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振美 《唯实》2001,(2):12-15
道德赏罚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从古至今都在树立道德的权威、促进社会道德的内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型期的中国,尤其需要在道 德建设中强调道德赏罚.从个人道德的修养(包括个体道德的塑造、内化和道德责任的确立)以及实现社会公正的角度(包括行为的代价与补偿、正义文明理性社会的要求)来看,道德赏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道德动因问题是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考察道德动因,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应进行创新,即超越道义论和功利论的单一化和独断论思维方式,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快速多变,呈现出价值多元的客观现实,人的需要的多重性、复杂性造成了道德动因的多元化:个体的物质利益、感恩、补偿、自我完善、避免惩罚、同情、归属感等都是其重要方面.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应处理好道义和功利、理想和现实、规范和教育等各种关系,优化道德动力供给机制,发挥多层次道德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王继辉 《求实》2002,(1):46-48
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 ,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个体道德建构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 ,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个体道德建构的动力是自我实现的道德需要 ;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是个体道德建构的机制 ;良心和人格是个体道德建构的结果 ;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4.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建设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以实现道德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向与变革。  相似文献   

5.
随着作为生物学概念的反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移植,道德反哺正走向研究者的视野。在一个"后喻"时代,新的道德体系以及传承方式的重构是现实的必然,它的产生有着知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背景。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道德反哺在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价值在于规范、调节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现代社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的分工合作日益发展,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日益加深,社会成员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更加需要运用道德规范调节个人行为,协调社会关系。道德的核心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公与私的道德观念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质是反映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协调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从政道德要求领导者"为政以德",以从政道德约束规范权力行为.高尚的从政道德人格是靠严格的从政道德自律来实现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自律主要包括领导者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它既是从政道德信念调控的深入,同时也是从政道德信念调控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责任是基于党政领导干部身份角色的一种道德责任形态,它是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的道德基础。这种道德责任应当具有先进性、自觉性、公共性、政治性和契约性等特点。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责任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时代性课题。提高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责任素质既要从客观上强化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又需要从主观上强化党员干部的自我修养,增强道德责任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敦化的美好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好道德的社会功能,伦理道德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之间相互和谐的精神基础,当前要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创新道德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机制构建:当前中国行政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切实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当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长远来看,行政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需要构建包括正确的价值引导机制、系统的教育培训机制、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大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的依法行政机制、有效的激励惩罚机制在内的行政道德建设机制。而这六种机制是互依共进、密不可分的有机逻辑整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能力看作本质力量的表征,并从个体能力的实现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确证本质力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能力和需要能力发生了全面异化。一方面,劳动异化造成主体压抑,引致自由自觉劳动能力的丧失和全面发挥个体潜能条件的匮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仅仅以物为中介的社会关系带来需要的异化,并由此产生货币崇拜,即货币成为人外化的能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从扬弃私有财产出发,旨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对主体能力的重新占有和个体才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人际目标和人际技术是老子人际思想的基本内涵。老子构建人际关系的目标侧重于实现个体社会意识的觉醒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以静己修身、救人利物为途径,其中,静己修身是核心。老子的人际技术是为其实现人际目标服务的。由于"道"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老子眼中,只要是合于"道"的技术就是好技术。老子共有三大人际技术:道法自然、容公道久、曲全枉直。尽管老子的某些理念经常被人曲解、误用,但其超然的人生境界和高明的处事哲学至今仍值得人们琢磨和效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观念中对道德的社会和道德的个人的培育往往有失偏颇,甚至出现道德社会和道德个人之间的断裂,这直接影响着全面道德建设的进程。因此,道德社会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道德个体、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实践中,应打破道德社会自然生成论,打造良性社会制度统领下的个体道德建设,促使道德社会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 ,在领导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党的三代领导极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一、确立了军事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把军事道德纳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 ,突出了军事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二、丰富了战争与和平的道德观。在“和”与“战”的标准上突出了国家、民族利益 ;在“和”与“战”的价值选择上 ,突出了“以和抑战”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 ,突出了战争对社会主义建设危害的认识 ,表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的慎战思想。三、深化了对人与武器关系的道德认识。明确指出了在“人与武器”关系中的“人”是有道德的人 ;提出要用军事道德作为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道德保证。四、完善了军事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及其当代道德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与死本能是两种并存对立的本能。两种本能间的矛盾斗争是生命和文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建立在意识心理学基础上的传统道德的根本问题是:想发扬生本能,拒斥死本能,但死本能又死死纠缠住生本能不放。这是传统道德的困境,也是人类文明的困境。建立在无意识心理学基础上的新道德将整体性作为基本取向,将同时接纳生本能和死本能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原则,并把二者整合在一起,从而建立统一和完整的人及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6.
道德治腐是中外政治权力制约的共同选项,这种选择基于公共权力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道德使命及道德合法性。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以道德制约权力在人类政治实践中一直延续至今,并赋予其一定的必要性和道德抱负。以道德制约权力含括着重塑公域道德原则、美德维度的道德教化与规范维度的政治制度伦理化求索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道德法律资源交流中,确立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任何伦理道德体系的形成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意识形态西方化并不是解决我国现时道德建设问题的途径。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用实践的勇气,扬弃泛道德化和泛法律化的两种倾向,确立德法相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尼采批判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其道德哲学实现了道德理念上的三个根本转变:从宗教道德转向市俗道德;从奴隶道德转向自主道德;从消极软弱的道德转向积极向上的强力道德。虽然尼采站在精神贵族立场上渲染的某些种族主义观点曾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所利用,起了很坏的作用,但他所倡导的强的道德观,代表着一种创造的、进取的、不停地超越的、无神论的道德理念,确有其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调节机制,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内在地要求将道德贯穿于市场主体 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实现道德对经济的支持力。道德对经济支持力的存在必然要求我们对道德资源 加以开发,培养市场主体全新的经济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20.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有效地实施公民道德建设这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就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并把弘扬延安精神与道德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