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7,(35):F0003-F0003
今年上海书展虽然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撑场面,但是大咖还是很多“读客”这两年的第一历史畅销书《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作者彼得·弗兰科潘来了借助于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丝绸之路》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相似文献   

2.
孙叔林 《当代亚太》2003,(12):55-58
精雕细刻 ,十年磨一剑《战后中日关系史》(194 5 - 1995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田桓主持的“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 ,也是该课题组推出的“战后中日关系史丛书”的最后一部 ,即第四部。前三部分别为《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 194 5 - 1993》(1994年 8月出版 )、《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 194 5 - 1970》(1996年 5月出版 )、《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 71- 1995》(1997年 8月出版 )。显然这三部书都是为最终成果服务的 ,但本身又独立成书 ,且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课题大体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正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结束语。《东南亚古代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从远古至19世纪初叶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地区史,既有对地区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整体论述,又有对各主要国家和重要事件的具体分析与专题研讨;既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又有对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各民族宗教文化的阐述。作者们从东南亚自身历史的视角出发,对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及其特色、稻作文化与社会基本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演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与特征、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印度与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苗炜 《新民周刊》2020,(1):93-93
2019年11月,中国有八所中医药大学被世界医药院校名录给除名了,其中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等。这条新闻背后的门道可不少。英国有一位历史学家叫罗伊·波特,他主编了《剑桥医学史》,还有一部著作叫《人类医学史》,被公认为现代医学通史中最好的一本,在这本《人类医学史》的引言中,罗伊·波特就直截了当地说,我非常抱歉,这本书专注的就是西方医学,因为西方医学所走过的路在文化上大获全胜。  相似文献   

5.
叶凡美 《美国研究》2012,(2):151-156
2009年,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戈登.伍德推出了《自由的帝国:早期共和国历史(1789~1815)》(以下简称《自由的帝国》)一书。①伍德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是美国早期史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治史成绩斐然。他曾经撰写多部关于美国早期史的优秀著作,其中包括荣获班克罗夫特奖的《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  相似文献   

6.
张维慎 《当代韩国》2014,(1):125-128
正2012年9月中旬的一天,以研究古代中韩关系而颇受学界关注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拜根兴教授来访,并以其新作《唐代高丽百济移民研究——以西安洛阳出土墓志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相赠。收到新著,我非常高兴。此前我对唐与朝鲜半岛政权交往涉及的问题亦偶有涉猎,但绝对谈不上专攻。作为多年来砥砺学术频繁交流的学界朋友,给新作撰写一篇书评责无旁贷。通读全书,收获良多。我认为拜根兴教授的新著有以下六方面的特点。第一,注重资料收集,论述有理有据,堪称古代中韩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本书是作者继《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后的第三部学术专著。作者在解释唐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  相似文献   

8.
<正>张曙光教授的《冷战时期北京的对外经济方略(1949~1991)》(以下简称《对外经济方略》)是一部引人瞩目的著作,至少对研究冷战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经济战略的学者们是如此。作者张曙光在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国际冷战史研究名师加迪斯(John Gaddis),毕业后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任教,并担任过该校常务副校长,现任澳门城市大学校长。这部著作以中国执政者在长达40年的  相似文献   

9.
《卢贡家族的发迹》是左拉20卷家族系列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史》的第一部,也是构成左拉其他家族史小说之间内在联系的一部关键作品。左拉洋洋600万言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通过一个家族的人物活动,真实而详尽地描绘了法国第二帝  相似文献   

10.
面目全非——评《七日谈》的中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面前摆着国内一家出版社发行的《七日谈》,作者是十六世纪法国纳瓦尔王后玛格利特(1492—1549)。两位译者姓名姑且略去。《七日谈》(L'Heptameron)是仿照十四世纪意大利作家卜伽丘《十日谈》的形式写成的一本故事集,观存版本共收集七十二个故事。这部作品及其作者在法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作为一本文学名著介绍给我国读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序言 《管子》是记录管仲和其他学派的思想家言行的一部总集,其中心术上、下、内业、白心四篇(简称《管子》 “四篇”)之思想内容,同源于道家①,由此而显示其中所持有的道家特点。但此四篇之内容又与儒家、法家理论有关。例如心术上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禁诛谓之法”。道  相似文献   

