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在第25章《马太福音》中描述了"一个主人让富有的仆人更富有、让贫穷的仆人更贫穷"的故事,演绎出最原始的"马太效应"。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用"马太效应"概括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惯性,那就是对已经成名的"显人才",  相似文献   

2.
石品 《当代党员》2011,(6):27-2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马太效应”,穷的地区更穷,富的地区更富。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在于互动创新,渝中区的“飞地经济”探索,可为我们提供三大启示。  相似文献   

3.
明星 《新湘评论》2014,(23):20-21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是“马太效应”的经典论述。在贫困地区,“马太效应”毫无疑问就是指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当然,这只是一种社会学上的现象归纳,并不是严格的科学理论。因此,只要有良好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马太效应”可以被遏制、被突破、甚至是被颠覆。  相似文献   

4.
警惕“新瓶”装“旧酒”刘绍楹世上有些事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比如,人们常常说贫穷与愚昧互生,可是,许多愚昧现象与贫穷并无瓜葛,而是与并不贫穷的人联系着。曾经装在旧瓶子里面的酒,也可以装进新瓶,从外表看新潮得很,可一到关键时刻,麒麟皮下的马脚便露出...  相似文献   

5.
一、“马太效应”本来是指科学史上一种现象的专用名词,又称“优势积累”,即第一流的条件,常使科技人员获得卓越的成就,而他们的成就带来的荣誉和物质支持又使条件变得更为有利,从而形成新的循环。与此相反,未出名的科技人员才取得的成就要被人们所承认,就越来越困难。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中,情况却恰恰与上述马太效应所说的内涵相反,本来某些条件堪称一流的美办两个超级大国,由于各自优势的  相似文献   

6.
在乡亲们眼中,高中毕业的黄云忠是个“秀才”,有知识有文化。可黄云忠自己更希望成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能才”。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政策及体制因素往往容易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新支农资金的投放方式,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避免“马太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1976—2006当我们不再贫穷 贫穷是一种力量——1976年时.那些“一辈子盼望吃饱肚子”的人们.一定无法预想,此后的中国会掀起规模如此巨大的财富扩张狂飙。人们从贫穷的山坳出发,以3年一个台阶的速度穿越物质生活的不同层面,像搭乘了高速电梯。30年走完100年路。  相似文献   

9.
《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样一段话:“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首先借用《圣经》中的上述典故,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声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在人才学上称之为“马太效应”。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多年的学生工作中,深感“马太效应”在大学生奖励机制中的作用虽然十分突出,但是利弊交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一、“马太效应”在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评选先进,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激励方法,评选工作效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思想教育工作。要想使评选工作真正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那些影响、制约评比工作的众多因素,如“马太效应”即是其中之一。“马太效应”原指的是在科学界的荣誉报酬、资源的分配中,存在着对“功成名就”者继续赋予,对“无名小卒”者继续剥夺,并将前者的成就趋势加以极大强化,使之达到一  相似文献   

11.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表示,中国一定程度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  相似文献   

12.
“马太效应”一词始于美国科学史家罗伯特·默顿,他用这个名词来概括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名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特殊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已经成名的“显人才”,社会加以他们的荣誉、待遇、职位越来越多,以致于忙应酬,影响工作;而尚未成名的“潜人才”,经过千辛万苦努力创造的成果却无人问津。这就是社会上存在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阻碍人才成长的“死墙”。斯大林说:“在我们国家里有成百成千有才能的年轻人,他们竭尽全力要从下面冲上来,以求把自己的微末贡献投入到我们建设事业的总宝库,但是他们的努力往往是徒劳无益的,因为他们常常被文坛‘名人’的自负,我们某些组织的官僚主义和冷酷无情以及同辈的嫉妒(它们还没有转化为竞赛)压抑下去。我们  相似文献   

13.
诚然,物质贫穷固然可悲,但更为可悲的则是精神贫穷。人们欣慰地看到,在物质扶贫蓬勃开展的今天,精神扶贫也作为一个非同寻常的崭新课题,历史地摆到了面前。时下,正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开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即是精神扶贫的体现。但是,与物质扶贫相比,对精神扶贫缺乏系统研究、工作力度薄弱、成效不明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个加大力度进行扶贫的问题。 首先,搞好精神扶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里既强调了物质文明建设,也提出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对“贫穷”的含义作了全面、深刻的概括,即: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按照小平同志的思想,对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也应作如是观。如果物质扶  相似文献   

14.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种对富有的还要再给,对一无所有的继续剥夺的作法,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马太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罗伯特·默顿根据该校社会学副教授哈里特·朱克曼与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谈话所得资料和科学家的笔记、书信、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这些“蓝领”阶层,时常有一种“贫穷感”。走进豪华的大商场,看看商品价格标签,每生“炙手可热”不敢问津之慨;挨近菜摊,碧绿的黄瓜,鲜红的西红柿,似乎贵如翡翠、玛瑙。改革10年,人们是穷了还是富了?当然不  相似文献   

16.
别忘小事     
《党建文汇》2013,(10):62-62
在一个土著居民保留地.住着一位贫穷的老人。你不会见过比这位老人更困难的人。他完全被人们遗忘,他的家零乱、肮脏。  相似文献   

17.
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这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 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配不公”的提法不科学,“马太效应”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 在处理城乡、工农、沿海内地之间的利益关系时,我们过去实行的是吃大锅饭的体系,总的是要求大家齐步走。但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  相似文献   

19.
“角落”里的奋进之歌──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罗玉兰徐志强,刘碧友80年代初,峨眉电影制片厂在四川省乐山市丹棱县选景拍摄了故事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从此,封闭、贫穷、落后的丹棱被世人所了解和关注。15年后,这个“角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人们眼...  相似文献   

20.
刘延兵 《新视野》2001,3(2):8-10
一 社会主义,一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词。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通常,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面对一个新的事物,首先判定的是它“不是什么”,然后才判定它“是什么”。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不是什么”,作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论述。 其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其二,纯粹的公有制不是惟一的社会主义。 其三,完全的按劳分配不是惟一的社会主义,平均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 其四,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等等。 以往,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