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律宾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及其不利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初步实施独立前,菲律宾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为出口服务的初级原料加工领域,如制糖、椰油、卷烟、制绳、锯木及一些普通消费品上,整个民族工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独立后,菲律宾政府开始为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而努力,连续几届政府从税收、外汇使用、银行信贷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扶持国内工业企业的发展。在刚独立的1946年,菲律宾政府制定了《新兴及必需工业免税法》,对生产替代进口产品的国内厂家给予优惠税收待遇。为了限制进口,从1949年起,政府开始实施外汇管制。自1950年起,政府制定了新的关…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政府的农村开发战略在战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在分析战后不同时期的农村开发战略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原因、实施效果以及经验教训。一、以扩大耕地面积,农村人口重新安置为中心的农村开发战略菲律宾政府在独立后至六十年代末期,对农村的开发主要采取以扩大耕地面积,农业  相似文献   

3.
一、设区的经过和东盟其他国家一样,泰国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工业化方向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出口加工工业和替代进口工业,到了六十年代后半期,泰国的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已经受到国内市场规模狭小的限制,于是泰国工业化的方向在七十年代初便转向发展面向出口工业。为了鼓励发展面向出口工业,泰国政府于1972年颁布了《奖励投资条例(修订案)》,鼓励本国和外国资本投资发展泰国的面向出口的工业,1974年2月又规定了可以亨受优惠待遇的奖励企业必须是出口能力大的企业,有利于开发国内资源的企业,使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新加坡的炼油工业是在六十年代随着新加坡实施以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开始发展的,首先由外国石油公司利用新加坡的良好地理位置、港湾设施以及新加坡政府所提供的税收优惠而在新加坡设立炼油厂来揭开新加坡炼油工业发展史的。六十年代新加坡的炼油工业主要是为新加坡国内工业发展而带动的国内市场需求提供石油产品,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有着一定的限制。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从着重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转向重点发展面向出口工业,面向出口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近邻发展中国家的…  相似文献   

5.
自70年代初开始,菲律宾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五、六十年代鼓励发展替代进口工业为主逐步地转向鼓励发展面向出口工业为主。为了促进出口和增加就业机会,菲律宾政府开始兴建出口加工区。到八十年代初,已先后建立了描沓安出口加工区、麦丹出口加工区、碧瑶出口加工区和甲美地出口加工区。此外,政府也发展了少量的工业区。这些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区在为菲律宾创汇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到八十年代初,在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注册的企业已有150家,创造了5.3万个就业机会。1984年出口加工区合计出口总额约3…  相似文献   

6.
一、理论演变的三个时期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立即面临着如何发展本国独立民族经济和建立本国独立民族经济结构的重任。这些国家在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大多走上了通过工业化来发展独立民族经济的道路。在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期间,多数发展中国家接受了西方发展经济学初期提出的工业化理论,选择了以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来打开它们走入工业化的大门;但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方面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贸易收支逆差、外汇危机、失业人口问题日益严重、收入分配不均差距扩大、工业生产趋于下降、经济发展停滞等等。这些恶化了的经济现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的代替进口工业化政策推行到六十年代末期便受到国内市场的局限,加上它的初级产品出口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出口量的增长不能相应地增加其出口外汇收入,大量的劳动力等待就业等等困难。因此,马来西亚虽然在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期间(1965年至1970年)仍然发展代替进口工业,但实际上它在1978年便开始把它的工业化方针从发展代替进口工业转向发展面向出口工业。接着马来西亚政府在第二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1971年至1975年)中,明确提出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的方针。与此同  相似文献   

8.
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把实现工业化作为主要的手段。在五十——六十年代,它们首先发展消费品的替代进口工业,这些消费品一般都是满足人们生活方面的必需品,如纺织工业品等。它们同时也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这些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不那么显著,小厂的平均成本并不比大厂的平均成本高出多少,因而在投资能力不大的发展中国家,较宜发展这类工业。随着工业的发展,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开拓国  相似文献   

