称。其大部分案值不大,有的甚至不够刑事立案标准,但它侵害群体大,事关干家万户,事关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和谐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抢劫、抢夺、盗窃及诈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历来是刑事案件发案的“晴雨表”,这些案件发案率高,破案率低,危害面广,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近年来,此类案件出现许多新特点,传统侦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打击犯罪形势。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各级刑侦部门应当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构建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案件不断上升的势头。  相似文献   

8.
2007年前10个月.泗县“两抢一盗”案发数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5.73%.破案率较上年同期上升16.7%.抢夺抢劫及盗窃公私财物案件明显减少,群众的安全感大大增强……谈及这些变化.当地群众和公安干警都感慨地说:“是县人大常委会的连续监督遏制了‘两抢一盗’案件的发案势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公安机关加大社会防控管理力度,大力开展打击"二抢一盗"等专项斗争,有力地遏制了侵财案件的上升势头,但有些地区仍然存有防范效益偏低、打击力度偏弱的问题。侵财犯罪发案量大破案率偏低浙江近年侵财犯罪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案面广量大,约占刑侦部门管辖刑事案件总量的95%;二是流动人口作案情况突出;三是犯罪的职业化、专业化与智能化特点日趋明显;四是各类侵财案件普遍高发,尤其是街面抢劫抢夺、盗抢机动车、短信诈骗案件。2006年全省共发盗抢机动车案件7万余起,占侵财案件的近15%,其中被盗抢汽车3000多辆;五  相似文献   

10.
徐艳华 《法制与社会》2011,(25):105+121-105,12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加之其他方面的因素,经济型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其中"两抢一盗"具有世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阐述了检察机关受理抢劫、抢夺、盗窃(以下简称为"两抢一盗")的案件的特点、犯罪成因及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两抢一盗"案件中在"户"和"入户抢劫"的认定,携带凶器抢夺、驾驶机动车实施抢夺行为的理解,盗窃未遂的确定、盗窃数额的计算,赃证物品的价格鉴定及这类犯罪的罚金刑适用和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的衔接等方面各界争议较大。打击与预防"两抢一盗"案件,应当从立法政策、司法政策、执行政策、社会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刑事政策完善。具有财产性质的特殊盗窃、诈骗、抢夺罪在具备《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其他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相似文献   

12.
"两抢一盗"案件中在"户"和"入户抢劫"的认定,携带凶器抢夺、驾驶机动车实施抢夺行为的理解,盗窃未遂的确定、盗窃数额的计算,赃证物品的价格鉴定及这类犯罪的罚金刑适用和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的衔接等方面各界争议较大。打击与预防"两抢一盗"案件,应当从立法政策、司法政策、执行政策、社会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刑事政策完善。具有财产性质的特殊盗窃、诈骗、抢夺罪在具备《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其他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上海的街面侵财案件日趋增多,作案方式、手段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产生的后果愈趋严重。上海街面侵财犯罪的种类主要有拦路抢劫、抢出租车司机财物、拦路抢夺、诈骗、扒窃、盗窃机动车、盗窃助动车、盗窃车内物品、敲诈勒索、聚众哄抢等。可以预测,如果对外来人员、车辆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打击缺乏针对性、持续性,街面侵财犯罪还将逐年上升。当前上海街面侵财案件情况 2000年上海街面侵财犯罪立案数比1999年上升5.3%,占当年侵财犯罪总数的33%。突出情况是: 尾随拦路抢劫、抢夺从金融机构取款人员的案件 2000年此类案件比1999年上升69.7%。从概念上讲,尾随拦  相似文献   

14.
打击抢劫、抢夺等多发性犯罪专项斗争开展以 来,特别是侦破大会战以来,山西省晋中市公安机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针对本地抢劫、抢夺等 多发性犯罪的规律特点,科学分析全市社会治安形 式,紧紧抓住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暴力性犯罪、多 发性侵财犯罪以及黑恶势力犯罪等治安热点问题,突  相似文献   

15.
金非 《江淮法治》2009,(21):54-54
多发性侵财犯罪是指盗窃、抢劫、抢夺等发案率高、危害面广、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犯罪。2006年以来,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检察院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刑事案件中,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占到30%-40%,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抢劫、抢夺、盗窃案件在人民法院所受理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两抢一盗"案件是高发性犯罪案件,它既侵犯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又危害到人身安全,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试从"两抢一盗"案件高发的成因入手,并提出对策,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2002年以来,广东省江门市公安局新会分局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巡警战略”为先导,以“科技强警”为依托,以“人本战略”为保障的专业化精确打击工作新路子,化被动为主动,使发案逐年下降,辖区治安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当年即比上年刑事发案下降25.4%,破案率提高14.3%;2003年以来,呈现刑事发案稳中有降、打击力度逐年增强的良好态势。2001年,新会区刑事发案达到历史高峰,“两抢两盗”(抢劫、抢夺、盗窃机动车、入室盗窃)占发案总数的70%,群众没有安全感。面对严峻局面,分局党组经过调查研究认为,随着犯罪因素增多和犯罪多元化,出现了案件总量多、跳跃式和大跨度流窜作案多、智能化和专业性犯罪多,特别是“两抢两盗”案件成为突出问题,而我们墨守陈规沿用原来的  相似文献   

18.
张丽 《法制与社会》2014,(16):80-81
侵财类案件,主要是指以盗窃、抢劫、抢夺、诈骗钱财为代表的发案率高、危害面广、严重侵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19.
受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两抢一盗"犯罪屡禁不止,并呈高发态势。随着农村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外出务工农民占"两抢一盗"总人数的比例呈上升态势,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老百姓反应最为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本文以沾化县农村"两抢一盗"犯罪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犯罪特点、趋势,并就如何防控农村"两抢一盗"多发性侵财犯罪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总体上看,维吾尔族人在内陆省份违法犯罪的特点是以侵财类犯罪为主,其他类犯罪为辅,多为团伙型犯罪,犯罪成员低龄化,使用“隐语”掩护犯罪,易用暴力或自残方式抗拒案件处理。犯罪以侵财类为主,其他类为辅最常见的是当街扒窃、抢夺、抢劫和入室盗窃,其次是打架、斗殴、流氓、贩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