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前朝兴亡得失是中国史学的传统,“述往事,思来者”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泛的话。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赫然崛起却在统一短短15年后走向覆灭,总是被后世翻出来警醒时人。电视剧《大秦赋》包括整个《大秦帝国》系列都浓墨重彩地讲述了秦之崛起,将始皇帝塑造为秦朝历史上的“大男主”,似乎将秦之兴起全然归功于其一身。然而,从蛮夷之地到泱泱大国再到崩盘瓦解,一个帝国政权怎会兴于一姓、亡于一人?  相似文献   

2.
近期播出的历史剧《大秦赋》,口碑经历了“高开低走”,成为《大秦帝国》系列口碑最差的一部。有人评价,一个“赋”字,直接把对秦朝的歌颂体现在了名字里;一个为统一天下杀了那么多人,统一天下后奴役那么多年的秦始皇,竟然在这部剧里被变着法地称道。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秦朝统一后,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与改革,建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与度量衡,这些开创性的措施,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对此评价为“百代犹得秦政法”。  相似文献   

3.
2020年12月播出的《大秦赋》,在豆瓣平台上以8.9开分,到目前降至5.8分,口碑一路下滑,成为近年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独特例子。一般来说,历史剧只要故事流畅、制作讲究、表演到位,都能得到观众的不错评价,《大秦赋》的高开低走,一反历史剧创作的基本规律,值得去反思。正剧不可立场跑偏总体来看,《大秦赋》在制作层面基本满足了历史剧的水准,出现问题的地方,在于价值观取舍。  相似文献   

4.
正旅游热火朝天,是黔南旅游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所在。《大秦赋》《庆余年》《陈情令》等在黔南取景的热播剧,把黔南一次次推向全国视野,吸引了八方游客。从天文之域到影视热地,从绿博之城到生态之州,黔南的这五年,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目前,取景黔南的电视剧《大秦赋》正在热播,黔南的风景又一次成为热点。从天文之域到影视热地,从绿博之城到生态之州,黔南的这五年,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  相似文献   

5.
扬雄 (前53-18),郫县人,汉赋“四大家”之一。曾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讽刺汉成帝铺张。司马光甚至推尊扬雄为孔子之后,超苟越孟的一代“大儒”。  相似文献   

6.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别有用心地将《海瑞罢官》中的某些情节如“退田”、“平冤狱”等与现实政治等同起来,给《海瑞罢官》一剧的作者吴晗加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篇打着“学术争鸣”旗号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也许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倚天剑”,都是通过金庸武侠小说.殊不知,这把“倚天剑”最早出自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毛泽东对这四句十分喜爱,曾对其进行过两次手书.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在楚怀王、楚襄王时担任过文学侍臣,是稍后于屈原的辞赋家,与屈原并称为“屈宋”.其作品主要有《九辫》 《风赋》《大言赋》 《高唐赋》 《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等,多收录于《楚辞》与《昭明文选》中.毛泽东熟读《楚辞》和《昭明文选》,对于宋玉的作品十分熟悉.如果说毛泽东对于屈原的评价是建立在人格与文才之上的;那么,其对于生平并不太翔实的宋玉的评判,则是更多地建构在其作品之上的.那么,毛泽东与宋玉作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相似文献   

8.
巍巍三峡,红叶似火。 巫山人按照两千年前浪漫主义诗人宋玉的两个脚本《高唐赋》与《神女赋》,正红红火火地上演一出“恋城”大戏。  相似文献   

9.
宋志坚 《唯实》2008,(10):93-94
看到两篇文章,都是关于三十年前的那一场真理标准讨论的。一篇是在《报刊文摘》上看到的,题为《华国锋在“真理标准”讨论中》(以下简称《讨论》),原载《财经杂志》第9期,作者胡德平;一篇是在网上看到的,题为《邓小平怎样挑战“两个凡是”》(以下简称《挑战》),《文摘报》转载时,标题为《从历史看邓小平与华国锋斗争的政治艺术》)。坦率地说,我赞赏胡德平的《讨论》一文,以为这篇文章最可贵的一条,就是尊重历史事实,给人们一个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的完整的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0.
写作《重庆赋》,是一次遵命行为,也是一个自觉行动。五月上旬周勇同志约谈的时候,我才知道《光明日报》正在举办全国“百城赋”征文活动,市委宣传部已经与之沟通,要为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争取6月18日在其“百城赋”专栏发表一篇《重庆赋》。于公义,于私交,我都不能推辞。读过已发表的十余篇其他城市的赋,我也有信心,短时间内写出一篇水平不至落到中等以下的《重庆赋》。  相似文献   

