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漂亮,真漂亮!”所有走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平治屯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平治屯位于省道205线环江至德胜二级公路旁,是进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的“第一屯”,有环江“南大门”之称。  相似文献   

2.
黄帝陵巡礼     
黄帝陵巡礼文辛我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开拓者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东北一公里的桥山。它背靠两座山峰,前面是一公顷的开阔地。在漫长的历史上,这座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陵寝建筑多次进行过修葺与整治,今天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修建于宋代...  相似文献   

3.
南屏位于安徽黟县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因村南有犹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村内有纵横交错的72条深巷、36眼井和300多幢明清卉民居。幢幢结构奇巧,营造别致,高墙深巷,纵横交错,尤其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唐河县位于河南南阳盆地东部,北自嵩洛,南连荆襄,东通宁沪,西接秦陇,交通四通八达。唐河历史悠久,群贤荟萃,文化灿烂,昔有马武、樊宏、曲端、李坚等历史名流,近有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李季、徐旭升等文学巨匠。唐河春秋时期属楚国管辖,北宋时称作唐州,明清和民国元年称唐州县,隶属南阳府, 1949年 3月改称唐河县。 据史籍记载:“唐以百户为里、川者,一般河流也。”今唐河县大河屯镇古称大川里,明清称作大河保,民国初因防匪患屯土建寨,遂更名为大河屯。与大河屯毗邻的丁营村,即是韩国丁氏始祖丁德盛的故里。根据丁营村…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全国共有1598个村落入选,其中广西有72个,恭城瑶族自治县揽下"四席":莲花镇门等村委矮寨屯、莲花镇竹山村委红岩老村屯、平安乡巨塘村委巨塘屯、西岭乡西岭村委西岭屯。2012年,恭城有关部门深入全县各乡镇,调查走访所有村屯,深入挖掘县内仍具历史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资源,搜集各个村落的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经过历时半年的调查,对全县近千  相似文献   

6.
《前进论坛》2020,(5):62-62
丘哲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丘哲的"号"而被称为"喆庐",建成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主题建筑总面阔40米,总进深28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含附属建筑),总体而言,丘哲故居——喆庐主题建筑仍然保存完整。  相似文献   

7.
杨越 《今日广西》2008,(12):66-67
容县容西乡祖立村立垌屯位于容县西部,324线国道旁边,距县城大约6公里。全屯4个村民小组.72户425人,人均耕地0.5亩,山地2.13亩。过去该屯主要产业只有荔枝生产一项,少数劳动力外出务工,也有零星农户种植兰花。山地多、瓦房多。水田少、产业少、外出务工人员少、收入少、楼房少,这“两多五少”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8.
玉秀辉 《当代广西》2014,(12):35-35
正"这里还是农村吗?"最近,笔者前往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联绥村渠仔屯采访,所见所闻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只见5米宽进村道路平直且整洁,农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敞开式的铁栅栏围墙里绿树红花。"以前的渠仔屯真是有新屋而无新村!"屯长黄力保介绍:渠仔屯位于渠黎镇西南,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全屯有202户736人,耕地1万多亩,以甘蔗、西瓜种植为主,每年入厂原料蔗3万多吨,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2010年前后全屯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宽敞的楼房。但以前由于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对公共设施的管理。"以前,我们屯真的很脏,村道上的牛粪啊、小食品包装袋啊到处都是,厨房、猪牛栏乱搭乱建,柴火杂物等占道堆放,  相似文献   

9.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庞大、体系完整、布局严谨、保存完好的清代帝后妃陵墓群。78平方公里的陵区内。群山攒聚,众水环流。 36000亩风景林与 15座陵寝、 581座单体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完美结合的壮丽画卷。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始建于公元1661年。至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为中轴线,沿东西走向依山而建,着意追求山川的形势自然美与建筑景观人文美的和谐.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目的。在山环水绕之中,苍松翠柏掩…  相似文献   

10.
刘扬武 《今日民族》2013,(10):53-54
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龙山脚下的广南县蚌古村民风古朴,典型的壮族干栏式民居建筑保存完整。据考证,该村在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形成规模,延续至今未变。目前该自然村有130户人家,627人。  相似文献   

11.
<正>南长益村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合阳县城东北方向,东、南、北三面环沟,耕地面积2500亩,以粮、棉、油、果等为主导产业,村内建有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健身广场、村级卫生室等,村庄路网为棋盘式格局,分为新村和旧村。旧村80%以上传统民居为土坯砖混结构建筑的四合院,南高北低、成片分布。村中的药王庙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建筑,位于村东南方向,形似龙头。整个村落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砖雕马头墙极具  相似文献   

