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以吏为师"是李斯的发明,经秦始皇认可,便成了秦朝的国策,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二私学起于孔子,但他的学说在当时始终未被各国君主采纳。他虽然东跑西颠儿,游说诸侯,  相似文献   

2.
兰碧仙 《求索》2011,(6):252-253,47
《睡虎地秦墓竹简》写成于战国后期至秦始皇时代,虽远非秦律之全部,但透过该法律条文可看到秦国关于政治、经济等基本政策。秦国虽遵循法家的"重刑主义",立法缜密、细致。但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上看,秦律并非皆为苛法、暴政,《睡虎地》也体现了秦国的利民政策,甚至与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历史上 ,“权”与“法”的矛盾 ,一直是治国为政者头疼的问题。毫无疑问 ,产生法治思想的久远 ,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骄傲。“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这作为法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在战国时代就提出了。韩非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 ,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建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完整的法治理论。他主张法令一经公布于众 ,就具有不可违背的威力。“境内之民 ,其言谈者必轨于法。”既重视立法 ,又重视法律的效力。这些思想作为法家学派的理论 ,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追溯历史 ,它对中国封建统治确实产生过积极影响 ,并断断续…  相似文献   

4.
早期秦文化是在对华夏文化认同、对西戎文化采借和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中逐渐形成的。战国时期,秦国在内外交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文化创新之路,而商鞅以法理政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与秦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国家公利哲学理念相契合。在秦孝公支持下,秦国将商鞅之法推向全国,在制度建设、道德伦理、社会风俗等方面实现了秦文化变迁的突破和转型,从此确立起以国家公利哲学为指导,以法家治国理念为政治策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责任伦理为道德规范的秦文化模式。此种文化模式对于秦国力挽狂澜,最终实现统一全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秦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为后世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曹胜高 《长白学刊》2012,(1):146-148
当前的道德困境,使得我们有必要反思文化的社会属性:我们习惯强调群体的文化共识而忽略了个体的文化自律,使得道德建设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习惯强调文化自上而下的教化而忽略了作为个体的自化,使得流于空洞说教缺少自我省思;习惯强调"以吏为师"而忽略了"里仁为美",即不能从理论宣示达成风俗之美。未来的文化建设,需要注意处理好上述三个关系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6.
曾晓霞 《人民论坛》2012,(14):138-139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道之广大,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将其列为"三玄之一",后世视其为一切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以卜筮解卦为内容,为卜筮之天书。《易经》虽晦涩难懂,但对日本思想政治文化却影响深远。该文着重对《易经》在日本社会的传播及对日本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进行梳理分析,以图对理解日本的文化现象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吴礼明 《人民论坛》2014,(8):129-131
商鞅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商君书》中,其在法律起源、法律变革、刑法的功用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文章探究了《商君书》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法律思想的制度化,认为对《商君书》的法律思想及其制度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对秦国的强盛历程进行客观关照,并且有助于深化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商鞅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商君书》中,其在法律起源、法律变革、刑法的功用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文章探究了《商君书》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法律思想的制度化,认为对《商君书》的法律思想及其制度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对秦国的强盛历程进行客观关照,并且有助于深化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李河 《长白学刊》2014,(5):120-123
《文化多样性公约》是以法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第二集团与美国在文化政策方面进行博弈的成果,是法国等国将其文化诉求转化为国际文化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公约》设立的"文化多样性国际基金",其主旨是按照"地域均衡原则"资助全球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项目。但从四年来的项目评审结果来看,获得资助的项目多半来自与法国关系密切的国家。这表明,《公约》评审背后不乏国际政治运作的因素。中国需要认真评估"文化多样性"观念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后果,从国情出发,构建一个明确的、态度积极的对外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毕耕  马岚 《学习与实践》2015,(3):129-134
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新青年》作为宣传平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中国思想启蒙、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的启蒙思想一直都认为是民主与科学,但实际上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探讨青年文化、东西文明、反孔非儒、文学革命、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新青年》以思想启蒙为旨归,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批判,宣传启蒙思想及民主、科学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启蒙主题,呈现出"多元变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青年团的任务》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其表面上彰显的青年教育思想,更在于它蕴含着列宁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认识论基础以及对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舍的两种认识之间的思想张力。一方面,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通过阐释其辩证和实践的认识论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作了理论准备;另一方面,在《青年团的任务》中,也存在着列宁对哲学和经济学认识的内在张力。即在哲学认识上,列宁已经用辩证和实践的认识论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备了将其取消的认识条件;但在经济学认识上,列宁却还停留在认为这个政策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唯一方式。在《青年团的任务》之后,列宁的哲学认识推动了他经济学认识的发展和转变,并逐步瓦解了"战时共产主义"的认识基础,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开始逐步形成。所以说,列宁在发表《青年团的任务》的同时,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相似文献   

