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基本内容,这一主题明确回答了中国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怎样塑造国家形象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塑造大国形象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其基本特征是人民性、整体性、开放性。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形象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作出了顶层设计,而且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应以此为指导,有步骤地进行国家形象塑造,努力向世人展示我国良好的大国形象,切实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良好的形象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繁荣富强。""我们要以品牌战略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支撑品牌战略,切实抓好商标、质量、标准、管理等品牌基础工作,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发展制度,着力提高企业的创牌能  相似文献   

3.
提升产业国际安全的重要抓手之一是推动中国企业创建世界一流品牌。"中国制造"面对的全球市场分为优势细分市场、竞争性细分市场、包容性细分市场、陷阱细分市场,应针对不同海外市场制定精准化国际营销战略;根据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垂直、水平维度,区分海外市场的文化价值观,塑造中国品牌人格形象,提升品牌文化魅力;聚焦在国际优势产业创建世界一流品牌,打造全球样板产业,提升中国产业国际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制造业转型升级一直是热门话题。近两年,中国游客抢购日本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等新闻频现报端,再次戳中"中国制造"的痛点。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就广西而言,当前,在正视制造业短板的基础上,如何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实现"广西智造"的完美蜕变,已成为  相似文献   

5.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主要原因是企业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原创性产品和技术不多,生产和使用中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质量安全事故时  相似文献   

6.
凭借增长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崛起的中国对全球华人尤其是海外新移民产生了一种辐射源的作用。中国的壮大唤起了海外新移民的族群意识,促使该群体在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祖籍国中国的发展动态和国家形象。以留学生和技术移民为主要代表的华人新移民对中国国家形象总体上持一种积极的评价;同时,他们从跨国行为者的角度,借助现代媒体等渠道对中国的内政外交表达了自身的观点,鞭策中国塑造大国形象和民族尊严以满足其成就"主流精英"的心理诉求。华人新移民对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使之在维护和优化中国形象以及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穆希 《创造》2016,(10):16-17
正中国经济要想再创辉煌,就必须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以质量的提升来"对冲"速度的放缓。我们正迎来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质量"一词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如此广泛和密切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等系列重要论述和李克强总理提质增效升级、开创"质量时代"的新要求,指明了我国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根本取向。  相似文献   

8.
品牌,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体现.截至目前,我省共5家中国质量奖提名企业,44家省长质量奖企业,336个河南省名牌产品(三年有效期内),6个园区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省品牌发展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要求相比,仍在数量、价值、科技含量、管理基础方面有不小差距.  相似文献   

9.
王芳 《人民论坛》2013,(10):248-250
国家形象是其他国家对该国的一个认知,它在历史中不断重建与塑造,其最终目的是要符合国家利益,当代中国大国形象的塑造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笔者通过分析当代中国大国形象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政府在塑造大国形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中国大国形象建立的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陕政办发[2015]11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论述和中国质量大会精神,引导和鼓励广大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依据《陕西省名牌产品认定办法》,经专家评审、市场调查及省质量强省工作推进委员会全体会议审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国际市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品牌建设既是提升我国  相似文献   

12.
酷日本     
《时事报告》2012,(1):69
"酷日本"是日本针对海外受众打造的国家形象和品牌战略。概念中既包括日本料理、茶道、歌舞伎等传统文化,也包括动漫、游戏等现代流行文化,还包括汽车、电器等产品形象。"酷日本"希望通过宣传日本软实力,提升上述各类品牌附加价值。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提出  相似文献   

13.
正"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制造业提出的行动指南。中国制造业要成功突围并迈上发展新台阶,需要培养大量的工匠人才。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培养个性化的、有特色的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针对和满足不同社会需求企业行业需求。为了解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重点调研。调研结果显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企业借助战争赔款回到东南亚,迄今在该区域的经营已有70多年。这期间,日本产品经历从“大规模的抵制浪潮”到“为东南亚民众所喜爱的国际品牌”的转变,日本国家形象也经历从“经济动物”到“最信赖”国家的转变,这背后离不开日本企业不断调整和改进社会责任实践。通过分析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在东南亚的发展演进,可以看出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在理念上、内容上、手段上和对外宣传上都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责任体系,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与东南亚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中国企业应学习借鉴其有益经验,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塑造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7,(11)
<正>质量品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集中体现企业竞争能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就提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  相似文献   

16.
正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是我们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建设品牌强国,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为建设品牌强国、打造民族品牌指明了方向、目标、任务和路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国家形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这一思想内蕴着习近平对当代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理性思考,是指引当代中国对外宣传工作、全面塑造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基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7,(17)
<正>伴随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品牌价值向"高端化"和"精众化"转型已迫在眉睫。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打造知名品牌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成为主导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力量。业内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宜积极释放创新动力,在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及设计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品牌塑造和传播经验,打造一批在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公益形象、商业信用方面可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大牌,以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遵循着国际关系互动的政治定律,也呈现着国际体育交流的独特意蕴。参加奥运比赛、夺得奥运金牌、主办奥运赛事等有力地推动中国在国家身份认同、国家荣誉培育、国家实力彰显等方面的进步;但通过奥运会来建构国家形象,无法彻底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形象的误读和曲解,也无法立即满足国内对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迫切期许。面临全球体育问题的频发和全球体育治理格局的变革,中国应主办好国际体育大赛,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体育援助,不断获取国际体育话语权,增强体育事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努力建构并维护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