9.
一、工业化政策和贸易(一)工业化政策的演变.迄今为止泰国的工业化政策经历了如下这些转变过程。(1)扶植进口替代工业和引进外资期(1961—71年)从六十年代初至1971年这几年期间是实行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1961年1月—1966年6月)的时期。1962年实施了以扶植进口替代工业(消费品的国内生产)为目的的工业投资奖励法。这一奖励法的最大受益者是纺织业,现在的纺织业的基础便是在这个时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在1946年7月独立时被迫与美国签订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贝尔贸易法”,以及包含在“贝尔贸易法”中的所谓美国人在菲律宾与菲律宾人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法案”,这使美国在战后一段时期内垄断了菲律宾的经济。在六十年代末期以前,菲律宾的经济政策的制订主要服从于美国的需要,受到美国安插在菲律宾政府要害部门的各种专家顾问的左右,接受美国直接控制的世界银行的严格审查和管制。菲律宾独立前后建立起来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五十年代为解决外汇危机  相似文献   

11.
独立前的印度,由于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没有明确和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政策。虽然自1923年以后,为了保护国内工业曾实施过一些进口管制,但实质上也是带有歧视性的,独立后,印度政府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经济政策,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总的经济发展政策的一部分也随之形成并不断得到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2.
独立后至20世纪30年代巴西经济实行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虽然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巴西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使巴西摆脱"外围国家"(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至70年代巴西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采取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同样也没有缩小与"中心国家"(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处于第三世界。而同时期的美国在独立后开始实行保护主义进口替代,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工业,美国也由此在20世纪初期迅速成为"中心国家";至20世纪70年代全面自由对外贸易进一步巩固了美国"中心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菲律宾独立后面临着改变经济对宗主国的片面依赖,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早在五十年代始,菲律宾便开始了走工业化的道路。三十多年来,菲律宾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进口替代初级阶段(重点发展消费品替代工业)过渡到重点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再向进口替代的第二阶段(中间性产品、生产设备的替代)过渡。战后菲律宾的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着手逐步向重化工业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政府认识到它要依靠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因此准备把南方各岛的穆斯林叛乱问题缩小到最小限度。菲律宾政府发言人在1月12日告诉本刊驻马尼拉的记者说,菲律宾政府已经“控制了”这些岛屿的局势,“穆斯林叛乱的残余部队”已经受到包围,并且只能展开一些“偶然的袭击”,但在2月菲律宾政府武装部队和叛乱者之间进行了长达两个星期的剧烈战斗,和乐(Jolo)市沦为废墟,四百人死亡,这个事实推翻了上述的估价。注斯·卢瑟先生(一位西德政治学家,他最近访问了这个地区)在本文中分析了穆斯林教(?)强烈要求建立自已的独立国家(摩洛共和国 Bangsa Moro Republio)愿望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1980年,菲律宾政府继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独立民族经济,同时,为了减轻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给国民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也对经济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这一年,菲律宾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加速推行工业化计划,一方面对原有的一些工业(如水泥业、纺织业)进行合理化改革,另一方面对新的十一项重要工业企业加紧筹建。工业化的加速推行使农业部门(包括林业、渔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马来西亚非常成功地实行了一项以劳力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基础的工业政策。此项工业政策强调工业化是短期内获得提高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外汇储备或收入诸效益的手段。八十年代,马来西亚将关注有活力而又独立的工业部门的长期发展,强调发展国家  相似文献   

17.
近年因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菲律宾经济、社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菲律宾政府采取了多项因应对策 ,使国内 经济在困难中取得了新进展 ,但菲政府在管理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尚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拉丁美洲的早期工业化(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拉美国家工业化始于世界经济大萧条前更早的时期 ,这一发展为 1 93 0年以后的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面向国外市场的出口加工业从 1 840年就已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学者认为 ,拉美现代工业不是起源于家庭手工业 ,而是经历了一个独立的发展过程 ,由于多种原因 ,家庭手工业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较高的现代制造业。因此 ,在拉美 ,为国内市场服务的现代工业只是到 1 870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秘鲁没有明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战后,总的说来,秘鲁历届政府实施了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倡导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但不同时期,执行这一战略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大致上,五十和六十年代是“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也是贝拉斯科军政府推行发展主义“秘鲁模式”的阶段;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是发展战略的调整时期,其间,1975—1980年是莫拉莱斯军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菲律宾遭遇了物价上涨、石油供应紧张的压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利息率上涨、通货膨胀、石油进口成本和其他商品进口成本继续上涨。菲律宾政府打算通过采取一系列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加速实施能源开发计划、促进大型工业和小型工业的发展,促进工业的合理化、继续进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出口和增加投资、限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和实施相应的金融和关税改革等几方面的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