12.
血亲复仇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但却因家国文化、儒家孝仁思想、侠义之风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汉唐时期的立法除短暂施行的《轻侮法》外,虽然对血亲复仇严令禁止,但在"以孝治天下"和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政策下,实践中出现了曲法为情和合法悖情两种不同处理方案。以史为鉴,当下应当以司法公信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司法公开与论证说理,建立被害人心理疏导机制,从而深化公民法治信仰,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从文化根源上防范血亲复仇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是知名作家、评论家、新闻学家张育仁先生的论著之一。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新闻思想史和抗战文化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文化批评活动,著有《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抗战电影文化论》、《炼狱中的生命哲学》,被《20世纪重庆文学史》评价为"以冷峻的现代理性精神和公共意识从事文化和历史反思与批评的学者型作家"。本书将重庆抗战这段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置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思想发展史和国际信息战、心理战的多重视角来进行学术考察,同时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以及多侧面、深层次的追询和阐释,其思考领域广泛涉及到与新闻和文化传播活动有关的战时政略与战略、战时新闻理论与新闻政策、战时新闻统制思想与新闻自由等重大学术问题,并一一作了细致的审理和独到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正>一般而言,教师的发展可经历由低至高的五个阶段,即"长者为师""吏者为师""知者为师""能者为师"和"觉者为师"。所谓"觉者"指达到觉悟之人,而"觉者为师"是对教师专业化困境的一种超越,强调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自觉、对自身使命的担当。军队政治干部也承担着教育引导广大官兵的重要使命,应汲取"觉者为师"的理念,自觉守护强军兴军的理想信念、自我完善的生命追求、引领官兵的职责规范,以最大程度地激发  相似文献   

15.
商鞅变法与中国传统法制的初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并非一脉相承,夏、商、周三代原生的礼治法律传统至战国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其最为典型的事例即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在全新指导思想和法律原则基础上建立了体现法家法律思想的专制法律制度。"徙木赏金"是商鞅变法的预备措施,商鞅的这个行为有特定的用意即愚民,又包含了他将推行的法律制度将会具备的基本要素,并且预示了变法的后果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智慧城市是近年来全球信息化政策的热门议题,已有至少200个中国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规划。中央相关部委虽然政策进展不一,但已进入重要政策议程。技术与管理专家积极参与不同层面的政策过程。虽然政策主体的信念各有不同,但由于面临协调和竞争压力,互补的"信念"便形成缔造智慧城市的政策"联盟",并分享信息化变种的收益。在政策话语中形成了"以城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两种对城市的基本认知,由于缺乏制度设计,也带来建设困境。基于文化分层的顶层设计分析框架或可提供破解思路。摘要:  相似文献   

17.
<正>古道与文明,这是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南华被称为道路博物馆,这应该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据光绪《镇南州志略》记述:镇南(今南华)在战国时已属滇国。《汉书·西南夷传》目:"秦时,使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括地志》云:"五尺道在郎州。"考郎州,即今云南县地,镇南去云南县(即今祥云县)不远,秦时应已通道、置吏。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从严治党作为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常态的重要抓手,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并对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表现为:一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路径是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二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于治吏;三是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口和必须始终紧绷的一根弦;四是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焚书、坑儒使统一后的中国从思想上到政治上都进行了一次肃清,定法家为一尊。这两个事件虽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也使得秦国从政治思想上排除了儒学的干扰,完成了思想的统一,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其历史必然性以及合理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春秋》公羊学"大一统"思想一直被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石而受到诸多批评,但《春秋》公羊学家对"大一统"思想的阐释并不是如我们当前的阐释那样,相反,按公羊学家的阐释来看,"大一统"思想其实更是一种具有文化多样性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