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赴外考察宪政,“以期择善而从”,1906年清政府“仿行立宪”,中国政治的发展就被纳入到了宪政的不归之路。2004年,我们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中国的宪政整整历经了100年,百年的宪政之路可谓几多欢乐几多愁,盘点百年积淀的宪政资源,对我国进行政治制度创新,建设宪政民主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保守秘密到公之于众 1911年11月,清政府公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明确:"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中国百年预算制度由此开启。20世纪40年代,延安边区实现预算民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宪政发展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中国的“宪政世纪”,自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开始,中国走上了探索宪政发展的漫漫长路。无论是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还是北洋政府、民国时期确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尽管从形式上以宪法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政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创造了法律依据,但从实践来看,政府的政治反动性始终无法保证宪政的有效实施,人民权利也仅仅是一纸空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产生出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维  相似文献   

4.
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至今年已愈百年,因此有必要以更加客观的心态来观察清末宪政的道路。清末宪政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清末宪政以法典化形式开创了中国宪法的历史;清末立宪的成果多为中华民国所继承;清末宪政运动提高了民众对民主宪政思想的认识,向其传播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清末宪政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的可贵开端。充分认识清末宪政的成就与不足,反思晚清政府选择的宪政模式对百年来中国宪政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甘肃理论学刊》2014,(6):F0002-F0002
刘志刚河南汤阴人。法学博士,博士后,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基础理论。长期关注宪法诉讼制度、基本权利、宪法与民法的关系、法律规范的冲突解决方法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法学类核心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主要著作:《立宪主义语境下的公法问题》;《立宪主义视野下宪法与民法的关系》;《立法缺位状态下的基本权利》:《法律规范的冲突解决规则》。“宪法私法适用的法理分析”、“立宪主义的人性分析”、“政治冲突的司法解决与宪法裁判的政治化倾向”、“特殊权力关系下的宪法权利”、“司法审查视野中的诉的利益”等。  相似文献   

6.
《人大建设》2010,(3):51-53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少宪法,从晚清政府匆匆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到袁世凯北洋政府时期的《天坛宪草》,再到沦为独裁者遮羞布的《中华民国宪法》,都曾经风光无限。但是,它们从来没有给中国带来过真正意义上的宪政。  相似文献   

7.
董和平 《求索》2014,(4):122-128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对后世宪法立法与宪法学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其缺乏深入具体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标签式的政治地位评价,而少有具体地专项分析。本文跳出对《大纲》的宏观政治性评价,从《大纲》对中国立宪思路和立宪技术演进、宪法学基本范畴引入和宪法学说形成、宪法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以及宪法学研究方法改进等角度的现实影响来总结分析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官示。  相似文献   

8.
1982年宪法的制定源于邓小平的建议.鉴于中国历史所发生的巨大转折,以及经过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仍然无法反映这种转折,邓小平提出了对1978年宪法进行全面修改的建议.1982年宪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邓小平的立宪意图和立宪思想.它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所实现的重大历史转折,体现了邓小平“公民权利优先于国家权力”的权力观和政治哲学,载入了邓小平代表中央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所确认的“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 195 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历次制宪或修宪都蕴涵许多令人回味和沉思之处。宪法的荣辱与悲欢 ,折射出宪政的坎坷与功效 ,也表达了执政理念的变迁。 5 0年宪政命运 ,注释着一个历久弥坚的道理 ,宪法命运与国家命运、公民尊严休戚与共 ,即宪政兴 ,天下治。宪政的建设性框架194 9年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奠基礼。195 4年 9月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成为“立宪治国”的良好开端。这部宪法由序言、正文两个部分组成 ,正文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四…  相似文献   

10.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建立的是一种以英国议会制为蓝本的君主立宪政体的议会内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相比《钦定宪法大纲》相对进步。其初步确立了宪法的制定、修改、颁布等相关制度,在中国第一次使宪法具有了形式上的根本法意义。但是,由于君主权力没有被完全虚化,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  相似文献   

11.
掉入陷阱的清末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掉入陷阱的清末宪政中共宝钢党校杨小川博士“预备立宪”、“筹备立宪”、“君主立宪”、“假立宪”、“伪宪”、“立宪运动”和“宪政”等是人们对本世纪之初,即1905年以后5年间由慈禧发起的那场政治改革的不同称呼。过去普遍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专制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12.
“宪法一中”是指依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国民党在退踞台湾后一直坚持“宪法一中”的立场。在四次修改《临时条款》和七次增修“中华民国宪法”后,“宪法一中”的核心立场仍然未变,但增加了“一国两区”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3.
民办教育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制定一系列法规,鼓励扶持民办教育。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社会力量办学做出原则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并在自愿的  相似文献   

14.
袁国芳 《新东方》2004,(1):22-24
民办教育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制定一系列法规,鼓励扶持民办教育。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社  相似文献   

15.
简述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立法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条、《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亦然。这些立法除享有一般地方立法的职能外 ,还具有变通职能。作为总的变通立法授权 ,《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 ,对法律和行政…  相似文献   

16.
方栓喜 《北京观察》2003,(10):57-58
现行宪法有些部分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修改宪法已势在必行。究竟如何修改,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鉴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际,宪法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抓住宪法的精神实质,从规范公民权利入手。其一、宜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以往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将人权问题视为西方的“陷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共十五大、十六大都肯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原则和价值观念,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我国政府先后于1997年和1998年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  相似文献   

17.
民族自治地方民族立法滞后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自治法)第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宪法》和《自治法》的这些规定,就是从法律的角度上明确了国家赋于汉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一种特定立法权,具有特殊而又广泛的自治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立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在近代中国,宪法的权威最终不可避免地沦丧,问题关键就在于地方法制尚未健全,地方社会尚未建立,或者说,制宪权的行使没有真正的地方性基础。近代中国,被认为是一个宪法的实验室,它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宪法模式,例如清末的君主专制式宪法《钦定宪法大纲》、君主立宪式宪法《十九信条》、民主共和式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威权体制式宪法《中华  相似文献   

19.
香港问题的由来,是近代史上一系列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 1、1842年,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节》,割占香港岛。 2、1860年,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南端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3、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  相似文献   

20.
魏爱莲 《理论月刊》2003,(11):49-50,67
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宪法十七条》,体现了中国儒学原则问题,如君权至上和以礼为本的原则、“和”的原则、仁政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