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当前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表达强调社会主义道德与情感的塑造,向善向美的愿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强烈的社会心理,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引起的精神文化变迁的主导方面。在促进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艺工作者要执着于描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美好事物,将深邃的人生思考贯穿于对社会美好事物的艺术弘扬、创造中,这样才会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分别概括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审美文化类型。雅文化是指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文化,它讲求技巧与修饰,精雕细刻,它反映社会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和情趣,没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欣赏。俗文化是指一种低层次的审美文化,它的特点是自然朴实无华,易被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所接受,它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和情趣。  相似文献   

3.
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文化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但它已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电视文化具有声画并茂、视听合一的审美特质;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使受众得到审美的愉悦;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性。电视文化在记录文明、传承文明,同时也在塑造文明。电视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电视文化的走向,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傅洁琳 《理论学刊》2008,(2):119-123
社会生活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和历史背景,而且文学艺术也参与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构成,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以及审美之间并非是完全不同、截然区分的两回事.艺术和审美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艺术和审美对现实生活无疑具有渗透、凝聚和构塑作用.一方面,审美存在、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无法离开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物质的社会因素若转变为审美内容,也必然会使审美的内容隐含着现代时空的社会效用、经济利益以及诸种社会因素的隐形谈判和潜在交易等,所以,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多向流通的、多层面的、多声部的复调之关系.此可谓新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使核心价值观自信得到不断彰显。而文化产业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保障。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要显现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消费,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要落实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诉求上,要在文化消费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以文化精品支撑文化品牌建设,以文化精品引导文化消费趣味,以高质量的文化品质和健全的审美情趣满足大众差异化、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文化精品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在当代文化创造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不仅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全方位地展示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为我们打开了众多审视周代社会生活的窗口,使我们在领略文学艺术的同时,也能对那一时代风貌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7.
广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最初以"购物指南"身份出现的广告,随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品味不断提高,渐渐代替本应成为竞争主体的商品使用价值和质量,成为商场激烈竞争的"主角".这导致了广告的多样化、风格化,越来越精美,越来越煽情.广告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是渐向一种更富内涵的文化转向,成为一种提供人文内容、审美欣赏,满足消费者在虚幻感觉中实现自我的诉求,以激发消费欲望并使之合法化的文化现象.广告从"购物指南"到"文化现象"的华丽转身,在丰富其自身内容与魅力的同时,引领消费者进入虚幻的"同体验"追求,刺激非理性消费,造成消费者的迷失.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它包括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商业体育比赛、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制作等能够较多体现文化特征和审美艺术特征的行业。近20年来,文化产业搭上了经济全球化、传播数字化、网络化的快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激烈竞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激活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动力源在当代,文化产业是一个集中代…  相似文献   

9.
李新市 《理论研究》2013,(5):75-78,80
审美在客观上必须承担在经济建设中的责任,我国经济建设的措施才是全面的和更为高效的。既要注重美感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弘扬和培育经济环境中的美好事物,又要注重发挥“审”的功能,同自身和经济环境中一切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的错误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推进经济审美,要注意正确运用辩证的、逻辑的思维方法。培育和强化经济审美意识,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意识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积极地推进经济审美,就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劳动资源消耗和时间消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群众性审美文化迅猛发展,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景观,因而引起文化界、美学界 的极大关注。然而,如何恰当评价却颇存分歧。本文试图探讨当 代审美文化或称当代群众性审美文化的发展原因,辩证地分析其 发展态势以及如何对待等问题。论者认为,这无疑是一个社会进 步、美学学科发展的新的巨大的增长点,为此,亟需给予热切关 爱、培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繁荣社会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就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一 文艺的审美理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它既是美学的,又是社会的,是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出来的富有审美特征的社会理想。这一观点,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理论及实践中。所谓社会理想,是指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的某种社会追求,它体现于文艺作品的内容方面。所谓审美理想,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的某种美学追求,它主要体现于文艺作品的形式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在评论文艺作品时,既要看其  相似文献   

14.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需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平台,以提高供给服务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供给。目前,我国的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需要突破基础设施均等化程度较低、资源内容精准化程度较低和服务环境管理精细化程度较低等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供给服务的市场化参与程度较低、需求采集机制的精准化程度不够及相关法律保障法规和政策涉及内容较少等。因此,应从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提高数字化需求采集和预测技术的使用率、普及率,完善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相关法律政策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遵循实践和规律的尺度,主张审美教育与真、善的统一,通过发现美、欣赏美、提升美来促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主张审美教育要同社会的主流需求相契合,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以辩证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审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娱乐文化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大众追求平等、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但也对大众造成了不良的心理影响。拜金主义的盛行和审美情趣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娱乐文化内涵的空壳化。因此,规范娱乐文化,应当提升娱乐文化的品位,突出娱乐文化的德育功能,扩大娱乐文化的层次性,对娱乐文化进行本土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叶文玲长期致力于"无尽人生爱与美"的书写,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实、充满现代性审美张力的文本世界.文章在对其中的审美价值和文体机理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透视作家在应对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创作姿态和精神境遇,并以此文化个案,探讨20世纪40年代出生作家的群体性文化心理人格特征、精神样态、代际制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吕日周 《先锋队》2012,(1):8-10
文化建设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什么叫文化?我认为,文化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我们所推进、所发展、所建设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为指导,以满足人民大众精神需求为目的的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大文化、先进文化,是当代推进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振兴最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所谓"泡沫文化"即虚假的、虚幻的文化繁荣现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生活中种种颠倒、虚幻影像的直接反映,二是文化市场的虚假繁荣."泡沫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影视、学术、文学和网络等方面,对青少年乃至成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泡沫文化"产生的原因有社会、文化需求、体制等方面.因此,需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体制建设以及发展文化事业,防治泡沫文化的蔓延.  相似文献   

20.
党校校园文化即为学校的培育目标、校风学风、校园环境、文化生活及历史传统等的总和。网络对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内化、提炼自己特定的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且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校园主体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