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不仅需要护照签证手续齐全,而且必须有中国劳动部门出具的就业许可。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打黑工"现象也多了起来。继珠三角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也成其掘金首选地。  相似文献   

2.
王猛 《法律与生活》2010,(19):19-20
在我国“民工荒”的背景下,一些东南亚国家平民通过各种地下途径,进入我国非法就业。记者调查发现,继珠三角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或将成“洋黑工”的掘金首选地。  相似文献   

3.
高淳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端,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服务枢纽和高端制造业配套基地。近年来,高淳区陶瓷、造船等行业蓬勃发展,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为妥善解决纠纷,高淳区司法局坚持以"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开平转型     
肖黎明  宋华安  张弛  王磊磊 《法人》2009,(9):38-41,44
区域经济的崛起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牵引和示范作用,从珠三角经济圈到长三角经济圈,众多块状经济不断以各自的优势引导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引擎”,唐山市正处于这个引擎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庞伟 《刑警与科技》2007,(6A):28-30,32,34,36,37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增大,长三角地区尤为突出。据统计,2000-2006年沿海三大经济圈GDP占全国份额由42.52%升至48.31%。其中长三角由21.43%升至24.91%,提高3.48个百分点,而珠三角和京津冀分别提高0.92和1.3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和要素资源呈现向长三角地区集聚的势头。[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增大,长三角地区尤为突出。据统计, 2000-2006年沿海三大经济圈GDP占全国份额由42.52%升至48.31%。其中长三角由21.43%升至24.91%,提高3.48个百分点,而珠三角和京津冀分别提高0.92和1.3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和要素资源呈现向长三角地区集聚的势头。安防产业也伴随着经济的梯度发展,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安防产业又一重要研发和制造基地。自2000年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长三角安防企业发生嬗变,目前该地区集中了全国安防产品约20%的制造总量,65%的监控压缩板卡和45%的DVR制成品总量,出现了一批亿元级甚至十亿元级的“航母”企业,安防产业每年正以4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而推动这一地区安防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中国经济的梯度发展和长三角内外资安防企业研发制造的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本次论坛以"十二五规划与律师业发展"为主题,大家齐聚青岛,共同探讨"十二五"规划为我国律师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提出的新要求,共同谋划"十二五"时期律师工作,共同展望我国律师事业的发展前景,这对于促进我国律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夏长虹 《法制与社会》2010,(29):121-122
目前,我国"内部行政行为"是不可诉的,而通过对"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依据的分析,以及对其理论基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考察,我国"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基础理论——"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已经不符合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实际。本文认为在此基础上,应冲破我国行政诉讼的藩篱,对任公职诉讼进行初步思考,并构建我国任公职诉讼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当今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一些新的重要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发展的基本态势表现为:在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演进的背景下,长三角跨国公司制造业投资具有环节分工的鲜明特征;随着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产业链联系的逐步增强,外资聚集型经济开始形成;跨国公司投资呈现出大型化、系列化、总部化和服务化等发展趋势.这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促进本土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致命缺陷,也是我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环境行政违法"按日计罚"制度和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是弥补此法律缺陷和遏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当今世界有少数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尽管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与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有颇多冲突,但是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环境犯罪"按日计罪"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一、现状检视(一)国内典型司法协作实践的发展1.长三角区域司法协作长三角区域司法协作最初源于1993年的环太湖地区司法协作会议,共13家成员单位参加。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司法联动协作需求的增加,环太湖地区司法协作会议演变为长三角地区部分基层法院司法协作会议,长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定期召开长三角地区法院工作会议的协作形式。  相似文献   

12.
夏金彪 《法人》2004,(11):36-37
随着中国开放直销市场的临近.一股掘金保健品直销的暗流在中国市场上涌动。但是这真的能挽救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保健品行业吗?  相似文献   

13.
王来 《法制与社会》2011,(16):17-18
我国《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施行,由于国内关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研究并非丰富,故行政诉讼法学的发展仍处在摸索阶段。行政诉讼"程序标的"与"诉讼标的"作为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在我国理论界鲜有提及。本文以台湾地区的学术研究为鉴,对"程序标的"与"诉讼标的"进行简要辨识,意在借以对我国大陆行政诉讼法学研究有所启发,对促进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刑法中,没有"违法"的概念,"责"这个词也很少被使用,这样很难说明罪的整合机理。因此,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中有必要嵌入"违法"、"责"这两个罪的关键范畴,在坚持我国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大陆法系理论的合理成分,完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专门规定"剽窃"行为,"剽窃"行为的判断标准不统一或者不严谨,不仅标志着我国著作权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对优秀创新人才的一种打压。本文讨论"剽窃"的法律概念,探究"剽窃"的认定标准,以冀对于"剽窃"的阻遏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法下的民事诉讼中,"对物管辖"包括"纯正的对物管辖"和广义的"准对物管辖"。"对物诉讼"则可分为"纯正的对物诉讼"和"准对物诉讼"。原告既可以特定的人为被告提起"对人诉讼",也可以"物"为被告提起"纯正的对物诉讼"。在"对人诉讼"中,如果法院无法对被告行使"对人管辖",还可基于广义的"准对物管辖"获得对案件的管辖权。基于广义的"准对物管辖"的诉讼被称为"准对物诉讼",仅对特定的被告具有拘束力。基于"纯正的对物管辖"的诉讼被称为"纯正的对物诉讼",具有对世效力。"对物管辖"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责任的作用,且在一定情形下可以转化为"对人管辖",但"对人管辖"不能转化为"对物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必要借鉴美国法的相关规定,即要求我国法院以被告在我国境内可供扣押的财产为依据行使管辖权之前,应确保该争议与被告财产之间,或者被告与我国之间具有"最低联系"。  相似文献   

17.
左鹏羽 《法制与社会》2011,(22):273-274
张之洞所著《劝学篇》中提到"民权"一词。虽然其民权以君为臣纲为归结点,但是本文试图从民权的含义、民权与民本的关系来剖析张之洞"民权"的内涵,从民权的发展演变以及其应有之意评价张之洞"民权"观,结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儒学的文化传承对清末知识分子的影响论证其合理性与缺点,在此基础上解释我国现实社会民众"话语权"缺失的不利后果,并在与"话语权"的比较研究解释"民权"和我国法治的关系,最后说明民权对我国法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彭娜 《法制与社会》2010,(30):162-163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安全网"、"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卫华  易祖斌 《法制与社会》2010,(32):114-114,116
"公诉权受制"是我国司法实务中现实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湖北省南部地区某县作为调查对象,运用传统方式和互联网,直接收集第一手资料,全面分析多起真实典型案例,探求我国审前程序中"公诉权受制"的原因:认为主要是我国"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检警关系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刘丹  焦守林 《法制与社会》2011,(20):269-270
法律不外乎人情,刑法的规定不能无视人类基本的情感和人性,这是刑法应有的情怀。然而审视我国现行刑法,体现着人类最基本情感的"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却没有相应的法律生存空间。本文在阐述了国外刑法对"亲亲相隐"的关照和"亲亲相隐"在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刑法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