12.
在美丽的融江河畔,有一个村落叫上寻阳屯,这几年靠种桑养蚕过上了文明富裕的生活,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屯:  相似文献   

13.
在包头市境内的阴山深处,有一座保存较为完好、迄今为内蒙古最大的藏式寺庙,那就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庙中驰名古今、蜚声中外的“五当召”。五当召原名为巴达格尔(藏语,是“白莲”的意思)召。因庙前峡谷名为五当沟(“五当”是蒙语的音译,意为“柳树”),故俗称为五当召。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即1756年,乾隆皇帝赐名“广觉寺”。五当召位于包头市区东北54公里处的吉忽伦图山之阳。它规模宏大,布局谐调。由庙南向北远望,重重殿堂,层层楼阁,依山而建,浑然一体,显得格外壮观。所有殿堂楼阁都是平顶白色的藏式建筑,又有“东…  相似文献   

14.
陈健 《中国发展》2014,(2):82-84
灌阳县灌阳镇鱼塘村半子岭屯距县城15公里,村屯被群山环抱,现全屯33户,总人口117人。全屯有耕地240亩,人均2.05亩。由于人多地少,耕田种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村民的生活困难。1997年以前,半子岭屯没有一栋象样的房子,砖瓦结构房成为村民的奢侈品。面对贫困,半子岭屯人没有坐以待毙,“穷则思变”,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半子岭屯第一位跟随远方亲戚外出广东务工的村民,一年下来便挣了三千多元。对于全屯年人均收入只有500元的村民,在看到希望后,第二年,屯里其他年轻人也一同外出务工。自后,半子岭屯村民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5.
区建 《当代广西》2010,(7):23-23
<正>走进平果县新安镇新安村庄内屯,只见红瓦白墙,掩映在翠竹之中;小桥流水,蜿蜒在"画图"之中……昔日屯中泥泞的小路、破旧的瓦房、肮脏的水沟已荡然无存。庄内屯位于南百高速公路和南百二级公路旁,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屯139户611人。该屯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6.
兰芳 《当代广西》2010,(23):32-32
宜州市怀远镇李家寨村祥合屯位于金宜公路(国道323线)旁。全屯主要以甘蔗、桑蚕为经济支柱产业,以青辣椒、甜玉米、花卉苗木培育为特色产业,2009年全屯人均纯收入5200元。  相似文献   

17.
大佛寺     
大佛寺,又名净因寺,位于太原市北郊区崛山麓的土堂村,距市区20公里。寺依山而建,西倚崛山,东临汾河。创建于北齐,金代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修复。现存殿堂,多为明清建筑。寺为两进院落。前院有天王殿、东配殿,后院有大雄殿、罗汉殿、地藏殿。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在寺址两侧依山筑起重檐歇山顶殿堂一座。殿阁背倚土崖,前有抱厦。阁内高达9米的释迦牟尼大佛结跏趺坐,两名护法金刚分立左右,皆为明代作品,至今保存完整。此寺也是明末清初文化名人傅山隐居地。寺内古柏长势奇特,俗称“土堂怪柏”,为太…  相似文献   

18.
徐东  杨华南 《中州统战》2002,(11):46-48
社旗山陕会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后期工程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竣工。会馆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0885。29平方米.建筑面积6235.196平方米。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有琉璃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楼。两侧相陪有木旗杆、铁旗杆、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楼、东西长廊、腰楼、药王殿、马王殿、道坊院等。其中春秋楼及其附属建筑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为捻军所焚,现存建筑152间。  相似文献   

19.
贝聿铭说:“中国的建筑已经彻底走进了死胡同”。因为,在他看来,我们过去学苏联,现在学西方,而就是没有自己。中国建筑是有过自己的。如故宫天坛的博大辉煌就大可和希腊罗马建筑的刚劲雄伟、中世纪建筑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庄严,巴洛克建筑的纤巧华丽,西方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等等相媲美。而安徽徽州处于青山绿水之间,黛顶白壁天井明堂骑马墙的建筑也一直使中外人士着迷。当代中国在仍然保存了大量危房、棚户的同时,却对许多很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肆意拆毁。能与近代欧洲火车站比美的矗立了八十年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了。国家历史文化名…  相似文献   

20.
《春秋》2017,(1)
正井塘古村位于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是一座历经600余年沧桑风雨,依旧保存较完好的具有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古村。因该村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此泉也是青州母亲河"南阳河"的源头。井塘古村依山而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