11.
人是个体与类的统一。所谓人的发展包括个人的发展和类的发展两个层面。鉴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本文将着重从人的个体发展的角度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一、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考察与展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以人的主体性作为划分标准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即以“人的依赖关系”为  相似文献   

12.
英国籍奥地利人波普尔(1902—)把自己所主张的哲学定名为“批判理性主义”,它包括“证伪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两个部分,前者是其核心。波普尔在1934年写的《探究的逻辑》一书,对维也纳学派的证实原则和意义标准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证伪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历史循环论的贫困》和《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两本书中,又把自己的证伪思想运用到社会学说中去,提出了“社会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13.
1931年5月31日,红军第一方面军攻占建宁城,胜利结束了第二次反“围剿”战役。毛泽东又一次赋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满怀豪情地讴歌“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工农红军,嘲笑“为营步步嗟何及”的国民党军。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曾赋词《渔家傲》,  相似文献   

14.
今年六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省委党校《唯实》杂志社兼办发行的顾乃忠教授著作《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与世见面了。该书分“导论”、“价值观和人的发展”、“社会形态和社会规律”、“自觉和自由”、“经济和社会”、“历史和逻辑”六大部  相似文献   

15.
小巫见大巫是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那这“小巫”和“大巫”都分别指谁呢?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才华。有一次,张纮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向他好好学习。陈琳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人才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认识论把握了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因而在价值观的体系中,人民是价值主体,也是评价主体。邓小平人才观和价值取向,就定位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这一点上。他始终一贯地认为,作为人才来选拔和任用的人,一定要“为人民造福”。他说:“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1页)这里讲的“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归根到底还是为人民造福。 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把“为人民造福”称为用人的政治标准,同时这也是评价人生的价值标准。他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党建文汇》2011,(10):41-41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18.
自公元7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就一直在寻找适当的机会,企望在东方文化发祥地之一的中国,树立起象征西方精神文明的黑十字架。据现存的可靠史料记载,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唐太宗年间,当时人们称它为“景教”。明熹宗天启5年(1625年)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基督教由欧洲经土耳其、波斯等地传入我国的早期历史。谢扶雅在他的《基督教纲要》一书中,也曾对此碑的建造过程作过生动的描绘。书中写道:“唐太宗贞观9年(公元635年),波斯人阿罗本奉其教入长安。太宗命房玄龄出郊迎,留诸宫中,翻译经典。那时的中国,正值胃欲亢强,广揽万物,百宗万派,汇合来归底灿烂时代。贞观12年秋7月,太宗命有司,立波斯寺(复改名大秦寺)于京师义宁坊,度僧21人,定名日景教。高宗时,更命设景寺于诸州,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玄宗令宁  相似文献   

19.
《纽约时报》于1851年创刊,历经150多年的历史沧桑而独领美国报业之风骚。在报业林立、竞争激烈、思想多元的美国传媒界,《纽约时报》以其客观严谨的报道风格、庄重凝炼的大家风范,赢得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档案记录报”的美誉,成为无可争议的第一大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广告受到了直接邮寄、电子媒介的冲击,加上新闻纸价的上扬,美国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9·11”事件更是给报业雪上加霜,不少报纸纷纷卖出或倒闭。《纽约时报》却在这样境况下自曝丑闻,于2003年5月11日用多达4个版面的篇幅揭露该报一名记者捏造、抄袭新闻报道的…  相似文献   

20.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作品。唐代诗人杜甫曾评价庾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枯树赋》正是庾信暮年之作。庾信一生虽然高官厚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并非一位政治家,而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文人。作为羁留北朝之后的代表作品,《枯树赋》深得毛泽东的喜爱。这篇赋不仅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还伴随着毛泽东走到生命的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