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颜玲 《求索》2012,(4):196-197,212
绕过阿甘本,我们就无法理解时人所说的例外状态。阿甘本以本雅明超越施密特,从三方面构建了自己的例外状态空间:法律效力空间,主要强调例外状态是对法律的一种悬置;权威与权力互斥、互补的空间,着重阐释例外状态中两个主体之间的运作机制;以生命为基础的常规空间,重点凸显例外状态与生命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基础,阿甘本提出了一种真正的例外状态——弥赛亚例外状态。  相似文献   

2.
"代汝节"是嘉绒藏人最为重大的年度仪式,其仪式过程与神话意义所显现的"神圣历史",对于嘉绒历史上王权观念之辨析极为关键。这种介于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王权观念恰是藏彝走廊社会人文特质的一种反映,也是地方封建的文化前提和政治结果。其对反思当代西方学界基于神圣王权而衍生出来"绝对主权"之学说,以及基于中国历史现实建构一种更为包容的社会理论,均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论本雅明的灵韵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美国最大代表的弗里德里希·杰姆逊称为“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评论家之一”[1]的瓦尔特本雅明,以其机械复制艺术理论著称于世,他独创性地提出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分在于“灵韵”(Aura)的有无等观点。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于“灵韵”。但对这一重要概念,本雅明语焉未详,就像艺术“灵韵”自身特质一样模糊朦胧,迷离惝恍。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下简称《作品》)一文中,本雅明对“灵韵”只作了两种描述性的定义,先就“历史事物(对象)”即艺术作品角度提出:“复制过程中所缺乏…  相似文献   

4.
董娟 《前沿》2012,(16):47-48
本雅明的历史观与文学观是可以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的互文本.本雅明断裂的历史观在文艺领域表现为对“震惊美学”的追求;其群众史观,要求文艺应该表现大众的生活并且能够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同时其历史救赎思想,注重体验与阐释,这也是本雅明赋予文艺批评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中某些物,因为与个人或群体的长时间接触或代代流传,人们逐渐将其与自己的历史、认同、情感等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这些物获得了超越其功利性使用价值的神圣性。在此将这些物称为"微文物"。"微文物"通过"转喻"机制获得神圣性,具有"不可异化"的特点,构成了抵抗货币同质化力量的异质性孤岛。"微文物"的存在,使人们对同一个物具有不同价值判断,形成了一种价值悖论。在现代社会,"微文物"式微,人们的时间想象更多以民族共同体为单位。"微文物"的研究,揭示了一种从时空角度对神圣性展开分析的视角,从这种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切入对更广泛的社会现象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新世界观,而且是一种新方法论。它实现了历史和唯物主义的真正结合,实现了彻底的历史意识和彻底的唯物观点的内在统一。从马克思的几个比喻谈起,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探寻那些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这门"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吕俊彪 《思想战线》2011,37(3):90-9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同时蕴含着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人类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性源于其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共同意识的象征物,具有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天然属性"。然而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必须在世俗生活中寻找现实的社会基础,以获得传承与发展的无限生机。如此,神圣与世俗的通约,也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一项艰难的悖论性抉择。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要政治判断,意味着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意义的阶段。只有认清"新时代"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历史方位,把握其与"旧"阶段相比呈现的新特征,才能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一、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来看,"新时代"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谷逐步走向振兴的新时间段  相似文献   

9.
本期推介     
<正>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李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性——从自然与历史的统一来理解》一文中认为,如果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唯物主义",理解这"特殊"二字就成为阅读和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课题。马克思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必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托于施莱尔马赫在《论宗教》一书中的基本论述,试图阐明施莱尔马赫有关神圣目的的理解和看法。文章第一部分将集中论证《论宗教》一书中包含有一种明显的有关神圣目的的人文主义理解,即上帝意图在个体中发展出一种不受限制的自我行为,以及一种相伴而生的开放性和接受性,以便为救赎和人性的道德完善做出贡献。而文章的第二部分将继续论证《论宗教》中的这种神圣目的最终不过就是上帝的自我显现。  相似文献   

