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我国农业集体化事业中,作为主管农村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同志,从1954年到1962年,曾多次提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是,他的这一正确主张在当时没有引起全党的重视,并在1962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本文试图对邓子恢同志这一观点形成、发展和遭受挫折的过程作一番历史考察,以便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在新 中国成立以后的大多数时间里,邓子恢、邓小平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新中国农村改革 与发展的全过程中,邓子恢、邓小平是两座不朽的丰碑,对比研究邓子恢与邓小平的农业思想,对当前解决"三 农"问题不无启迪。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使得经验决策模式越 来越陷入窘迫和危险的境地。在这种特定时期,我们必须完整地掌握邓小平、邓子恢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思想,始终 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 现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邓子恢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导载入史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道"邓子恢等同志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在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后,又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现在,全国农村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此时此刻我们深切地怀念邓子恢同志。他是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邓子恢农业合作社资金管理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农业合作社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机制构建和基本思路。邓子恢农业合作社资金管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且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1961年10月,中共中央初步确立把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由大队下放到生产队。根据中央的指示,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同志率领一个工作组,于10月下旬抵达闽西,就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下放问题作了十天左右的试点调查。11月7日,邓子恢同志在龙岩地、县、公社三级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大包干”问题的报告》。邓子恢同志的这个报告,热情赞扬和积极倡导在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批评了一些干部以为这将导致“单干”或“倒退”的错误观念。这个讲话,反映了邓子恢同志在当时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思想。今年是邓子恢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为了研究邓子恢同志的农业经济思想,本刊特刊登这篇讲话纪录。为了保持历史原貌,刊载时未作改动。  相似文献   

7.
邓子恢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曾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我党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对闽西苏区及全国土地革命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解放后,他曾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由于他长期从事农村工作,他的农业集体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因此,学习和研究邓子恢的农业经济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集体经济仍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邓小燕  贾晓明 《党课》2011,(24):85-89
在世人眼中,邓子恢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作为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他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而在女儿眼中,邓子恢却是一位身着农民服装、过着俭朴的农民生活、凡事必深入农民群体中调查、处处为农民着想的睿智而乐观的农民。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子恢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领导全国农村积极开展农业合作化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农业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邓子恢农业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这一思想特色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53年10月初,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受中央委托,率领工作组到南方各省就农村合作化运动进行考察指导。随行人员有邓子恢夫人陈兰、农工部二处(互助合作处)处长李友九、我的父亲鲁亚夫(邓子恢秘书)以及警卫员于汝亮等。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提出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邓子恢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农村工作专家”。他的一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对邓子恢的研究多从农业经济的角度入手,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笔者不揣冒昧,另辟一径,欲从传统文化的视点来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和邓子恢之间,一向存在着浓厚的革命友谊,他们同样是对中国的农民和农村问题研究得很深刻很具权威的人。在开国后发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场争论中,谁是谁非,历史已做了公正的结论。这当然不是什么个人之争、胜负之争。这场争论。只能用历史的唯物观点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一封普通的信函,又把我带回与老首长、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邓子恢同志的一段往事记忆。邓老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驱和开拓者,是党内公认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专家。20世纪50年代,我长期在邓老身边担任秘书,后来调往河南工作。  相似文献   

14.
借这个机会,我想把编辑、出版《邓子恢文集》、《邓子恢传》和《回忆邓子恢》三本书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持续了17年之久的人民公社结束了.过去屡遭批判的包产到户这一为农民群众所普遍欢迎的生产责任制,以预想不到的发展速度迅即遍及神州大地.包产到户不仅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先导,还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初,在安徽江淮大地曾出现一种崭新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责任田”。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对这种农业生产责任制曾给予密切关注、支持和保荐。后来,随着“责任田”的夭折,邓子恢也错受批判和处理。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他仍实事求是,坚持不悔。 试行阶段 关注支持 安徽的“责任田”酝酿于1960年秋,试点于1960年底,形  相似文献   

16.
今年8月17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同志诞辰100周年.8月16日下午,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子恢文集》、《邓子恢传》、《回忆邓子恢》出版发行暨纪念邓子恢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鎔基出席纪念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发表了讲话.现将姜春云的讲话、杨尚昆为这三本书写的序言以及编委会副主任项南和邓子恢同志的夫人陈兰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予以刊载,以飨读者.同时发表《邓子恢传》编写组成员蒋伯英的论文《邓子恢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与贡献》,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7.
邓子恢犯颜直谏,毛泽东坚持己见毛泽东与邓子恢出现分歧后, 并没有就此决裂,而是采取温和方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友好地解决这一争端。1955年7月11日,毛泽东在颐年堂约见邓子恢和农村工作部三位副部长陈伯达、廖鲁言、刘建勋,秘书长杜润生,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也到场。毛泽东再次重申了自己对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见解和主张。邓子恢的特点是,有意见,不管对谁都敢提出;同样,有不同意见,不管是和谁,也敢于争论,并敢于坚持认为  相似文献   

18.
王连生 《理论学刊》2005,5(2):106-108
邓子恢是中国共产党内卓越的农民运动领袖和农村工作专家。他关于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民、关于教育说服和热情帮助农民、关于正确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关于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关于党必须代表农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等思想主张,对于我们目前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今天是邓子恢同志诞辰九十周年,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纪念这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同志是我省龙岩市东肖镇邓厝村人。中学毕业后曾赴日本留学,1918年归国。“五四”运动后,参加了爱国进步活动。1925年参加革命,第二年加入共产党。半个多纪世以来,邓老经历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阶段的艰难历程,从一个农村青年知识分子,逐渐成长为一名我党和我军的高级干部,直至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  相似文献   

20.
邓子恢年谱     
邓子恢同志是福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红十二军政委、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长、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2年12月病逝于北京。今年8月17日,是邓子恢诞生九十周年。为了进一步研究邓子恢的思想与生平活动,我们发表了《邓子恢年谱》。这个年谱,根据大量历史文献及谱主亲属,生前战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撰述了邓子恢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活动,反映了他从一个农村青年知识分子,逐渐成长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战斗而曲折的一生。这个年谱是作者初步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补充和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