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佳媚 《前沿》2011,(22):193-196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本真,主体间的理解与"视界融合"是沟通的基础,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是沟通的途径,主体间的共同建构与提升是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朱松柏 《理论月刊》2012,(4):163-165
"主体间性理论"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间性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而且更有着丰富的方法论的意义层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相互建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对象化的客体,同时更是"主体-主体"关系,其建构的动因是社会实践中的双方精神交往互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更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也更加有利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互为主体的新理念,积极营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互动的良好氛围,实现由单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双向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统一性方法论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互为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实现良性互动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基础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符号互动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双方借助于各种符号系统所传递的教育信息而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精神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综合运用多种符号系统,大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提倡互为主体意识,积极营造平等互动的良好氛围;贴近生活世界,努力构建教育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注重社会实践,着力培养教育对象的道德判断力.  相似文献   

6.
邵献平 《理论月刊》2007,(3):180-182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受教育者,这与哲学领域所称的主客体有质的区别。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其中介性则常常被忽略。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中介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居峰 《前沿》2013,(3):160-16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理念,立足于社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通过师师、师生、生生主体间平等、互动和交往,将其放之于主体一主体的关系中来,培养大学生具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论”。该教育理念的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该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和对象主体的双向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理解与自我建构。其中思想互动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思想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对话是互动的主要方式;理解在这里主要表现为"移情"和道德体验,理解是互动的目的,同时也是形成互动和建构的唯一方式;自我建构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知识、价值观念等的自我知觉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只有通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的思想互动、理解,才能实现其自我建构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启迪和引导教育对象。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旨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凸显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湮没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无法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追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从单主体到共时性双主体的进阶,从对立孤鸣到融情共鸣的转换,从"单向度"客体到共同客体的构建。这一扬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人的精神觉醒,激发人的自我实现,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提升双方素质,确证主体身份;构建新型话语体系,加强对话交往;聚焦共同客体,深化双方合作。  相似文献   

10.
将交往实践理念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变革、发展的哲学基础的积极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时代精神、发挥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多极主体互动中个性发展需要,是谋求教育主体在理解共生基础上普遍交往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它融贯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各个时期.马克思立足实践,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交往理论.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从思维方式的转变、理论基础的填白、本真意义的回归等维度开掘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并以此为导引,建构以交往为生成机制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构,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转型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韩军芳 《前沿》2012,(16):45-4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效果不理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和理解性等特征,能够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教育者应当转换视阈,创造多维度的现实条件,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阮博 《青年论坛》2013,29(3):75-79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模式、思想理路和观念程式,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思维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思维客体,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定的语言、知识、观念和方法为基本内核,自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具有突出的主体性、典型的中介性、鲜明的时代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发挥着选择功能、整合功能、转化功能和调控功能。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林宝敏 《传承》2013,(3):53-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互动,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龙春霞 《传承》2013,(4):58-59
网络舆情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化,它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丰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心理更复杂,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更多元化。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者和网络环境等几方面重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客体二分、政治主题性、精神至上性和对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疏离,使其在话语实践中无法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实现,教育者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的现代变迁,通过话语思维方式、话语范式、话语内容、话语效用和话语场域的现代转换以创新话语实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与话语主体发展之目的需要相契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磊 《传承》2013,(6):58-59
网络舆情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化,它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丰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心理更复杂,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更多元化。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者和网络环境等几方面重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重视主体间交往活动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认为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邹勇 《传承》2013,(2):53-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互动,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6,(4)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难处理的关系,两者一方面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另一方面又在角色定位、功能作用和任务分配上相互区别。教育者要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坚持主体间的平等对话,重视教育对象间的差异性,注重共享,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