12.
劳石 《德国研究》2012,(4):129-F0003
在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由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顾俊礼研究员主编的纪念文集《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适时出版。我展读之后,喜出望外,不禁感叹:这真是一部“信史”,一部叙述中德建交40年历程的阶段史!  相似文献   

13.
《阿道尔关》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它的作者贡斯当是十九世纪初期法国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夏多布里盎曾把他列为法国最早的浪漫派作家之一。其实,作为文学象的贡斯当,其小说创作实在有限,就目前所知,他只给我们留下了《阿道尔夫》《瑟茜尔》和《红色笔记本》三部小说,其中后两部还是没有完成的作品,而且有些评论家  相似文献   

14.
稳定经济的措施几乎影响到南斯拉夫每一个家庭。节约,或者说合理的花钱已成为南斯拉夫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面是贝尔格莱德一家日报《政治快报》上刊载的一篇文章,题为《过更加节约的生活》。作者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情况反映了这个问题。面对生活费用的上升,面对食品、咖啡、  相似文献   

15.
于留振 《美国研究》2020,34(4):141-155
(新)资本主义史是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前沿领域,近年来已经涌现出了大量论著,其中哈佛大学贝克特的《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一书影响最大,被视为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作。该书旨在以棉花商品的全球史为例重新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探讨资本主义史的本质,并着重强调乡村、奴隶制、暴力、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新资本主义史研究的兴起代表了当代美国史研究的最新和最重要的一种转向,但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也受到了经济学家等学者的质疑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高丽时代的音乐分为左右二部,左为唐乐,指新罗以后传入的中国系统的音乐;右为乡乐,即高丽的本土音乐。宋徽宗政和年间,大晟新乐在创制不久即传入高丽,并在宫廷演出。联章体、《九章机》在中国始见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刊行的《乐府雅词》中,而在高丽文宗二十七年(1073)已见演出。《高丽史·乐志》中“唐乐呈才”部分录有《抛球乐》等五种歌舞,与《全宋词》所载史浩《采莲舞》、《柘枝舞》等队舞的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却比史浩的时代早了大致100年。又其“唐乐”部分录有44个词调及词作。对于认知宋代词乐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可以考知作者的15首词中,有8首为柳永词,可知“凡有井水处能皆歌柳词”,不独西夏,在海东高丽亦是如此。本文对《韩国音乐史》中译本的一些讹误也作了纠正。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新民周刊》2012,(32):91-91
《爱琉璃》这是香港作家潘国灵继《第三个纽约》、《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后的第一本爱情札记《爱琉璃》。顾名思义,全书以琉璃为线索,作者化身拾荒人拣拾散落四周的"爱情琉璃"。作者试图从5个角度,4种文体描画爱的真实面貌。潘国灵以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信手拈来古今中外多部名篇,细细品味其中的爱情意味。从《诗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是梁志明先生的一部新作,内容涉及东南亚历史、殖民主义史、华人与华侨、越南的改革以及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等问题,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从中可以窥出作者在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上的成就与贡献.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完成于1856年并于1925年由翻译家、小说家李劼人译成中文,十年之后译者本人的文学创作《死水微澜》在中华印书局出版。这部《死水微澜》被誉为李劼人学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代表作,它的问世引来中国文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关于两部小说的文学评论不断涌现。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发现关于《包法利夫人》和《死水微澜》两部小说的文学比较的文章虽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从作者本身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两位女主人公结局不同的原因。本文试图从两位作者的政治主张、文学选择、人生态度等几方面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进而找到两位女性生活经历相似但结局却不同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去年秋天,一位同志从法国回来,赠送我们一册皮埃尔·米凯尔著的《第三共和国、人物和权力》,巴黎1971年版,博尔达斯袖珍知识小丛书之一。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是研究第三共和国史专家中的后起之秀。他二十九岁时,就出版了名著《德雷菲斯事件》(1959年)。后来陆续刊行了《普恩加莱》(1961年)、《现代法国的经济和政治》(1971年)、《现代法国的政治问题和政治力量》(1971年)、《第四共和国、人物和权力》(19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