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寓居秦州,写下了数首代笺诗.诗人以诗代筒,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几首代笺诗感情细腻而深厚,将忧国之叹与思友之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隶事用典,巧用对比、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和细节描写,颇具个性化特征,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咏月诗中,比喻句俯拾即是。研究其类型、喻体、审美功用,我们可以看出,咏月诗比喻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式样,经过世代不息的文化积淀,喻体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内容。在“言不尽意”时,诗人运用比喻“立象以尽意”,塑造了鲜明生动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产生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形成了含蓄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孟子号称亚圣,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思想的犀利尖锐和性格的坚韧刚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孟子>一书,则是孟子思想重要的结晶,而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孟子为了论辩而借助于比喻,而大量巧妙比喻的运用,又常使孟子轻而易举地战胜了论敌.<汉语比喻研究史>总结了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比喻理论特色[1].但是,该书对孟子的比喻运用虽有零星描述,却没有象对以上各诸子的比喻理论进行总结性的描述.笔者欲对<孟子>比喻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孟子>比喻研究者有所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们常用这句诗进行比喻。如在五十年代,将资本主义比作沉舟、病树,将社会主义比作千帆、万木。那时候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社会主义则旭日东升,光芒万丈。苏联、东欧骤变之后,人们不再象以前那样引用这句诗了,甚至有的人将这句诗作了反用。这种使人惊  相似文献   

5.
甘肃藏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它包括精深的宗教文化和浩如烟海的民间说唱艺术。甘肃甘南藏族的说唱在传统分类上既有乐曲系(牌子曲),也有诗赞系(鼓书类)说唱。本文主要对甘南藏族乐曲系和诗赞系两中说唱的音乐表现形式和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健美操是集音乐、体操、舞蹈、迪斯科等于一体的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也是以音乐作“诗”、身体作“画”的一项美的运动。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和行动的信息,它以优美的旋律影响着人们的动作和表现力。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音乐伴奏的好与差,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其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比喻,从而使诗词熠熠生辉。文章就其比喻的结构、运用比喻的特点以及运用比喻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投桃报李”《诗·大雅·抑》中记载:“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人把它比喻成相互赠答之意,就是这种“滴水之恩,泉涌相报”之意,在今天,却被有些人反其道而用之,赋予了它庸俗的色彩。前不久,一位朋友向我发出感慨说:  相似文献   

9.
1 诗是人的思想感情流露的行为表现,难予想象生活和语言里失去诗的苍白和荒凉。 应该说,任何诗人的作品不能否定,任何诗里都有发现自己程度不同的象征。诗是生活里音乐部分的感觉,是诗人用真实的感情去反映对生活的发现,力求深刻和独特。诗人的艺术感知和对生活的体验,构成了诗的创作以及诗的意图和袒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比喻意具有流动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比喻意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准确地理解比喻意,必须理解文化背景等流动的语言外部要素。本文主要以惯用句为例考察了日语表达的比喻意,并且强调在日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比喻意的理解,理解比喻意将有利于异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诗人艾青<悼词--为朝鲜独立同盟追悼殉难的朝鲜烈士们而作>一诗题名中副标题即该诗背景迄今尚无专文揭示,偶而涉及到的相关论著也语焉不详.此外.诗文中有"阿里郎"这一晦涩之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对诗文的深刻理解.本文对此作了注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先简要分析了杜牧李商隐之前托物寓怀诗的发展状况及成就,指出杜牧、李商隐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接着从三方面分析二人诗歌的审美特色和成就,首先从同中有异中阐明李杜诗中的悲剧审美特色,其次分析了二人时在处理情与理,物与我,形神关系上所表现的差异,是造成二人托物寓怀诗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指出李商隐在这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最后分析了二人创作思想及人生态度对其咏物诗创作风格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认为杜牧托物寓怀诗审美特征是感伤中的旷放,李商隐托物寓怀诗是执着的悲情.  相似文献   

13.
哲学学二题     
哲学学研究是我国哲学界新近出现的一个学术动向。文章探讨了哲学学领域中的两个论题 :一是有关哲学形态的 ,其中讨论了哲学的体系形态与非体系形态在表现哲学内容上的利弊得失 ;二是有关哲学比喻的 ,其中讨论了哲学的解释型比喻和表达型比喻在哲学文本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最繁盛的时期。其中有许多描写音乐的优秀诗篇,白居易的《琵琶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推为描绘音乐的绝唱,本文以这三首诗,作管窥之测。 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文批注》中,推这三首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其成功的共同奥秘就在于:把难以捕捉描绘的听觉形象,通过五官通感,转化为人们易于接受的形象。令人睹其文,形其象,如闻其声。同时,三篇极品蕴含着作者的个性、风格,除共性之外,又富含个性、各具魅力。 一、三首诗歌、开头有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提出了一个关于"春蚕吐丝"的比喻。这个比喻是一个"较喻"形式的比喻;比喻的喻体源自歌德的戏剧《托尔夸托·塔索》,直接借自西斯蒙第的比喻用法;比喻的"喻解"主要体现为非功利性和能动性两个方面;设喻的目的,一是为了揭示弥尔顿的创作不是"生产劳动"而是"非生产劳动",二是为了揭露那些故意混淆两种劳动的本质区别以掩盖剥削真相的庸俗经济学家。这个比喻为理解"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本质区别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赋予了"春蚕吐丝"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不仅具有强烈的音乐美,诗中丁香姑娘的形象和意境更是是受到后人推崇.《雨巷》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至今闪耀着艺术的光辉,万人传唱而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以秘鲁安第斯高原上的印第安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理特征、民族构成和历史的发展过程的介绍,从多方面分析了印第安音乐的独特的风格,并对现存的多种印第安音乐形式进行介绍,归纳出了印第安民间音乐的一些共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有着与其他艺术共同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因为它们都来自生活.所以说音乐艺术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对于音乐来说,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只是包涵的程度不等,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并通过创作、表演等活动表现了出来.音乐的创作和表现、表演的目的,就是为了欣赏,否则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这里所说的欣赏,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和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共鸣.只有在理性认识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对人类优秀音乐文化的审美与欣赏.  相似文献   

19.
《诗·大序》中有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是说在诗歌、音乐、舞蹈之间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诗歌的美学价值之一即表现在诗歌的音乐性上。用不同语言写出的诗歌对读者产生的审美效应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音响结构方面,即音响结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歌的主旨和灵魂,而修辞则是被运用来传达和表现意象,从而使得诗歌变得完美的主要手法。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诗歌就是以其意象美而著称。在狄更森的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大量比喻的运用,不仅美化诗歌的意象,更提升了诗歌的意境。《我喜欢看它拍击许多英里》就是其中运用比喻性意象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