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华文明开创时期形成的大易创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创生、创新的理论范式与实践范式,由大易之生、大易之和、大易之象、大易之美、大易之复所形成的完整的创新基因图谱,规范着传统文化中科技与人文的发展走向.中国传统数学亦继承这一基因,“数道不二本”;并以内算、外算相结合的方式开拓着自己的道路,由此而形成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算法体系,与古希腊数学之公理化演绎体系相区别而互补.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主干在儒学,儒学的形而上学在《周易》,《周易》的主体观念在阴阳和谐。阴阳和谐贯通天、地、人三才,并使之达到天地通泰、人和政通、家和国兴、协和万邦、“与时俱化”、“保合太和”之境界。由此,《周易》和谐思想对民族精神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发展方式变革、思维方式优化、化解文明冲突等,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关注,因为思维方式深居文化底层,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是整体性思维,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有本质的差别。具体到《周易》来说,其思维方式尤其特别。《周易》思维的特别,主要体现在它的占筮当中,本文即由此入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美"和"、求"和"、为"和"的主流式态.和谐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尚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等构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传统"和"思想的认知与认同,是中国文化实现超越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人文"最初出现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对应。天文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人文的主要内涵是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的理念,唐代孔颖达释曰:"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说圣人  相似文献   

6.
卢平 《理论学刊》2006,(4):58-59
不少学者相信,中国古代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周易文化更是早熟的一个典型。它是殷周之际观念变革的产物,代表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周易》包含有丰富的贵和思想,本文仅从阴阳变易的整体和谐观、保合太和的社会理想观、身心和谐的道德修养观三个方面予以揭示。一、阴阳变易的整体和谐观《周易》象数体系的基本符号是阴爻和阳爻,基本概念是阴阳。《周易》旨在论述一阴一阳之道,强调“易有太极,是生两仪[”1](《系辞上》)。两仪者,一阴一阳也。统一物分解为两个对立面,它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周易》提出事物都具有阴阳两重性,其变化…  相似文献   

7.
杨华祥  祁绍明 《世纪桥》2011,(15):39-40
本文通过对汉代以前易经的发展历史进行考察后,认为文王对人文周易的主要贡献在于"恒德",孔子在此基础上强调"损益"。研究周易更应该注重其人文思想而不是神秘的象数。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倡人文精神,培育核心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打造心灵的归宿。人文精神源出古典,《易·贲卦·彖》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孔颖达《正义》解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礼乐教化可谓是中国传统社会自蒙昧走向文明的通途。在当今科技文明社会提倡人文精神,是否依然具有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荀子》用典颇繁,但直接涉及《周易》者却相对鲜见,后世多因此而忽视荀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然而细究荀子对《周易》的看法、荀子引《易》与用典,以及《荀子》与《周易》文本间的思想关联,可知荀子与《周易》的关系并不简单。荀子不仅对《周易》的文句、义理十分精熟,而且时刻融贯《周易》之理以指导修身、立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得益于对《周易》"时"、"中"等核心概念的把握,使得其书成为"圣道"与"易道"兼备的著作,其人亦成为先秦时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易学大师。  相似文献   

10.
<周易>及易学的启示和影响,始终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危机,挽救东汉政权,王符、仲长统、荀悦等人借助易学阐发了一系列社会批判思想.这些思想更多地摆脱了象数易学的束缚,在义理解<易>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并促使易学最终向玄学转型,成为东汉后期易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无疑最为深邃。其中蕴涵的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兼收并蓄、敬天为民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乾坤之道对今天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立  陈星 《新视野》2007,(4):91-93
台湾目前选举文化的形成,有政治制度及其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资源分配模式的影响,这种因素构成了台湾社会选举文化形成之"硬"的一面;而从影响文化之"软"的因素上来说,其形成则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传统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影响使然。台湾选举文化所呈现的景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思维模式在西方选举模式下的冲突与妥协,其背后所蕴含的预设,其实是中西两种文化的紧张,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到制度的创制,而且,在若干情境下,还有相互抵消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现代传统"从"古代传统"中脱颖而出,从萌芽到形成标示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文化的交汇时代、世纪之交的新旧"过渡时代"、"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轴心时代"。其演变结果,是构建了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的"结构图"。现代民族国家诉求与人的解放诉求是这一谱系的"精神本源",由此展开而形成了"思想-文化传统"与"艺术-美学传统"两大系统。前者包括启蒙-教化传统、个性解放传统、大众化传统、继承-借鉴传统;后者主要是现实主义传统、浪漫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传统。研究中国文学现代传统形成的路径及其理论的有机构成,意在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精神运动轨迹"与"精神结构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与西方古代辩证思维相比,有注重和谐矛盾统一性的特点。张载的"太和所谓道"、"仇必和而解"两个命题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特点的集中表现。张载"太和所谓道"的命题对周易的太和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把它提高到"道"的高度。而张载"仇必和而解"的命题,应从周易辩证法的源头大背景下来理解,它正是我们今天最值得珍视、发掘的中国辩证思维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作为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传统和普遍的精神,涵涉儒、道、墨、释,成为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的重要支柱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这种源远流长的和谐文化传统,反映了多元共生、综合创新基础上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保证了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和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沉静之美、和谐之美、含蓄之美、情理之美,具备巨大的美学价值,可为当代青少年美育所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促青少年美育,要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开阔美育目标,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丰富美育内容,借鉴传统美育思想,丰富美育实施方式,借助历史文化遗址与民风民俗,拓展美育场所。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在系列讲话中多次阐述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和历史作用,其独特见解和创新认识构成了其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主要包括勤政为民思想、公正廉洁思想、开拓创新思想、和谐互助思想等,这些思想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和解决治国理政难题思路提供了现实考量。新时代,展望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的重大作用,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相统一,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易学思维及其在近代中国之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无论内容是还是形式上都有其鲜明特点。易学思维最突出的特点 ,在于变、变易、生生不息 ,此乃“大道之源”。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易学“变易”思维传统与西方近代进化论结合起来 ,论证中国现实社会变革 ,使进化论在中国得以生根 ,易学思维通过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易》在古代中国被看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思想倾向上,《周易》崇尚和谐,主张亲附聚合,高扬自强不息,倡导从革适变、与时偕行.这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党的十六大首次对民族精神作出简明概括,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唯一五千年连绵不断是由其特质和属性决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历史先进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本、理性特征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较之于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显得更为人文和理性.而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那个时代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明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高峰.孔子思想在西汉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后,引领中国在2000多年中领先世界并维护着国家统一.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