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4年的等待,14年的祈祷,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段漫长的人生路。对于七师一二九团十一连周凡瑞来说,14年在希望与渺茫中的期盼,是爱托起了她的精神支柱,是爱的源泉滋润了丈夫"沉睡"的大脑,使一个精神病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开始交流和劳动,这就是爱的奇迹。14年前,每当人们谈起周凡瑞患精神病的丈夫时,她总会道出她的心声:"我不求老公给家挣多少钱,我只求他  相似文献   

2.
正10年来,她守护着自己患精神病的丈夫,默默无言,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嫌弃丈夫的无用。而是用自己孱弱的身躯撑起了4口之家。今年45岁的周凡瑞与比她大3岁的丈夫袁宏昌是娃娃亲。作为人妻,周凡瑞细心体贴,勤俭持家。丈夫袁宏昌干活踏实,勤劳能干。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结婚几年后,他们生  相似文献   

3.
正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但这个家在2008年就获得了农二师二十九团以及农二师第一批"和谐小康家庭"的光荣称号。这是一个充满温馨、充满爱的幸福家庭。她、丈夫、儿子和她的父亲,组成了这个三代人的四口之家。她是二十九团四连职工王惠。她的家庭在社会上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的家庭却深受左邻右舍的称赞。从2005年以来,她和丈夫年年获得团"五好职工""、合格主人"等荣誉称号。她75岁的父亲退休15年来,9次获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人生》节目中朱军讲了一段他与父亲的往事。10年前朱军的父亲还健在,那时候是《艺术人生》策划最紧张的时候,朱军难得有机会能够回去看他,所以父亲晚年朱军基本没在身边,想让父母进京小住,他们不肯。朱军打电话,他们总说:放心吧,一切都好,好好工作,我们看着你呢。  相似文献   

5.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怎样面对儿女情长?邓小平的家庭生活作了肯定的回答。他对父母孝顺,对子女关心爱护,互相照顾,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母子情深重如山1926年,邓小平的母亲病故了,邓小平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姓夏的妻子,即解放后一直跟随邓小平在一起生活的夏伯根老人。夏伯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田无一垄,一贫如洗。她有一个哥哥,很小就病死了。她的母亲因悲失娇儿,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她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十几岁时就嫁了人,生下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不久就病死…  相似文献   

6.
张世普 《奋斗》2009,(9):62-63
在《艺术人生》节目中朱军讲了一段他与父亲的往事,台下很多观众是流着泪看完的。10年前朱军的父亲还在,那期间是《艺术人生》策划最紧张的时候,朱军很少有机会回去看他,所以父亲晚年朱军基本没在身边。想让父母进京小住,父母怕给朱军添麻烦不肯。朱军打电话,他们总说:放心吧,一切都好,好好工作,我们看着你呢。  相似文献   

7.
布迪·德维的家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印度西北边陲喜马偕尔邦马朗村。她今年70岁,是一个丈夫依然在世的“寡妇”。14岁时,她和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男孩结婚;与此同时,她又被许配给丈夫的弟弟。半个多世纪后,其中的一个丈夫已经病逝,剩下的那个跟她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8.
她叫陈精华,女,今年48岁,是农一师四团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2004年,对陈精华来说,是很不幸的一年。5月9日,她的生父陈朝延去世。12月3日,一直和她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20年的伯父张来娃也永远地离开了她们。 今年除夕之夜,当陈精华捧出两位老人的遗像时,平时很少掉泪的她禁不住热泪盈眶。她和孩子们对着遗像磕了头,默默地向在另一个世界的二老祝福。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常教育她要有爱心。他说:“把爱献给了别人,自己同样会很幸福。”那时,连队有个叫张来娃的老军垦。他出生于1913年,左眼受过伤,视力很差,耳朵也不好,一辈子没成过家。年老退休后,过着孤苦的单身生活。她的父亲陈朝延对张来娃像亲兄弟一样,经常叫他到家里吃饭,看到他睡的被单脏了,还常让她的母亲帮助洗。受父亲的影响,1984年,陈精华和丈夫高建平一结婚,就商量将已71岁的张来娃老人接到家里一起生活。当时,有不少人说,亲生儿女与父母都合不到一家去,精华这个“拼凑”在一起的家能维持几天?  相似文献   

9.
阿宁 《廉政瞭望》2008,(3):34-36
短信——勾魂的钓饵 事情还得从2006年春节前讲起。准备过春节了,人们把尽情的快乐挂在脸上,但陈红例外。 2006年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陈红早早起来,准备带丈夫和3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自打2005年国庆节后她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原因是她长期失眠,神经官能症恶化,不得不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一 1907年1月,李坚真出生在广东省丰顺县小胜乡一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佃农。由于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李坚真出世仅8个月。就被父亲以8吊铜钱的身价,将她卖给邻村蕉头窝朱家做童养媳。这是一户好人家.公公、婆婆视她为女儿.比她大几岁的丈夫也把她当做亲妹妹。  相似文献   

