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长山 《学习月刊》2013,(11):38-38
近读《明太祖实录》,深为朱元璋教育大臣们的喻井、警示、说廉之法、之术、之策生动形象,富有哲理、伦理,从中受到触动,深感朱元璋喻井之廉、廉之有理;示警之廉、触人灵魂;廉政之廉、廉能生威。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要派一批官员到外地建国安民。为教育官员们廉洁、廉正、廉政,朱元璋把官员们叫到皇宫的一  相似文献   

2.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严刑峻法著称,但他注重官员教育的一面,却往往被人忽视了。朱元璋即位之初,就告诫来朝的府、州、县官员,要“约己而利人”,切勿“薄人而厚己”。洪武二年,他诒谕群臣,宣布要“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他先后编定《大明律》、颁布《祖训录》、《臣诫录》、《醒贪简要录》等大批律令文告,对官员既是一种约束,也是教育。那带血腥味的“剥皮实草”,其实也是一种“警示教育”。对身负监督之责的监察官,朱元璋要求他们“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相似文献   

3.
廉政诫石     
廉政诫石□胡增欣在落成不久的陕西省蒲城碑林,珍藏着一个残碑,人们叫它“廉政诫石”。这块诫石原立于县衙二门西侧,今虽已残损,字迹尚清晰可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话是明太祖朱元璋告诫属下官员要廉政爱民的诫令。朱元璋出身贫寒,登...  相似文献   

4.
陈鲁民 《唯实》2009,(6):94-94
在中国历史上,说朱元璋是反腐败最坚决的皇帝,恐怕没人抬杠。他不仅发明了“剥皮揎草”的酷刑来惩治贪官,还推出“四菜一汤”模式来教化官员。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朱元璋和马皇后生前的食谱里,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芋苗这些农家土菜,说明他的反腐倡廉还不是作秀,自己真是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5.
明初,许多官员蹈袭元朝之弊,擅权枉法,贪赃受贿,蠹政害民。这使出身贫寒的朱元璋联想起元末吏治腐败激起民变的教训,深为警惕和忧虑。洪武三年,朱元璋告诫群臣:“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 !”   立重典,动酷刑   朱元璋除了建立严密的官吏考核和监督制度外,特别重视用重典打击贪官污吏。《唐律》规定笞、杖、徒、流、死五刑。朱元璋颁布的《大明律》除沿用以上五种刑罚外,还动用了残酷的凌迟、黥刺、挑膝盖、剁指、刖足、削鼻、阉割、抽肠、剥皮等酷刑,并株连九族。由于惩处过于严酷,从洪武…  相似文献   

6.
习骅 《党员文摘》2023,(4):56-57
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朱元璋坐上龙廷不久,召集大臣开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相似文献   

7.
蔡建军 《前线》2013,(5):81-81
近读《明史》,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读来虽令人发笑,但对当下改进文风却不失意义。据载,明太祖朱元璋最厌恶缛文繁词,多次面谕群臣写奏章“许陈事实,不许繁文,若过者罪之”。朝中一官员茹太素虽有学问,但爱卖弄,喜作长文。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14,(10):39-39
明朝的朱元璋时代,曾开展过一次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成千上万涉嫌腐败的官员受到严惩。那些贪腐官员的一个贪污手段就是涂改账目,把收入的钱粮数字由大改小,把支出的钱粮数字由小改大,然后把两个数字差额的钱粮装入私囊。而咱们汉字的数字"一、二、三……十"又是比较容易涂改的。如"一"很容易就可涂改成"二"和"三","十"改成"七"也不难,拐个弯就可。许多管钱管粮的官员就在这上面做手脚。朱元璋在严惩这些贪腐官员的同时,下令对容易涂改的记账数字进行改革,于是便有了汉字数字的大写形式,即“壹、贰、叁……拾”。比之于小写的“一、二、三……十”,涂改起来相对就不太容易了。这种数字的大写一直延续下来,凡是重要的账目,都同时有小写和大写。阿拉伯数字传八后,小写被阿拉伯数字所取代,但大写仍然保留菪。这种大写乃是.防共涂改的一个重要手段,对防止涂改也确实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据说朱元璋是一位反腐败最坚决的皇帝。他不仅发明了“剥皮揎草”的酷刑来惩治贪官.还推出“四菜一汤”模式来教化官员。  相似文献   