11.
"党管人才原则"是党中央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做出一项重大决定。要想实施好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就需要全党,尤其是党的各级负责人,完整、准确地理理解掌握好"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内涵。这是我们付诸实施的理论基础。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对"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诸多的界定。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为:  相似文献   

12.
罗素曾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唯物主义",理解这"特殊"二字就成为阅读和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课题。马克思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扫除传统唯物主义的障碍,达成目的的方式便是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中自然与历史的关系,论者要么仍旧分割自然与历史,要么在阐释自然与历史的统一时,只取自然或历史一端。更恰当的理解方式可能是,既保持自然与历史两端的分别,又坚持二者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早期,人们将"权利"看作是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是一种来自于上帝的神圣的天赋权利。无论美国的"独立宣言"还是法国的"人权宣言"都明确地对人的这一权利作出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史中,对"历史"概念的追索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滥觞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便是以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为中心的。卢卡奇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历史思想的得失分析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定位为一种生成性存在和动态功能结构,从而用历史辩证法来剥离资产阶级社会意识的"物化结构"。然而,由于他以黑格尔式的抽象逻辑设定来座架历史概念,不能透视马克思历史观的广义与狭义层面的区分,不能理解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所体现的历史观的真实意蕴,因此其逻辑运演的深层仍是一种抽象的思辩,最终无意识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重思青年卢卡奇的历史逻辑,对于理解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不断走向人本主义、实践主观化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世纪行》2021,(5)
正细细品读完《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这本书,我掩卷沉思,感受颇多。这是一本厚重权威的书。百年大变局是一个大命题,作者用大视野、大谋略、大手笔,全面揭示、权威阐释了"百年大变局"形成的历史逻辑、内涵本质和深刻影响。这是一本启迪思想的书。从历史、当下、未来多个维度、多个层次阐释"百年大变局"形成的历史逻辑、内涵本质和深刻影响,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为我们深入理解"百年大变局"提供多元解析路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揭开了意识形态内涵的神秘面纱,并把这一概念推进到大众视野。然而,不少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虚假的意识"、"颠倒的意识"这一解读维度之中。实际上,马克思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强调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在思想意识中的系统反映。它是一种属性,而不是实体。要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逻辑内涵,应当关注以下维度的分析:认识论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阐释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征;价值论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本质;社会学意义的意识形态,主要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其来源、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女校学潮中学生的心理及其得以产生的日常情境与历史环境,试图探讨宏观层面的社会历史对学潮学生的主观性倾向和"捍卫人格"的精神气质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个体心理与宏观结构的关联,才能对学潮女学生的言论与行事有更为共情式的理解。学潮女学生经常提到对"人格""女子人格"的捍卫。"人格"作为一种话语,除了表达女学生面对外部环境、捍卫独立与自由的社会性意涵,还具有对于历史上传统女性缺乏"人格"的克服与超越;同时,捍卫人格的学潮实践在伸张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包含了对"女子人格"这一群体权利的维护。这四重内涵共同构成了此一时期女学生对于自我的整体性认识,对于理解近代新女性的自我与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物质生产"的表述不能准确表达马克思的"生产"概念的具体内涵,马克思的"生产"概念的具体内涵与准确表述是"物质生活的生产",这一概念把生产与生活内在结合起来,由此获得了一个现实地理解与批判地剖析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历史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9.
杨镇源 《求索》2010,(2):108-109,88
瓦尔特·本雅明抱着强烈的救世心态,试图通过建构哲学意义上的“纯语言”来终结现世语言的混乱和歧义状态。然而,对本雅明这一哲学思想的传统解读要么局限于其字面上的神秘主义救世论,要么陷入解构主义的语言虚无论。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立足于实践的建构主义号召。他试图彰显语言的“他者”,以此来促成不同民族语言间的对话,从而建构人类语言的通融状态。由此,我们得以剥去本雅明哲学思想在字面上的神学外衣,发掘出其对语言建构的现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体而言,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存在着四种姿态:批判、利用、理解和欣赏,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阿多诺和利维斯主义者、本雅明和萨特、威廉斯和霍尔、费斯克。这些姿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研究立场、思考路径、认知水平、解读模式和言说策略,也标志着知识分子身份从现代型到后现代型的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