11.
默数九十九     
星期天丈夫陪妻子逛商店,一路上,妻子有说有笑,兴致勃勃。正当妻子一遍又一遍地在商店里试穿衣服时,丈夫身上的呼机响了:他低头一看,呼机上清楚地显示着:“饭做好了,快来我家。柳小姐。”柳小姐是何许人?丈夫怎么也记不起来。正当丈夫纳闷的时候,妻子过来了:“谁在呼你啊?”见丈夫神色迟疑,妻子夺过呼机,顿时脸色大变,她气愤地冷笑着说:“好啊,柳小姐请你去吃饭,你快去吧!”“天晓得是哪个柳小姐,”丈夫赶忙解释。“只怕是你心中有鬼吧!”妻子眼睛瞪得大大的。“我能有什么鬼!”丈夫有点生气了。  相似文献   

12.
花天有声     
北风刺骨,雪花飞舞。16岁的袁敬华在地上跪了一个小时,她恳求父亲说:“您让我去教那些聋哑人吧,他们能说话,一定能!”  相似文献   

13.
遗物中的发现1992年5月,经过母亲的劝说,退休在家感到失落的父亲来到我的家。一天之后,父亲就要回去。我左劝右劝,他坚持要走。刚好收发员送来我订的《党建》杂志4—5期合刊,就顺手递给父亲说:“你老看看,上面还有邓小平的照片呢!”父亲接过后就翻阅起来。...  相似文献   

14.
李翰森 《党课》2010,(14):95-95
父亲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也有点烦,他发现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相似文献   

15.
正高志英,一师沙水处水库管理所的一名普通闸点职工,提起她的一家人,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家庭和谐,他们用生活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诠释了家是爱的港湾的真谛。高志英上有87岁的公公,中有患自闭症的大姑子,其实比她就长两岁。有一个女儿,去年大四刚毕业,现在阿克苏打工,虽说五口之家,女儿常不在家,家里就她和丈夫、老公公、大姑子,家虽然不大,但这个家始终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快乐。  相似文献   

16.
门捷列夫(1834-1907)于1834年2月7日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1847年,双目失明的父亲患肺结核死去.意志坚强而能干的母亲并没有因生活艰难而低头,她决心一定要让门捷列夫像他父亲那样接受高等教育. 门捷列夫自幼有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读小学时,对数学、物理、历史课程感兴趣.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学毕业后,他母亲变卖了工厂,亲自送门捷列夫来到莫斯科.  相似文献   

17.
新伟 《党史纵览》2014,(7):14-20
正1964年,焦裕禄在兰考县委书记任上因患肝癌不幸病逝,年仅42岁。在焦裕禄的葬礼上,他的妻子徐俊雅手牵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几个孩子低声悲泣的情景令人心碎。自从1959年发现焦裕禄有肝病以后,徐俊雅就包揽了家中一切家务,买米买面,劈柴买炭,赶集上店,打醋称盐,"连一条小手绢也没让他洗过"。她知道丈夫工作忙,心疼他,从来不抱怨他不顾家,不入家。而一旦焦裕禄有空进了家,就会被孩子们包围——他抱着小的,背着大的,闲着的胳膊上再挂起一个。每逢这样的时候,也便是徐俊雅最幸福的时刻。  相似文献   

18.
李维娜 《党建文汇》2006,(11):24-24
“那天同去的我家吉薰有没有什么消息?”不久前,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光荣院,一位112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听说我们是“从上面来的”,就禁不住向我们打听她丈夫的下落。这位老人叫陈发姑,70多年前,她的丈夫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去了;70多年后,她还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相似文献   

19.
回乡     
<正>5月5日,将是父亲的寿日,由于孩子已进入高中阶段,所以不能回去为老父亲祝寿了,但去年为父亲祝寿的情节,如电影一般在眼前萦绕,有一种不倾诉不快的感觉。去年是老父亲70岁大寿,完全可以像往年一样寄点钱、打个电话,也可以为他老人家祝寿。但毕竟将近两年没有回去看父母亲了,思父思母之心  相似文献   

20.
“我们回去吧!”王传定拽住巫山县人民医院的大门,不肯进去。 “快进去啊!”丈夫伸手来拉。 王传定蹲下身,开始哽咽:“这点钱花了,吃饭啷个办?”尿毒症就像魔鬼,吞噬了她家所有的财物——借遍所有亲朋,连房子也卖了。“再想办法呗。”丈夫挤出笑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