10.
<正>张嵚在微信号"我们爱历史"上撰文说,古代官员任满升迁,考核评语十分重要,只要能收获好评,升官加薪通常不成问题。但放在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年间,这事可没这么简单。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日照知县马亮就成了倒霉蛋。这位仁兄干了三年知县,因为运送贡品时表现突出,考核时得到吏部的重点表扬,还被重点推荐给朱元璋。谁知朱元璋看过后大怒:"你这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反腐倡廉的断想李焕旺一中国封建时代的不少开国之君,看到前朝政权倾覆的教训,也曾提倡过肃贪倡廉,象明朝的朱元璋,曾提过"杀尽贪官"的口号。立国之初,中央六部官员贪污受贿日趋严重;各地州县官吏贪污受贿、化公为私之风日炽。迫使其严刑峻法、立纲振纪。即便...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言官选任尤为严格明太祖朱元璋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洪武十五年(1385),置都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都御史与六部长官均为正二品,明  相似文献   

13.
人文荟萃     
人文荟萃朱元璋斩婿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下决心严惩贪官、奖励廉吏。朱元璋在打击贪赃枉法的过程中,雷厉风行,毫不手软。丞相胡惟庸利用职权广收贿赂,结果被处以死刑。朱元璋的三女儿安庆公主16岁那年嫁给欧阳伦。欧阳伦自恃是当朝附马,目无朝廷禁令,...  相似文献   

14.
吴恪 《先锋队》2015,(6):49
洪武三十年(1397年),驸马欧阳伦擅自动用驿馆的数十辆马车走私茶叶出境,朱元璋得知后立即下令将欧阳伦赐死。由于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治理驿政,明初出现了"驿递清乐而里甲不扰"的久违局面。如今,官员"公费旅游"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既有治理方法的问题,更有治理力度的问题。那么,在中国古代,政府是如何治理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呢?古代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因此自秦汉时起,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  相似文献   

15.
发动群众抓贪官结合学习《大诰》,朱元璋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于是,洪武十九年,大明帝国发生了一件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皇帝号召底层民众起来,造官僚阶级的反。他在《大诰三编·民拿害民该吏第三十四》中这样号召:我设各级官员的本意,是为了治理人民,为人民服务。然而,过去我所任命的所有官员,几乎都是不才无籍之徒!一到任后,他们就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蕴藏着许多精神文明的瑰宝;源远流长的礼议典制,积累了丰富的规范国家政府官员道德、廉政等行为的历史经验。纵观中国的倡廉史,笔者认为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的反腐倡廉之举颇具特色,有不少值得我们当前的反腐倡廉借鉴和效法之处。  相似文献   

17.
让俘虏站岗     
秦湖 《党课》2013,(14):79-79
元朝末年,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为了反抗元朝暴政,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凭借自己的胆识和谋略,朱元璋不久就当上了一军之帅。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统水陆大军,进攻集庆(今南京)。将士们勇猛杀敌,仅用三天就攻破了敌军陈兆先的军营,数万敌军悉数投降。  相似文献   

18.
放盗治盗     
正明朝洪武初年,陕西汉中盗匪猖獗。朱元璋了解情况后,派官员去治理。可是派去的官员换了一个又一个,盗匪抓起来不少,但仍层出不穷。于是,皇帝又派了一个人去。这个人就是时任吉水太守的费震。费震到了汉中,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急着抓盗匪,反而每天穿着便衣到处闲逛。几天后,官仓的粮食就被抢光了。费震却不着急,还贴出告示:"借官仓粮食者,第二年秋天还回来就行。"大家都不知道费震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16,(3):57-58
潘春华在1月17日的《新民晚报》上介绍说,明太祖朱元璋每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员前,都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说:“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  相似文献   

20.
《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中有的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者快活,还有的说富甲天下者快活……答案五花八门。朱元璋听着这些回答只是颔首拈须,不以为意。这时,一个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此言一出,众皆愕然,朱元璋却连连点头,称其见解“甚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